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中国十大经济学家(zt)
文章来源: 贾平凸2007-03-23 16:46:23

2006年12月30日 05:40 财经时报

1 吴敬琏
吴少生逢乱世,多历艰辛,对于社会民生之多艰有切身之体验。因而除潜心于象牙塔之学术外,亦倾心关注百姓生计之发展。吴之所学亦与其时代背景所吻合,纵横捭阖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现代西方制度经济学,其间幸得一代顾准帮助,亦得益于其自身的思辨潜质。首倡“市场经济改革理论”、引入经济体制比较研究,遂成为“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代表人物。近年间,吴秉持市场改革之思路,先论战于郎咸平教授之“大政府主义”,后推动医疗、社保等各项市场化改革走向深入。“实行全民低保条件已成熟”更是引发学、政、社会各界之热议。吴之当选为年度经济人物之首席实属意料之中,其民望值根于其对国计民生之深切关注,更源自于年少时之多艰。吴之睿智源于其丰富的社会阅历与渊博的经济社会学识,心系时代、心系改革更令人叹服。(陆志明)

2 谢国忠
谢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留洋之经济学博士,其在华尔街亦为华人投资者之佼佼。早期麻省博士之研究为其扎下了坚实的学术研究根基,后投身于投行更为其建立了出众的社会人脉网络。谢之显著特点当为坚持思想之特立独行,往往不为时局所左右,更能超然于时局。有史为证:提前预测1997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地产业下降50%; 中国经济之通缩。其预测之精准屡屡为人所称道。今年谢抛出“中国房市将于2年内大跌”更是引发市场争议,牵动了亿万生民之心。因其以前预测之准,旁人不敢对其言论有丝毫怠慢。当选为年度经济人物之次席不应属意料之外。谢之成功源自于坚实的西方经济研究与实践背景,再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思想之积淀。如今虽已离开大摩,然其羽翼早已丰满。(陆志明)

3 张维迎
及近中年方负笈英伦,幸其所学基础扎实,张之所著经济学教材在国内学界当可数翘楚者,其归国后笔记所整理之计量经济学为许多经济系研究生床头读物;其所著之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亦可算博弈论之入门读物。然其近期转向北大校务管理,因改革措施不当导致张在校内威望亦有受损;校外在著名的“郎顾之争”中牵涉过深,以致难以自拔。近期所著文多基于企业家立场,在社会上激起相当多的争议。尊重企业家,建立社会财富创造机制并无问题。争议之处仅在于其人、其时、其势下提出如此的问题,难免招徕非议。(陆志明)

4 许小年
这位因为“千点论”而名噪一时的学者,在今年的9月29日向高盛提交了辞呈,这是他在过去10年间的第6次离职。今年5月在上证指数跃上1600点的时候,许小年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之所以艰难,与公司圈钱、官员寻租、股民投机、政府救市这样的博弈格局直接相关。在“千点论”铺天盖地的时候,许的母亲曾经打电话提醒他:“你要知道怎么保护你自己。”也正是许小年的独立和坚守,让他在过去10年间遇到了不少麻烦,数次离职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点上,许小年和谢国忠有着不少的类似,他们同在2006年遭遇了不小的麻烦。看来对于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家来说,的确存在着 “不可能三角”。(倪金节)

5 李扬
2006年的第一个周末,李扬指出,今年的投资规模不会大量缩减。在国家大面积抑制投资政策出台的背景下,敢给出如此清晰的预测,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国情的熟稔。从今年5月开始,李扬在有关部门的委托下进行了关于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他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将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有机地纳入自己全球化发展战略之中,而不是简单地用掉”。这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前委员,不仅对中国金融领域的有切身的体验,同时也具有难得的国际视野。(倪金节)

6 厉以宁
“厉股份”虽已76岁高龄,但思维不减当年。2006年年初,老先生再次直陈中国经济的三大难题:政府职能转换、打破行业垄断和自主创新体制改革。这些问题基本代表了全年国家的经济改革思路。前不久老先生在深圳说 “中国经济7%的增长速度至少可维持15年,奥运会后经济不会滑坡”。这样的观点可能会让批评他的人很不屑,但不管如何,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是他的一贯情结。(倪金节)
厉氏家族的暴富1999年被史实明曝光后,其子厉伟与子媳崔京涛成为媒体焦点。详情可看新浪文<厉以宁家族暴富风波调查>。这一事件的关键词:深港产学研,荣欣股份,深圳延宁。(贾平凸)

7 林毅夫
曾是台湾上尉军官,26年前从金门岛“偷渡”来大陆的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最具传奇性的人物。今年两会期间,这位新农村建设的首倡者指出“新农村建设不是去让农民拆房子、盖新房。”有人将其与梁漱溟相提并论,足见林毅夫的农业研究的历史性地位。2006年,林毅夫还对房地产热开出了征收物业税和增加房地产转手交易时的资本获益税的药方。也许是林毅夫的声音太具启发性了,两周前,北大将首个教师的最高荣誉“蔡元培奖”给了他,同时获得这个奖项的还有季羡林。(倪金节)
现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BiMBA项目背后的核心人物。曾是从芝加哥大学教授,诺奖得主舒尔茨。(贾平凸)

8 易宪容
作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政策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关注政策方向、制度变迁和金融改革似乎才应该是易宪容的本职工作,但是他却以异乎寻常的执著,在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出现之初就高声疾呼。他的文章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众声嘈杂中具有独立的音调,并引起广泛的国际影响。他还对央行货币政策颇多谏诤,2006年尾他又针对股市冲动高声疾呼。独立的音调使他始终在社会上具有独特的高度和地位。(王宸)

9 温铁军
2000年前后,温铁军在深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上,对“三农问题”颇多建树,连续发表重量级的文章,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并由此获得“三农专家”等舆论称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提出之后,随着社会各阶层的对“新农村建设”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温铁军也走进中国更广泛的领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王宸)

10 樊纲
与很多学者专家一样,多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与樊纲的丝毫联系,但他在宏观和制度领域的建树,已广泛影响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历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所言“我的研究要在四十年之后才会广泛应用”,樊纲在经济学领域和战略经济领域的成果还要很长时间才会妇孺皆知。这也许是为什么樊纲在百度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排在“中国十大经济学家”最后一位的原因。(王宸)

10+ 郎咸平
曾在芝加哥商学院教授金融学,后回港。新左派经济学家的代表。其言论导致顾雏军的格林科尔系崩盘,顾本人已被起诉、判决。郎后曾将矛头指向中国股市的第一大红筹股长虹的MBO(management buy out)。郎以其犀利言论,以维护中小股民利益和国有资产利益为出发点,迅速从一群主流经济学家的圈外飘红,成为当今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主流人物。2005年后受邀如长江商学院做教授,并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主办《财经郎闲评》节目。其落选十大经济学家是意料之中。有人说郎是在炒作自我。这里对道德为人不做评论。(贾平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