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净空法师讲述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这一品是弥勒菩萨代表我们接受世尊的开示,也是他提出的听经心得。经上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的状况。如果不是佛为我们说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迷惑颠倒,很难觉察这些事实真相。弥勒听了,心开意解。
‘明’是明白、明了。我们自己想想,能不能像弥勒菩萨一样的真明了,真能改过自新,依教奉行?
第一段是佛教我们离苦的方法,要能体会佛陀慈悲教诲的深义。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从弥勒菩萨这一段感受里,我们就很明白看出佛的教诫,范围非常广大。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接受佛的教诫,都可以包括在戒学之中。‘戒’不定指狭义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不局限于律仪戒,而是世尊所有一切教诲都是“教戒”。这是我们要明了,要遵守的。尤其后世的祖师们常常勉励我们‘持戒念佛’,警惕我们‘严持戒律’。戒律包括佛所有的教诫,我们都应当严格遵守,即是守法之深义。这个范围就大,不限于这几条律仪戒。
“甚深甚善”。‘深’是指理;‘善’指方法。理非常之深,方法很善巧。特别是念佛法门,要想这一句佛号念得得力,真实可靠,《观经》上讲的三种净业是佛法真实的基础。无论修学那一宗派、那一法门,都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这样修学才得力,才靠得住。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行门方面我提出五个科目:第一、‘三福’。‘三福’细说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就是详细说明‘三福’。这是真实的地基,修行的基础。第二、‘六和’。六和敬非常重要,由这个基础才谈得上三学、六度。第三、‘三学’,是大小乘人共修的。第四、‘六度’,是菩萨主修的。第五、‘ 十大愿王’,是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共修的。
今年过年,我深深有感,同修们念佛是念得不错,但造业而未能消业障,因此念佛功夫不得力。我就想到日本东照宫的三只猴子,如果真正能向这三只猴子学习,我们的功夫一定得力。凡是与自己无关的事,少看、少听、也不要说。这个方法非常善,容易记,也容易做,于是我将这三只猴子的图像印了二万张,赠送大众做个警惕。
“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这句所含的境界非常深广。不但佛以《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六道众生,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也都在这个法门的教导之内。也许诸位会怀疑,菩萨可以包括,怎么可以包括诸佛?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所说‘诸佛’,指圆教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作诸佛。何以故?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即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天台大师说‘六即佛’里的‘分证佛’。他说‘诸佛’是指这些。如果以天台教义而言,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除圆教佛之外,其他诸佛见性皆不圆满,还是要接受释迦牟尼佛《无量寿经》的教导。所以,‘皆蒙慈恩,解脱忧苦’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广到尽虚空遍法界,可见念佛法门真正不可思议。
“佛为法王”,这是弥勒菩萨尊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尊超群圣”。‘圣’是指十地菩萨。通常我们讲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称为‘十圣’;加上等觉就是十一地,称为‘大圣’。佛是超过十地、等觉菩萨。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圆满的,六根的能力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大至虚空法界,小至极微尘,没有一样他见不到、听不到的,没有他能力达不到的。
在此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佛有这样殊胜圆满的智慧德能,就是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个个也都具有如此殊胜圆满的智慧德能。佛的这些德能现前,都起作用。众生虽然有这些能力,但不起作用;因为有障碍。佛在经上常讲‘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有时又讲‘三障’。三障不比二障多,因为三障皆从‘烦恼障 ’开出,惑障(迷惑)、业障(造业)、报障(受果报)。惑、业、报,都属于烦恼障,我们常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所以,二障比三障范围广;三障不包含‘所知障’。
假如把障碍消除,我们的能力就恢复。二障之消除,要先断烦恼,再破所知,不能把顺序颠倒。就像穿衣服一样,一定先穿里面再穿外面;脱衣服,一定先脱外面后脱里面的,是同样的道理。它有顺序、有次第,因此佛在‘四弘誓愿’里教我们先断烦恼,后学法门,也是破二障而已。二障从那里来?佛告诉我们,是从妄想、执著而来。《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成烦恼障。我们若能破除二障,自性的智慧功德自然就现前。不必求,只要破障就好。这是这两句经文所含的深义。
唯有佛的能力完全恢复,他才能作“一切天人之师”,才有能力教导九法界众生。‘一切天人’包括三界之外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我们称这些人为‘第一义天 ’,是天人中最高、最殊胜的。所以,此处的‘天人’不仅是六道里的天道与人道,范围很广大。此段是赞叹,赞佛也是赞叹一切众生自己的性德。
“ 今得值佛”。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事。得人身难,失人身容易,因此佛教我们要珍惜人身。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觉悟,所以人身可贵,即贵在容易觉悟。这是第一个‘难’,我们已经得到了。第二、佛法难闻。‘今得值佛’,这是遇到佛!闻法难,这道难关也破了。佛法难闻今已闻,这是多么难得、多么幸运。佛法中第一殊胜的净土法门,也幸运的闻到了,并且认真修学,深信必能在一生中成就。修学其他大乘法门,如果这一生中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我们的修学就不能算成就,来世还是六道轮回;只不过修得好,到三善道享福。福报享多,人就迷惑,就造业。所以,福享完了,所造罪业的恶报就现前,又要堕恶道。这是佛经上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福享尽就堕落,很冤枉!
在所有法门中,唯独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能教人一生成就。这个法门非常殊胜,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修学。这是佛法中最难闻到的。在台湾的同修也许不觉得,净宗法门那一个不晓得,一句阿弥陀佛,个个都会念。在台湾,到处电线杆、墙壁上都贴有‘阿弥陀佛’,谁不知道有阿弥陀佛!这个知道是眼睛知道、耳朵知道、嘴巴知道,但是心里糊涂,心里不知道。所以,虽然会念,念得不得力,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没有把念佛看成我们这一生中第一桩大事,这就当面错过了。
弥勒菩萨说“复闻无量寿声”,这是第三重难。这个‘闻’是真正觉悟,悟知唯独念佛往生法门保证一生圆满成佛,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我常说,知道名号的人很多;但此一句名号的真实功德,知道的人就不多。夏莲居老居士讲,‘万亿人中一二知’,‘知’就是知道名号功德,知道这一部《无量寿经》的功德太少了。这三大难,弥勒菩萨跟与会的大众们都突破了。
“ 靡不欢喜,心得开明”是无限的欢喜。‘开’是指从前的心是闭塞的,现在茅塞顿开,这多快乐!‘明’是心地的污染,今天都洗刷干净,心地真正光明了。弥勒菩萨这几句话,代表当时与会的大众,听释迦牟尼佛从开经一直讲至此处的心得,也是当时这些听经大众们的感受。我们也应当反省,有没有这个感受,有没有这个受用。
佛告弥勒。
弥勒菩萨将他的心得报告出来之后,佛对他加以赞叹。赞叹里,又有很殷勤的教诲。
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敬佛’。我们敬不敬佛?我们是表面形式上敬佛,实际上,决没有把佛放在心上。如果真把佛放在心上,就差不多快成佛了。因为‘心是佛,佛是心’,那有不成佛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是什么?说穿了就两个字而已,一是‘孝’,一是‘敬’。能孝亲,能尊师,佛法就圆满。孝敬诚于中,自然形于外。我们心里有一个妄念就不敬。佛教我们修清净心,心里还有妄念,就是不敬。不敬佛就不孝。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都是孝敬。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不遵守佛的教训去做,就是大不敬。佛教我们养心、养身,要清净,处世、待人、接物,要慈悲,我们做到了几分?
从这里看,才懂得这两句话真正的意义,才知道‘敬于佛’是真正的大善。敬于佛的人,对佛的每句话都有深刻的体会,会认真做到。对于理事真正觉悟,才晓得真正要做到‘孝敬’。凡夫很难!大乘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的‘孝敬’才真实。
六道凡夫能死心塌地,二六时中念念不忘这句名号,这是‘孝敬’,也就是平常所讲的‘老实念佛’。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就是老实念佛的注解。什么是‘老实’?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老实。一天到晚心里除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决没有一个妄念,这是“敬于佛者”。还打妄想,那里有敬意!‘敬佛’决定是依教奉行。
我常常劝勉同修,一个人在世间,学业、道业成败的关键在老师。能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识,真正好老师,成功机会就很大。若遇不到一位真正善知识,这一生要想成就,就太难了。什么人是真正善知识?自己心目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此人即是自己的真正善知识。因为你尊重他、佩服他,他所讲的话,自己才能完全接受,完全照做,这就是成功的道理。若非心目中最仰慕的人,他的学问、道德再高,即使古佛再来也度不了。这就是佛门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诸位要想亲近一位善知识,不要只看善知识的名气。知名度很高,那没有用处,不是自己心目中真正仰慕的人,我劝你不要亲近他。因为得不到实益,而把精神、光阴都浪费了,非常可惜!光阴一去不再来。
我这一生中得一点小成就,就是遇到的老师都是我心目中真正仰慕的人,从民国四十二年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以后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我在台湾有三位老师,确实是心中最仰慕的人,所以他们教我好教,因为我听话。别人教我,我会跟他抬杠、顶嘴,不服气,不能接受。我把修学的经验提供给诸位作参考。
再仔细观察古圣先贤,每个有成就的人都有师承。《六祖坛经》上玄策禅师讲,‘若无师自通,威音王佛以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后,无师自通的尽是天魔外道’。威音王以后,没有师承决不能成就。威音王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佛?是久远劫以前的古佛,年数算都算不清了。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就是告诉大众,我们求学、求道,一定要有‘师承’。那个是最好的师承?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其中只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就是自己心目中仰慕的人。唯有他说的话,决定不打折扣,百分之百照做,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好老师,跟他学就对了。
世出世法贵在一个‘敬’字。有真诚的敬意,才能依教奉行,这是‘大善’。当然,弥勒菩萨与在座的这些大众,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对佛陀确实有敬意,确实听话。佛在此地再次开示:
实当念佛。
具足圆满孝敬之人,佛授予他最圆满、最真实的大法。如果不是一位具足圆满孝敬的人,劝他也没用处,他不会听的。劝他“实当念佛”,他以为念佛是佛度没知识的老太婆,像我这样有学问的人,怎么也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不服气,不能接受。这就是没有孝敬,所以佛对这些人,不劝他念佛。他喜欢研究的,佛教他学文史,天天用脑筋。不喜欢用头脑的,佛教他参禅,一天到晚什么都不要想。佛的方法很多,应机施教。具足圆满孝敬的,佛才为他开示‘第一真实圆满的法门’,就是劝他 ‘念佛’。念佛这个法门是如来所说的第一法,这部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截断狐疑。
对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决定不怀疑。怀疑用‘狐’字,因为狐狸疑心最重,所以用它作比喻。常常喜欢怀疑的人,都称为‘狐疑’。要把这个疑心断掉,连根拔除,对念佛往生法门丝毫怀疑都没有,信心才能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清净心念佛,才能感应道交,‘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拔除妄念,没有所知障,可是还有烦恼障。烦恼障要是不清除,也会影响所知障。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这两句话要我们断烦恼,对于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没有贪爱、没有欲望。有欲望、有贪念,纵然对于念佛法门生清净信心,也很难往生,因为世缘的贪念断不了。带业往生,只能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从前造的,现在不造恶业。不能因为带业可以往生,天天造恶业,以为到时还可以带业往生,这是错误的想法。
‘ 爱欲’就是见思烦恼。贪、嗔、痴、慢、疑是思烦恼,错误的思想。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是见烦恼,错误的见解。见取见跟戒取见,俗称‘成见’,一是‘因’上的成见,一是‘果’上的成见。戒取是因上的;见取是果上的。这两大类的烦恼,必要‘截断狐疑’,毫无犹豫的都要去掉。
“ 杜众恶源”。‘杜’是杜绝。教我们时时刻刻防范,不要以为小小的恶念起来没有关系,小小过失也没有关系,殊不知,积小过就变成大过失。所以,古人修行讲求,发现过失决不能留到明天再改,因为太晚了。留到明天再忏悔、再改,已经忏不掉了。真正用功的人在什么地方用功?‘断相续心’。一个恶念起来,下一个念头就断了,决不使恶念相续,真的是‘防微杜渐’,真正修行。
‘ 修行’就是把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修正过来。那些想法、作法是正的,那些是不正的?从大乘佛法上说,有念皆妄。有念、有想,都是妄想,研究经典,也是打妄想,因为经典没有意思。经典怎么会没有意思?因为佛没有意思,菩萨也没有意思,佛菩萨说出来的经,那里会有意思。你怎么可以研究思想它?一想就错,一想就落在意识里,则研究的不是佛经,而是自己的妄想。把自己的妄想当作佛经,这个罪过大,所以佛经不能想。不想,行不行?不想又落在无明里,也错了。想也不对,不想也不对,怎么办?佛教我们一个方法,‘老实念’,恭恭敬敬一味的念下去。念的时候,自然有意思涌现,不是想的,是悟的,那个意思才是真实义,但不可执著。这样的悟,也要看悟入的境界,有浅深大小不同。因此,如果经文有意思的话,它是有无量义。
从初学一直到成佛,天天念、天天有悟处,永无止境。你们听录音带,我所讲的经,同一部经有讲过多遍的,遍遍不同;仔细留意的听,会发现天天不一样。我没有准备,也没有研究。如果我有准备、有研究,则每次讲的都一样。因为有准备,就有讲义。如学校里教书的老师,教一年级国文的,年年教一年级,他一本讲义用几十年,每一次讲的都一样,因为只有一个意思。唯独没有意思,就不一样。这是要真正修行,要有真实的功夫。功夫是什么,是心地清净无染。如果就经文而言,就是知道孝敬,能孝敬于佛、师。真正念佛,绝不怀疑,能把身心世界都放下,心地一尘不染,这是‘功夫’。功夫不在形式,不在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磕多少头,此皆是形式。形式对初学的人有用处。
我初学时也搞形式,亲近忏云法师半年,每天拜八百拜,多的时候拜一千多拜。忏云法师介绍我读《印光大师文钞》、《弥陀经疏钞》、《要解》、《通赞疏》。他没有为我讲解,让我自己看,自己研究。以后在台中初学讲经很苦,要用笔记,要找很多参考资料,怕上台之后下不了台。那个时候所讲的,是尝试学习,全是妄想、分别、执著。但我在台上非常恭敬,把每位听众都看成我的老师,自己是学生。这么多人来监学,每一天来听我的学习报告,我才会进步。
这几天听到你们研究《了凡四训》,讲到懈怠、懒惰这些毛病。懒惰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是很可怕的障碍。用什么方法对治?发心上台讲经是好方法。我自己这个毛病也很重,年轻的时候非常担心若懈怠、懒惰就不能成就,于是只要有人请我讲经,我都答应,从不拒绝。人家说我喜欢讲经,我说:‘不是我喜欢,我要藉这个方法不让自己懒惰、懈怠下去。’因为人家找我讲一部经,我都要查字典,找参考资料,所以每天逼著不能不读书,不能不认真修行。如果只是读而不能照做,则无法提升自己的境界,顶多只能讲得熟,熟能生巧,到此为止。所修的是福,不是慧。没有定慧,所修行的只是人天福报,要求往生都有问题,都靠不住。
一面读经、研究经论,一面依照经典教训认真学习。特别是在讲台上,讲到佛教人,这个不可以做,那个应当要做;天天讲给别人听,自己做不到,总觉得难为情。常常讲,常常劝自己,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慢慢做到了。不是勉强做,自然就会做。因为印象太深,一遍又一遍的印在心里,处世、待人、接物,时时警惕,时时警觉。这种警觉不须作意,自然就提得起来。所以,‘熟’是决定不能间断。
要天天讲经,我从出家就开始讲经,今年三十四年,从没中断过。以我的经验,讲经讲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讲到自在,是十年以后,前十年没有这个功夫。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我摆脱一切注解,不再看古今人的注解,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差不多是三十年的时间,才什么注解都不用,也不需要准备。现在用的功夫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我用功,你们看得到,看到我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多少时间在研究;现在看到我什么事都没有。古人所讲的‘饥来食,困来眠’,我的体验是三十年的功夫,也可以提供给诸位作参考。
断疑生信,舍弃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非常重要,决定要舍弃,丝毫不能沾染。经文里,每一字、每一句含义都是无尽的深广。像这几句,我们能不能做到,是不是认真努力在做?
经文到此是讲自己的成就。佛教诫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求道,才能成就。成就之后要‘劝进行者’,要帮助别人,否则就变成小乘。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无所挂碍”是得大自在。为什么得大自在?‘拔诸爱欲,杜众恶源’。心没有恶念,身没有恶行,口没有恶言,怎么不自在。
开示正道。
菩萨的事业就只有这一桩事,所以倒驾慈航回到三界之中。‘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包括欲界天、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都是菩萨游历之处,也都是菩萨教化的场所。那个地方众生有缘,就去示现教化;那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就去帮助他们,接引他们往生。
“ 开示”两个字很不容易做到。‘开’是开启,把众生闭塞的心打开,使他能觉悟。上根、利根的人,佛这一开示,他就觉悟。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把他的茅塞拔掉,把他的心打开,他还是不知道,必须示现给他看。‘示’是指示,这样他才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辨别善恶、是非。‘示’的标准是正道。“正道”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学佛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在大乘佛法里就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开始就要‘皈依三宝’。三宝是‘自性三宝’,也就是‘觉、正、净’。在本经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即是正道。清净是自性僧宝;平等是自性法宝;觉是自性佛宝。
‘ 学佛’不是学外面的佛,是觉悟自性三宝。今天有许多没学过佛的人,同修们常常劝他学佛,他不肯接受,反而骂你迷信,其原因实在是自己没有善巧方便。如果真的有善巧方便,‘佛’是什么?佛是清净心,你想不想心清净?那一个人不想心清净。身心清净就健康长寿,这对于自己的利益实在太大、太密切,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这就是‘三宝’,就是‘佛法’。为人介绍时,要介绍真正要紧处,人家听了当然欢喜,当然接受。不要跟他讲,这个菩萨很灵,那个菩萨神通很大,否则人家就说你迷信。你是真的讲错,介绍错了;必须介绍‘正道’给他。劝人念佛不容易,世尊在此对弥勒菩萨讲‘实当念佛’。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才跟他讲实当念佛,因为他能相信、能接受,听了不怀疑。
‘ 正道’一定要清楚,要理解。佛法所修学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法的‘正道’。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很多,可以广泛的介绍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要介绍参禅,若无真善知识指导,参禅的确不易。介绍‘读经’,一般人都能接受。读经的要领是‘不求解义’,用这个方法止息妄念,修清净心。如果读经时还研究其中的意思,心又不得清净。若不读经,自然就打妄想,所读的经文愈长愈好。
古人读经,多半选《法华经》、《楞严经》。这两部经的分量恰到好处,从头到尾念一遍,一般人要念八个小时。一天八个小时不打妄想,这是好功夫。念得很熟也要五个小时。现代人工作很忙,没那么多时间读诵,就劝他念《无量寿经》最好。这部经不太长,也不太短,初学的人念一遍需一个半钟点,念熟之后只要一个小时。一天有一个小时不打妄想,头脑清净,对于身体健康就有很大的帮助。只教他念,不要让他想。念熟了,意思自然就明了;熏习久了,自然能发心依教奉行,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是“开示正道”。
度未度者。
还没有得度的、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我们要给他接触佛法的机会。没有正确认识佛法的,要教导他。佛法是佛陀的教育,决不是宗教。佛陀的教育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党派,超越宗教。何以知之?请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访的那些菩萨们,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他们都来学佛,都来接受佛陀教育,而且都在佛陀教育里修得学位(菩萨是学位)。其中一位宗教徒胜热婆罗门,是婆罗门教的领导人;遍行外道也是一位虔诚的宗教界的长老,可见它是超越宗教的。我们必须为人解释清楚,基督教徒也很乐意来修学,天主教的人也喜欢来修学,都来皈依三宝,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是接受圆满智慧的教育。
佛陀教育确实没有宗教的界限。如果说,我们是佛教,他是基督教,彼此互相诽谤,我们的清净心即失去了,平等心也没有了。所以,要把佛法介绍给不知道佛法的人;想要在这一生中真正得成就的,把成就的方法介绍给他。这就是菩萨事业,是菩萨应当做的。这一段经文不长,但是字字句句都非常实用,我们应当好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