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穷人的底线疯狂蹦迪!专家:我是你们的贴心人

来源: 大猫财经 2022-08-30 01:10: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197 bytes)

“我们是主张农民进城住的,农村仍然种地,但是他可能开着车过去种地”。

“开车种地”终于还是上了热搜,董藩教授又增添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战绩,让人一度怀疑,他是不是领了社交媒体的KPI,不然他怎么常年住在热搜上。



不过,农民可是不咋买账,“我缺的那辆车你给我买吗”,被喷了的董教授也很委屈,“我觉得我才是农民的贴心人”。

董教授很快也解释了一番:“开车种地”不是说奔驰宝马,而是农用三轮、四轮,几千到一万也不贵,皮卡5-8万左右,农民家庭也买得起,而且除了发达县城,大部分县城房价1500-3000,首付才3-5万。

这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农民,这点钱总出得起吧?

不过,在“开车种地”的同一场合,贴心的董教授又说,“县城的房子要尽快脱手”,这下把农民们整不会了,合着这句才是真“研究”过了又不小心说出来的,农民进城买房,就是做接盘侠的,那么主张农民进城买房,就是谋财了。



当然了,董教授的暴论也不仅如此,没有人比董教授更懂买房了:

他说,买不起房就说房价高,买不起是因为你不努力;

他说,年轻人拿高房价为借口,不结婚不生孩子;

他说,年轻人买房很容易,为什么贷款只给30年不能给40年,国外贷款可以贷到80岁的;



他说,早买房是孝顺父母,不要怕掏空4个钱包6个钱包,因为父母的钱包终究是你的;



他说,预售制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个伟大的发明不能取消,公摊面积永远不会取消……

终于,热搜、流量终于反噬,董教授喜提全平台禁言,而对于雷言雷语含量过高的董教授翻车,人们也是喜大普奔的。



别看他发言像“砖家”,董教授还真的是正经教授,而且是年轻有为的教授。

根据其供职的北师大政府管理学院的介绍,董藩是“青年经济学家”、管理学院教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土地资源管理和政府经济管理两个专业的博导,还是多所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



而且,他26岁硕士毕业就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并成为大连市的咨询专家,32岁晋升教授,学生时代推动的学生科研活动还被官媒称为“董藩现象”,其中还得到了不少高级领导人接见和褒扬。

总之,履历上来看,这是一个“完美的”专家。

按说,为人民代言,才是专家应该说的话,这个完美的专家,从十年前开始争议就很大,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出格言语:

“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

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后,他也解释,这只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

后来,董教授多次喊冤,说人们在断章取义,歪曲他的本意。

但是,如果刨除这些哗众取宠的句子,董教授就不会讲话了吗?

对,不会。

功成名就之后,“说人话”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很多专家教授都在印证。

关于买房,最经典的理论就是樊纲的“六个钱包”了:夫妻双方的“父母的一个钱包,爷爷奶奶的一个钱包,姥姥姥爷的一个钱包”,共同付一个首付。

后来樊纲曾澄清,“六个钱包”的意思是年轻人买不起房,要没有老人支持你就别想买房,不是鼓励年轻人去啃老。



樊纲也只是认清了大家年轻人没钱的现实了,但是不少人还活在“全员有钱”的梦里。

经济学家陈浩在一场活动中说,“谁家没个50万呢?家庭平均资产300万很正常,中国人没这么穷”。



为啥这么说呢?

他说自己做过测算,买股票的,真正仓位在10万以下的小散户占比不足10%。说这话陈浩确实底气十足,毕竟title高到“经济学家”的陈浩,赚50万可能比较容易吧。

类似的言论还有不少,比如统计局的原许副局长就说了:

“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比如说你有私家车,可以拉活,闲置的房子租出去,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收入不一定低。”

这话经典到一时不知道应该吐槽谁,专家眼中的低收入群体,起码也得有房有车,而没房没车的你,还不快反思自己为啥连低收入群体都算不上。

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难怪在电视剧里面的中国打工人,在一线城市,没钱的能整租学区房,有点钱的,大平层都是小意思,住个别墅也不过分。

悬浮吗?不悬浮,都2022年了,怎么还能有《隐入尘烟》那样的农村,不少人都是这么想的。

专家们最爱发言的领域大概就是房地产了,就拿最近来说,言论就不少,就贡献了多个热搜。



如果刨除房子呢?那就更有的说了。

针对农民,经济学家王福重说,“粮食和农民其实没有一点关系,因为当种子被种在地里之后,农民就可以回家睡大觉了,一切都是种子自己的努力”,“在我看来,农民出大力流大汗一种懒惰和愚蠢……”。



另外,他还对农民用收割机深恶痛绝,因为他认为收割机会污染环境,虽然在此前他也宣称自己也是农村出身。

针对婚姻与生育,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说,“将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下调不生孩子的资本份额。”

赵教授是研究城市规划的,但是对生育问题非常感兴趣,不过这个惩罚不生育的声音被喷得不轻,他也赶忙否认,说自己没说过这话。

后来,他调转枪头,开始对年轻人关心了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太累了,有了钱,自然而然就去消费了”,基于此,他又建议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

这个反转太大了,大家反而不相信这话是他说的了。

当然比赵教授更关心生育的还有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他就更厉害了,建议法定婚龄提前到18岁、“生孩子能半价买房”、没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先结婚……

站着说话自然不腰疼,如果没有中国籍,发言就更大胆了,研究中国经济的华裔的经济学家黄有光已经开始在挑战道德伦理的底线了:建议“一妻多夫制”、“青楼合法化”……

就连放假,也有人看不下去,自诩经济学家的宋清辉说,“中国人假期太多了,应该减少一半”,因为“中国人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怎么就这么见不得大家有点空闲呢?



专家教授们到底为啥不说人话呢?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说的是“人话”,只是立场变了,跟人民群众已经脱节了,比如董教授,他当年的“4000万”开始就很值得玩味。

为啥这么说?

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有4000万打底了,对于一个身家4000万打底的人来讲,买不起房,可不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嘛。

同理的还有许副局长,对他们来讲,干点啥还挣不出一套房一辆车来,如果没有,那么只能说是不努力了,不努力自然要遭骂了。

逻辑闭环形成并可以完美自洽,只要我自己坚信,就没人能打败我,仿佛“幸存者偏差”是这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没有从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出现一样,“屁股决定脑袋”倒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为啥“农民的儿子”在脱离农村后,转头就想着怎么消灭农民,忘了农民是怎么一把屎一把尿把他喂大的。

当然,有些人可能只是纯粹地“为了说而说”。

比如,在多个金融机构做过首席的某经济学家就说,油价上涨与老百姓没啥关系、花钱就是爱国的最好方式......

你说她不懂民生疾苦吧,她在上海封城期间也省钱省到“两月信用卡账单11.4元”,但是你说她懂吧,偏偏说出来的话的温度,比当时上海的天气都冷。

有些专家写论文也还可以的,但一旦“发言”,就能说出点惊世骇俗的言论,甚至与常识相悖,难不成是为了赚那点收视和流量,就信口胡诌了起来?

已经吃够了专家建议苦的年轻人们,也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显示,专家的建议不一定好”,建议“专家不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