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与贞节
文章来源: 开冒邱2020-10-27 11:27:46

 邱开冒      一丘万壑

这几天,由于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缘故,朝鲜战争中战俘的遭遇又引起反思。

 

在对待战俘问题上,东西方貌似有文化观念的冲突,其实是文化遮蔽的制度问题。西方骑士与日本武士都重视荣誉,但在不同的制度下,对荣誉的理解并不一样。著名电影《桂河大桥》就表现了这种冲突。日军要在缅甸与泰国交界的桂河上修建极具战略意义的铁路大桥,由英国战俘施工。战俘营首脑斋藤大佐觉着英军被俘军官尼科森上校脑袋进水了,竟然坚持《日内瓦战俘公约》的有关条文,军官不能参加体力劳动。斋藤动用了残酷的刑罚,尼科森宁死不屈,工地的士兵也配合怠工。斋藤简直要昏过去了,他百思不得其解呀:有这宁死不屈的劲头,干嘛不在战场上战死呢?被俘虏了还理直气壮捍卫战俘的权益,甚至以命相拼,有特么这么当战俘的吗!好像战俘与拘押管理他们的日军只是工作分工不同,前者是在车间干活的,后者是保安似的。在斋藤看来,尼科森上校及手下战俘的生死都捏在他手心里,就是他的砧板上鱼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尼科森上校却瞪着死鱼眼纠正他的刀法不符合《战俘公约》。斋藤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工期紧张,为了帝国的战略大局,斋藤大佐硬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向阶下囚尼科森上校屈服了,愿意遵守《日内瓦战俘公约》。

 

更让斋藤大佐惊掉下巴的是,尼科森立马焕发出工作热情,以主人翁的精神,指挥战俘们投入热火朝天的大桥建设中,好像不知道这座战略意义的大桥对英军的危害一样。

 

在战后对战犯的审判中,杀害和虐待战俘是重罪。在二战期间,日本好像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善待战俘——他们咋不战死呢?在武士道精神里,没有被俘这个选项。美军的每次战役都付出巨大代价,这也是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重要理由——对没有被俘选项的战争机器,只能彻底毁灭掉。

“抗美援朝”打了近三年,后半段几乎就是因为战俘遣返问题的分歧而进行的战争。美方要求自愿遣返,由战俘自主选择去向。中方则要求全部遣返。为了让这两万多战俘全部遣返回祖国的怀抱,志愿军又打了很多恶战,死伤至少十数万人吧。有时候买了笼头并不是为了蒸馒头,而是为了蒸口气。用十数万人的生命代价,企图把战俘全部遣返回来,并不是因为心疼这些战俘,而是要争口气争面子。

 

最后,终于在自愿遣返的条件下实现了停战。经过各方面耐心细致的动员工作,近三分之一的战俘7110人,回到了祖国怀抱。志愿军战俘里最高级别的吴成德,是180师政治部主任,回国后就被开除党籍、军籍,下放农场监督劳动,二十多年后才放回山西老家。所有战俘几乎都被开除军籍、党籍,终生打入另册,“控制使用”。大部分人在以后的运动中反复遭殃受批判。

 

真不明白,为了让战俘遣返回来,多打了近两年的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就是为了把他们遣返回来受惩罚的?

 

相比之下,美军遣返的战俘则完全不同,他们在被俘期间工资照算,遣返后不受歧视,不影响晋升,还被当作英雄凯旋一样。二十年前有个新闻,美军某被俘飞行员,来大陆会见击落他的志愿军空军驾驶员时,已经是空军上将军衔了。击落他的志愿军老爷子感叹:当了几年俘虏照样可以当将军啊!

 

战俘回国的遭遇,显示了一个逻辑:不死就是罪过,被俘了还活着就失去了贞节。牺牲了有贞节牌坊,被俘就失身了。失身失贞了的战俘,就是给组织戴了绿帽子。[Photo]

我们小时候,常笑话朝鲜战场上的美国兵怕死,据说美国兵口袋里装着中文、朝鲜文的投降书。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民,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没有必须为国战死的义务,国家与士兵签的并不是死亡契约。在战场上遇到生还率极低的突击行动时,军官要招募志愿者,必须基于自愿,而不是强行命令。对于为国捐躯者,秦晖说得好:

“国家并没有要求你死,但是你居然死了,这就说明你做了超越你的本分的奉献。你这个奉献不是必须的,你是为了国家做出了牺牲,那当然是伟大的行动。

我觉得这其中的是非是很清楚的。应尽的义务,你是必须尽的,如果不尽,那很可耻,服兵役的人并没有什么荣耀。但是如果你当了战俘,就比一般军人吃苦吃的更多,至少是在战俘营中受了罪,所以你应比一般的军人更光荣一点,而绝不会是更可耻一点。但是毕竟没有烈士那么光荣?。

而有的军队对士兵的要求是“不怕死”,并且随时准备去死,至少在被俘关头要宁死不降。除非负伤失去反抗能力,否则不死被俘就是违犯了“必死契约”,身可死不可失,失身就是不贞和不忠。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宁肯自杀,也不能被俘!被俘应该是自杀未遂的事故。这与良家妇女遭遇强暴时要立即自杀才能成为烈女是一个逻辑。如果没来得及迅速自杀,被玷污失身后才上吊,烈女就做不成了。而失身后居然活着,就让主人帽子发绿,让娘家人也丢尽脸面,只能含污纳垢地苟地活着了。

 

当贞节牌坊无限扩张时,五尺男儿也被迫守身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