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论中医治非典(二)

来源: 难忘初心 2020-02-16 05:01:3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866 bytes)

  1.湿热遏阻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方选: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仁5g(打、后煎)、竹叶10g、厚朴6g、生苡米20g、法半夏10g、白僵蚕6g、片姜黄9g、蝉衣6g、苍术6g、青蒿10g(后下)、黄芩10g。
  湿重热不明显,亦可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化裁。
  2.表寒里热挟湿证: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化湿。
  方选: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炙麻黄6g、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10g、炙甘草6g、白僵蚕10g、片姜黄9g、蝉衣6g、薄荷6g(后下)、连翘15g、银花15g、黄芩10g、芦根15g、生苡仁20g。
  (二)中期 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1.湿热蕴毒: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

  (二)中期 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1.湿热蕴毒: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
  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用: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10g、茵陈15g、虎杖15g、白蔻6g(打、后煎)、滑石20g、法夏10g、僵蚕10g、蝉衣6g、苍术6g、姜黄10g、石菖蒲10g、柴胡12g、黄芩10g。
  2.邪伏膜原: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口干苦,纳差,或伴呛咳、气促,舌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
  治则:疏达透达膜原湿浊。
  方选:达原饮加减。
  药用:厚朴6~9g、知母10g、草果1~3g(后下)、黄芩12g、柴胡15g、法半夏10g、杏仁10g、生薏仁30g、滑石20g。
  3.邪阻少阳: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0g(后下)、竹茹10g、法半夏10g、赤茯苓15g、黄芩10g、炒杏仁10g、陈皮6g、生苡米30g、滑石20g、青黛6g(包煎)、苍术6g、郁金10g。
  (三)极期(高峰期) 本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喘脱;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针、参麦针、丹参针等。
  1.热入营分,耗气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
  治则:清营解毒,益气养阴。
  方选: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药用:水牛角30g、生地15g、玄参15g、银花15g、西洋参5g(另炖服)、麦冬10g、山萸肉15g。并可静点参麦针以益气养阴。
  2.邪盛正虚,内闭外脱: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倦卧于床,不能活动,不能言语,脉细浅数,无力,面色紫绀;或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
  药用:大剂量静点参麦针或是参附针,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四)恢复期 多在发病后10~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挟瘀为主要特点。主要证候有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治疗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
  1.气阴两伤证: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
  治则:益气养阴。
  方选: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g、沙参10g、麦冬10g、白扁豆12g、炙甘草3g、山药10g、玉竹10g,法半夏6g、芦根15g。
  2.气虚挟湿挟瘀证: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淡略暗,苔薄腻,脉细。
  治则:益气化湿,活血通络。
  方选: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30g、生白术15g、云茯苓15g、扁豆10g、生薏仁30g、佩兰10g、郁金10g、法半夏10g、桃仁10g、丹参12g、当归10g、赤芍12g、忍冬藤30g。
  四、典型医案
  患者邓某某,女性,33岁,广东省三水籍,医务人员,因“发热伴恶寒2天”于2003年1月25日入院。
  两天前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入院当天自觉症状加重,测体温38℃,微恶寒,神疲乏力,稍口干,纳差,面红,无头痛,无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咽痛,无汗,无鼻塞流涕,睡眠一般,二便调。查体:T38℃;P6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亦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WBC)5.0×109/L,中性粒细胞63.9 %;红细胞4.31×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95×109/L,行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少许模糊阴影。
  诊见: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动则心慌气短,头痛,微感胸痛,口干口苦,纳差,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