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文革时期出的画家不署名,估计也没有稿费的连环画。------------作者:徐波

来源: 铁甲连环马 2018-05-19 15:19:2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901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铁甲连环马 ] 在 2018-05-19 15:32:5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文革开始后,连环画作者不再署名,一般标以某某创作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中,这段时期,我姑且称为“无署名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现在的“连藏”提供了一些可以考据探究的素材,有连友发过专文论证文革连环画作者,颇有趣味。这个时期的连环画作品,不少出自名家之手,由于没有署名,往往被忽视。我模仿倪兄“精品拾遗”,来谈谈无署名时期的三部佳作。

 

第一部,是顾炳鑫的《虹南作战史》(一)


 

《虹南作战史》是1972年出版的一部反映“农村两条路线斗争”的小说,其中的虹南村互助组以当时名噪一时的上海县七一公社号上大队为原型,所以故事和另一本连环画《号上大队》基本差不多,有意思的是,和《号上大队》相比,小说里正面人物都用化名,但反面人物用的都是原名。上海解放初期有虹南乡,56年已经撤销,现分属虹桥乡、华漕乡和七宝镇,故事发生地虹南村根据小说介绍应该在七宝附近。虹漕七宝地区属于上海西南郊区,一直到90年代仍然没有开发,我曾有骑着自行车穿越那里的农田去访问供应商的经历,当时对那种“都市里的村庄”的环境印象深刻,也相当喜爱。现在那里建起了高档公寓区,是在沪韩国人和台湾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一年回上海,一个朋友在古北新区的一家素菜馆请客,我站在饭店门口,环顾四周资本主义意味浓郁的欧式公寓建筑,看着路上川流不息、形迹可疑的各色人等,想起自己收集的连环画里描绘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心中别是一番滋味。


 

根据《虹南作战史》改编的连环画第一册74年初版,标的是“上海县《虹南作战史》连环画创作组编绘”,但绘画一望可知是顾炳鑫的手笔(不知是否有合作者),风格和同时期的两部列宁相似,线条凝练老辣,人物比例精准,背景里的上海市郊风光更是描绘得传神而迷人。顾老的画技当时已臻化境,几乎没有瑕疵,他又是上海本地人(宝山),画上海郊区当然驾轻就熟。这本书的缺点是人物刻画比较简单,有浓重的文革样板戏味,这是当时连环画的通病。


 

 

顾老这本书画得非常认真,人物头发“一丝不苟” ,我的一版一印由上海印刷十厂印刷,纤毫毕现,相当出色,当年原稿应该很新,这是现在再版本无法相比的。


 

 

 
我很喜欢下面这幅画面,每次看到,都仿佛回到七十年代的上海郊区,嗅到空气里都市和乡村混杂的气息。


 


 

 
这些画面里的背景都很漂亮。

 

  

 
 
为写这个帖子,特地查了号上大队和小说《虹南作战史》的一些资料。72年出版的《虹南作战史》为小说的第一部,第二部初稿完成于76年5月,当时送审后被要求改写,随即到了巨变的10月,没有必要改写了,此稿于是从未出版。我同时也发现了小说主角洪雷生的原型赵林根的真实情况,顺便转在下面,算是给那些看了这种小说仍会心潮起伏、激动万分的炼油的一碗醒酒汤,哈哈


 

号上大队名声大振的同时,报刊吹捧大队负责人赵林根,坚持“路线斗争”14年,率领贫下中农同党内“形形色色的敌人”“努力作战”。1970年3月28日,赵被提升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仍兼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赵林根在1957年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期间,因生活作风不正派,劳动态度不端正,闹不团结而被停职检查。1961年重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64~1970年4月,同时与4名妇女发生不正当关系。当上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除与2名妇女保持关系外,又奸搭3人、猥亵5人,人称“土皇帝”。1971年9月,赵面部烫伤住医院,“赤脚医生”、“土记者”(秘书)专职陪院,全大队760余人有700余人(次)带礼品探病。 1972年11月 2日,赵因奸情暴露,当晚服毒自杀未遂。对赵的情况,中共七一公社党委、上海县委于1971年夏起多次向市革命委员会书面报告要求处理,未被采纳。1972年,赵劣迹败露后,张春桥、姚文元、马天水、王秀珍、周丽琴等人到医院探望。马天水关照上海县革委会负责人“现在不是处分不处分的问题,我们的意见回去开个支委会帮一下就行了。”直至年底,赵才被停止参加市革委会活动,回生产队劳动。回队后,赵称:“市委领导对我很关心,很信任,‘卷子面’(指内部大参考)照样每天送来。”1973年1月5日,中共上海县委报告市委,要求开除赵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徐景贤仍通知上海县委,对赵要“冷处理”。1974年9月,赵母病故,赵要挟大队党支部追认其母为中共党员,并坚持办3天丧事,设酒席44桌。还在其母房间张贴两条“毛主席语录”:“若打击贫农,便是打击革命”、“若否定贫农,便是否农革命”。1981年1月7日,中共上海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开除赵的党籍。
 
 

 

 

第二部:贺友直的《江畔朝阳》(一)
 
《江畔朝阳》是一部名气更小的小说,记得七十年代我刚开始看书,当时这样的小说如过江之鲫,内容大同小异,只是人物名字和故事地点改变而已,我就是在这种毫无营养的宣传品的熏陶下长大,到现在还文化贫血,艺术鉴赏能力极其低下。这本连环画标注的绘者是“《江畔朝阳》连环画创作组”,但炼油都知道这是贺友直的作品,又据老噱头介绍是贺老和弟子侯国良合作的,我猜当时贺老为了这部连环画到北大荒体验生活,侯国良作为当地知青中的绘画人才被推荐来合作,两人于是认识,后来贺老到中央美院当教授,特地招了侯来做弟子。
 
虽然大家现在都知道《江畔朝阳》是贺老创作的,其书名也广泛见于各种贺老作品目录当中,但这本书从来没有受到过重视。其实,《江畔朝阳》是贺老70年代前期篇幅最长的作品(超过同时期的《半篮花生》、《山妹》、《楚英》、《农垦68》和另几本与别人合作的书),也是这一时期画得最认真的作品。在我看来,这本书上承《山乡巨变》第四册,下接《十五贯》,是了解贺老文革后风格转变的重要作品。可惜由于政治意味太浓,此书不太可能再版。
 
王弘力的《十五贯》,是东北人画江南,而贺友直的《江畔朝阳》,是江南人画东北。我和贺老是同乡(不论是祖籍还是出生地),所以不像抗连那样的东北人,能够看出描绘东北的连环画是形似还是神似,我刚工作的时候,曾经多次去东北出差,对东北的风物景致有一些粗浅的印象,在我看来,贺老在这本书里对北大荒的描绘,还算可以,至少我这个去过东北的南方人看上去觉得挺像的。
 
 
东北的丘陵地貌,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下面这幅画面,很准确地表现了这种地貌带来的视觉效果,是我整本书最喜欢的一页。
 
贺老的构图,永远那么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下面这幅画的构图,一看就带有贺老的印记。
 
这幅画,东北味也挺浓的。
 
 
上海版的《金训华》里面,也有一幅类似的构图,那幅画看得出是戴敦邦的手笔。这些树是白杨吗?
 
 
这幅画,贺老又在调动“动物演员”来表现声响和气氛了。
 
 
贺老画楼房、车辆和机械也能做到相当公整,这本书里的联合收割机就画得很不错。
 
 
这幅画上的树丛,有点《山乡巨变》未被采用的第一稿的味道。
 
 
贺老70年代初的作品,基本放弃了飘逸秀丽的“贺家描”,而代之以错杂粗砺、带有皴擦的类似素描的线条,可能“贺家描”不宜表现当时的主流——工农兵形象的缘故吧?这种线条在《山乡巨变》(四)里初露端倪,在《十五贯》里也被用在许多人物身上,到了《朝阳沟》才重新采用纯粹的单线“贺家描”。但在下面这幅画面里的云彩和水纹上,还依稀能够看见《山乡》(二)里那份带有装饰意味的、超凡脱俗的秀气。
 
当时的连环画,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高大威猛,一般都采用仰视视角,但画风诙谐的贺老笔下这位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英雄人物,由于仰得太夸张,反而有了点滑稽的味道。贺老从没有参与样板戏连环画创作,大概达不到那种极端严肃的标准吧?

 

第三部:北派画家合作的《金光大道》(一)
 
70年代,童年的我和当时大多数小孩子一样,喜欢看打仗或古代题材的连环画,对于农村题材连环画不太感兴趣,而我喜欢连环画家又比较“重南轻北”,上海的连环画家我能如数家珍,而北方的许多画家我就不太熟悉了。这本《金光大道》(一)就是当时很受我轻视的书,一直到几年前回上海,整理一些还留在上海的书的时候无意中翻到,才突然发现这是一本绘画上佳的精品,当时十分感叹自己拥有此书二十多年居然没有领略其妙处,马上就带回家来细心爱护。
 
这本书人民美术72年9月一版一印,作者标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市顺义县革命委员会联合编绘组编绘”,在网上查到绘画作者是:陈惠冠、关景宇、刘永凯、郭鑫、刘振准。陈惠冠大名鼎鼎,是我了解并喜爱的少数北派画家之一,水准不容置疑;关景宇的作品我有一本《斗熊》(?懒得查了),是70年代那种很清秀的风格;另三个画家都没有见过其他作品,不了解。
 
《金光大道》是左派作家浩然的名作,纯粹的宣传品,其中的主人公姓名高大泉,来自当时政府要求文艺作品中描写正面人物要做到“高、大、全”的说法,如此赤裸裸的遵命文学,当时却能大行其道,叹!这书的背景是冀东平原,由北京的画家来画,是很合适的。书里描绘的河北风土人情,应该十分准确。

 
 
这第一页,和《三国》的第一页异曲同工,反正都是黑暗的旧社会。
 
 
河北农村景象。
  
 
 
塑造人物的功力相当好,乐二叔始终有点瘪嘴的样子。
 
“力胜张金发”一节,高潮迭起,一连串精彩画面。
  
 
 
这些画面都相当优美。
 
 
之所以把这三本书放到一起点评,因为它们有如下的相同之处:
1.都是名家不署名作品。
2.都未受应有的重视。
3.都是断尾工程。《虹南作战史》只出了两册,《江畔朝阳》只有(一),《金光大道》最长,出了四集,但故事也没有结束。
4.后集和第一集有差距。。《虹南作战史》第二册绘者换成庞先健,水准和第一集天壤之别,《金光大道》的后三集也越来越糟,我怀疑陈惠冠到后面退出了创作,使得后几集绘画少了那份娟秀清新。


 
这三本书的来历,也很有意思。三本书当中,只有北派的《金光大道》是我自己买的,其余两本都是90年代初在家门口的书摊上花几分钱淘来的,那时候还没有劳什子的什么“连藏”,小人书旧书当成废纸卖,按今天的说法,两本书的品相都还不错,比我没有好好保管的《金光大道》好多了。那样随便检漏的好日子,现在自然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如果小人书一直当废纸卖,现在的这一轮回光返照,也就没有可能了,很多印刷精美的再版书,我也看不到了。所以,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