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却蒙蔽了几亿中国人
文章来源: sx19922016-01-25 08:18:48

一字之差却蒙蔽了几亿中国人

 
最近在文学城博客上看到一篇博文“陈伯达之子评论实在是太精辟了”,点击率两天内高达15000次,估计是标题中用了陈伯达的大名。文中受访人是陈伯达之子陈晓农,釆访人不知是谁,文章来源博主没有注明,内容是对中共建政60周年的评论。读完之后,再看下面的评论,有人对这篇文章中的受访人是否是陈伯达之子陈晓农提出了怀疑。我于是谷歌了几次又百度了几下,发现了一个大阴谋,遂决定当一次海外“方舟子”,把这个阴谋公诸于世。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篇博文不是博主的原创,而是转载,至于从哪里转发,博主没说。我给这位博主提个意见:以后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有蒙蔽读者之嫌疑。这是一篇六、七年之前的旧文,最早出于2009年“希望之声”广播电台“中国观察”节目记者李洁对《当代中国》杂志主编程晓农博士和何清涟女士夫妇的一篇采访文章,对中共建政60周年的评论,标题是“程晓农:国殇60年中国经济评述”,分上下两篇,上篇由程晓农主讲,下篇由何清涟主讲,网上广为传播的是上篇。2009年9月,Epoch时报和新唐人电视台都转载了那篇采访。“Epoch和新唐人”,大多数人都知道是谁办的。至于“希望之声”,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那我告诉你,维基百科说它也是Lun子于2003年开设的。程晓农的《当代中国》杂志是属民运的,也就是说Lun子与民运联手炮制了这篇文章。
 
陈伯迏,中共文胆,后因文革站错队失势,被列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并被判囚18年,后保释就医。他一生有过三次婚姻,育有三子一女,大儿子陈晓达因失恋于毛公主李敏而自杀身亡,二儿子名叫陈晓农,既不是博士,也没有在美国留过学。程晓农,生于1950年代,人民大学计划统计专业毕业,曾任赵紫阳智囊之一,89年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因64滞留海外,后赴美普林斯顿大学获社会学博士,1997年起任《当代中国》主编至今。
 
“程”和“陈”虽读音相近,但字面上完全不同,而且不存在英译中人们常犯的同音不同字的错误一说,因为都是中文写的文章。至于是谁把“程”改成了“陈”,再加上“陈伯达之子”,我没有搜到始作俑者,只找到了最早于2011年5月的一篇出自台湾联合日报网上的博文“《国殇60年》:中国经济评述---陈晓农博士”,最早于2011年11月出现在新浪网上的一篇博文,在陈晓农后面加注了“陈伯达之子”。然后,带有“陈伯达之子陈晓农博士论中国经济”之类的标题但内容都一样的帖子就开始在中国传来传去,至今在网上都能看到许多转来转去的帖子,网警也不删,可能也被蒙了。
 
蹊跷的是,2014年8月17日“希望之声”网上的一篇文章“四年前留美博士陈晓农这样说”,内容跟上面的的一模一样,只是标题不同,本来Lun子是这篇文章的始作俑者,他们很清楚谁是程晓农,为什么还要故意把“程”改成“陈”,而且还换了一个马甲呢?所以,Lun子的嫌疑最大。
 
究竟是谁首先把“程”改成“陈”,然后再加上“陈伯达之子”,现在已经不重要了,但是有一点很清楚:这是海外的Lun子与民运以及国内的右派联手炮制的一个阴谋。他们首先在美国制作了这篇文章,因为 “程”和“陈”音相似,就将“程晓农”变成了“陈晓农”,又因为陈伯达确有一子叫陈晓农,所以最后就成了“陈伯达之子陈晓农博士论中国经济”。打着陈伯迖的名号在网上蒙蔽不明真相的网民,误导了几亿中国人。
 
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本人在此不作评论。我既不是中共体制的人,也不是五毛,更不是自干五,我只是一个正直的旁观者,实在看不下去网络上招摇撞骗的文风,所以斗胆打一下假。我想,即使这篇文章内容说得有几分道理,但是应该光明正大地讲,不可以歪曲事实,欺骗网友,否则,被人戳穿了阴谋,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