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克拉科夫(下篇):没齿不忘之殇
文章来源: 逍遥白鹤2023-09-19 20:55:25

文/ Hux(白鹤夫君)

图/Hux & 逍遥白鹤

 

波兰故宫也有过不堪回首的往事。二战时期德军佔领波兰。希特勒企图篡改历史,欲将克拉科夫 “日耳曼化” 为德国城市。德军利用旧王宫成立了 “波兰总督府”,扶植当地傀儡,作为统治波兰的中心。同时计划将华沙 “从地图上抹掉”。祸福相依。也因为如此,不像整座城市都被摧毁的首都华沙,克拉科夫的建筑居然逃过了一劫。

克拉科夫犹太人区,也被称为“犹太隔都”(Kraków Ghetto)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新政权占领波兰时,筑墙封锁了维斯瓦河南岸的犹太区,严格限制了犹太人的活动范围。类似的隔离区也出现在欧洲许多其他地方。不幸的是,数万居住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被逐次转移到附近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德国的集中营,绝大多数都在那里被杀害。

犹太隔都以新建的城墙隔离市区与犹太区。城墙砖版的墓碑形状可看到犹太隔都居民未来厄运的一丝前兆。隔都里只有四个备有守卫的入口,开放让城市其他地区的交通工具进出。一小部分的城墙仍保留至今,其他一小部分镶嵌著纪念碑文,上面写道“这里是他们曾经居住、受苦,以及殒落在希特勒的酷刑之下。从这里,他们开始了通往死亡集中营的最后旅程。("Here they lived, suffered and perished at the hands of Hitler's executioners. From here they began their final journey to the death camps.")”

而今这里已改建为普通的居民生活区域,人们可以正常地在此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开枝散叶,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走在这一片街巷里,你依然可以感受到沉重往昔留下的种种痕迹,令人浮想联翩。

著名导演奇才罗曼·波兰斯基就是克拉科夫犹太隔都的幸存者之一。而他母亲却惨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斯基导演了众多的著名获奖电影,包括《战地钢琴师》、《苔丝》、《中国城》、《我控诉》,等等。他也因此而名满天下。不过,此人也因性侵未成年少女而同样臭名昭著。他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潜逃海外多年,至今还遭到美国政府通缉。

图35. 罗曼·波兰斯基(法语:Roman Polanski,波兰语:Roman Polański;1933年8月18日—),犹太裔导演、编剧和演员 (网络图片)。

那是一个浓云密布的早晨,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漫步走入了原犹太居民的隔离住宅区。静静的街上阒无一人。让人感觉这里似乎是一座空城。走过了两条小街,眼前出现一家看上去颇有些年头的餐馆。午餐时间还早,一位老板模样的先生正抽着烟与人闲谈。入口处大铁门上钉有一方餐馆名牌: Vintage Classic (复古经典)。餐馆旁还有几家小店铺,也逐渐看到一些零星游客和本地的过路人。

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

 

 

 

“复古经典” 浅黄色的外墙上绘有一位身着蓝花连衣群的纤痩女士。她有着一头亚麻色的短发,上方是一片长长的铁丝网。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仰望着蓝天。女士抬起左腿,伸出右臂,张开的手掌中飞出了一只稚幼的小鸟。她的身旁还飞舞着两只硕大的鸟儿。此处无声。但我似乎感觉到彼时犹太人那渴望自由的情感和愿望从高墙上腾空而去。

渴望自由。犹太区一家餐馆外墙上的壁画。

 

 

 

河南岸离隔都不远处有一座名气不小的旧工厂,原“德意志搪瓷厂”, 人称“辛德勒工厂”。当年的厂主奥斯卡·辛德勒 (Oskar Schindler) 先生是位喜欢醇酒美人,但心地却十分善良的德国人。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德国纳粹占领军曲意周旋,纵使自己倾家荡产,也设法从奥斯维辛死亡营中先后花重金买出数千犹太人去他的工厂做工,因而拯救了他/她们,使其免遭纳粹屠杀。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讲的就是这个十分悲惨,但同时又温暖人心的故事。如今这座旧工厂被改建成了历史博物馆,每天都吸引大批遊人前来参观。

墙上的照片都是当年被辛德勒先生营救并保护下来的犹太人。

辛德勒工厂。

厂房一隅。  

工厂内以人物雕塑的形式模拟重现了当年犹太工人们劳作和生活的情景。

 

人间和地狱,仅有咫尺之遥。克拉科夫城西三十公里处就是那臭名昭著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死亡营。当年纳粹分子在这里关押并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波兰和欧洲犹太人。会议组织者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一次实地参观,但也有人因为不忍目睹那里的惨状而放弃此行。我家太座因为不忍目睹那里的凄惨景象也没有跟我同往。

旅遊车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外的广场上缓缓停下。人们静静地下车,走进了集中营的大门。突然间,走在我前面不远的一位年轻女士停下脚步,从背包中拿出一面以色列国旗,并和她的丈夫一起庄重肃穆地将旗展开。一位随行的中年红衣女士替她们拍下了这个令人心恸的场面。原来这位持旗女士来自以色列,是集中营幸存者的后代。历史难忘。

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区大门。门上的德文宣传标语写着 “劳动带来自由”。

集中营幸存者的后人。

集中营展览馆解说员。

Block 11. 大批无辜的受害者在这里被集体枪杀。

高墙电网外的迎春花。

奥斯维辛集中营二区大门。

封锁集中营二区的电网。

 

望着这位眼中饱含热泪的女士,我仿佛听见波兰人在齐声高唱他们悲壮的国歌《波兰还未亡》”Poland is not yet lost, so long as we still live! …… (波兰还未亡,只要我们还能存活! ……)” 。

这首歌作于18世纪末,最初是一首军歌。当年投身于拿破仑麾下的波兰军团战士们高唱着这首歌,与欧洲腐朽的古老帝国军队苦战,梦想能解放自己的国土。然而令人心碎的是,那时候的波兰由于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三次瓜分,已经被从欧洲地图上抹去多年了……

带有国徽的波兰国旗

眼观波兰身上那一道道被欧洲列强瓜分亡国时留下的历史伤痕,联想到那个多次操屠刀参与的大国,再目睹乌克兰民众如今的遭遇,人们或许就能够理解今天的波兰人,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和部分东欧国家在俄乌战争中所持的立场了。但愿上天有眼,不会让东邻的战火再次燃烧到波兰,燃烧到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还有许多值得遊览参观的地方。遗憾的是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面面俱到。此外,我们在这里所遇到的民众也都很友善。无论是在列车上、街道旁、餐馆里和商场内,人们都衣着整齐,彬彬有礼。年轻人们也都显示出蓬勃朝气,而且很高兴用英语与我们交谈,而且还乐于助人。

当然也有例外。我们在机场就遇到了一位负责检查外国旅行者行李的波兰女军士。她一脸的晦气,横眉立目,不苟言笑,口气也非常生硬,好像我等真是可恶的帝国主义国家派来的间谍。和红色将军雅鲁泽尔斯基相比,她的觉悟似乎就显得太不入时了,呵呵。

结束了在欧洲文化首都五天的停留,带着些许不舍,我们告别了克拉科夫。挥挥手一转身,我们又踏上了驶向奥地利共和国首都的夜班国际列车。在包厢里好好地睡一觉吧,明日清晨,身披绚丽朝霞的维也纳将在那里迎接我们的到达。

再见了,克拉科夫。So long, Poland!

 

 

——9/6/2023 后记于芝加哥北郊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