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风险积累已远胜过往”
7月25日,在光伏行业2024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称 “现在整个光伏行业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光说‘严峻’感觉都不足以形容现状了。”
在产业链价格、制造端产值等方面,市场情况则跌入“冰”点。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硅片价格下滑超40%,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15%;2024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制造端(不含逆变器)产值约5386亿元,同比下降36.5%;进出口方面,202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186.7亿美元,同比下降35.4%。
对于当下的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如果用“冰火两重天”形容现状,那么“火”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产业的宏观层面,站在能源转型的时代洪流下,作为可再生能源代表的光伏,在应用端和制造端始终“风风火火”。
但若将观察角度落至一家家具体的企业时,便可看到众多行业参与者在“内卷”中挣扎求生的艰难图景。
王勃华在研讨会上提到,根据部分上市企业的半年报数据,可以看到大多数主产业链企业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更为严重的是,第二季度的亏损相比第一季度有加剧的趋势,这就是当前严峻形势的一个表现。
“多个环节的价格已跌破成本线。例如,多晶硅的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典型的多晶硅企业都受到了影响。同时,组件的开标价格也在持续下降,目前大约在每瓦7到8毛钱的范围内,导致企业亏损不断加剧。现在这个亏损的情况就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亏损,全行业的亏损,而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光伏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我还没有碰到过。”王勃华强调。
此外,据其介绍,目前国内光伏主产业链上终止和延期的项目越来越多,企业开工率下降甚至停产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王勃华指出,虽然眼下中国光伏行业的产能仍在增长,但增速已大幅度下滑,现在的增速仅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项目数量和规模也是如此。在光伏四大主材环节(多晶硅、电池片、组件、硅片),今年上半年已有超过20个项目宣布终止或延期,多晶硅的开工率基本上在60%左右,尽管个别头部企业可以达到80%,但大部分企业的开工率维持在50%到60%。同时,停产的工厂数量也在增加。
“形势如此严峻,我们需要进行调整,但调整的难度非常大。行业里的‘老玩家’转身不易,‘新玩家’尚需沉淀。”王勃华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光伏行业中的“老玩家”面临着沉重的包袱,而且新老包袱都有。其中,新的包袱是指近几年头部光伏企业建设垂直一体化产能的进度非常快,这种做法在行业景气时能扩大效益,但在行业不景气时,全线失血,反而加重了损失。旧的包袱则是指旧产能出清不畅,导致计提损失严重。
“很多产线还没回本,现在要提前淘汰。”王勃华说。“我们原来总说旧产线可以升级改造,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难度。有些产线根本没有升级价值,比如厂房不够大、设备尺寸不对等,导致改造升级没有余地。即使有可以升级改造的产线,调试难度也大,性价比仍不足。”王勃华进一步表示。
“新玩家”则主要面临技术方面的问题,王勃华表示,光伏行业内“新玩家”持续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不足,导致不少新产线一投产就落后。此外,新企业的知识产权积累较少,不像老企业有沉淀。而头部企业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知识产权领域维权的呼声日渐高涨。以前通过挖人、买设备快速提升建厂能力的方式,现在遇到的困难会更多。
海外市场方面,王勃华表示,目前美、欧、印、巴西、南非等全球头部光伏市场纷纷出台贸易壁垒政策,限制我国产品直接出口,我国企业海外产能开始遭遇贸易壁垒问题。
“行业的寒气最终将影响整个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企业及监管部门需做好应对预案。货款拖欠、三角债系统性风险和‘亏本生产’现象难以成为常态,行业要密切关注当前价格下的产品质量。在订单交付和产品质量风险方面,当前产业投资回报率大概率不及预期,企业需加强现金流储备,防范企业现金流风险。”王勃华表示。
他在研讨会现场呼吁:“中国光伏行业风险在当前体量下影响远胜以往,需要在积重难返前尽快调整,行业调整‘长痛不如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