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麦穗者说
文章来源: 百里舟2024-04-29 09:37:39

拾麦穗者说

  我们上小学时,夏收季节都会组织到生产队干农活,主要任务是拾麦穗和蚕豆,干活前都要先喊一阵口号:勤俭节约,颗粒归仓!艰苦奋斗,反对浪费!

  当时的规定是,小麦和蚕豆收割后,必须由学生复收一遍,那些等着捡漏的老爷爷老奶奶才被允许下地,否则,按盗窃公社财产论罪,到了农闲时是要挂牌游街的。

  那天班主任陈老师领着我们拾蚕豆。我们在地里排成一溜,每人负责两行。每捡满大半书包,就拿到地头,由社员称重记数。一天结束,根据重量,生产队会发给我们几只铅笔或写字本。

  我们拾蚕豆时,早就有十几位老人在田头眼巴巴地望着我们。我负责的两行遗落的蚕豆特别多,老是被拉在后面。陈老师好几次过来催我快往前走,后来又在我屁股上轻轻踢了两脚,让我跟上队伍。我很委屈地看着他,他不理我,一个劲往前走。那天我是班里捡的最多的。

  回到家里,我拿着得到的三个写字本向母亲炫耀,说要不是陈老师,我还能多得一个本子,我还告状说他踢了我两脚。母亲听完,只说了一句:陈老师心善,是个好人。我很纳闷,母亲没有表扬我,还夸踢我的陈老师是好人。

  年事稍长,我才明白了陈老师的那两脚和母亲的那句话。

  拾麦穗,是一个最喜闻乐道的场景,人们用它来表述穷人应该受到关爱。


米勒的名画《拾穗者》

  中国第一个关于"捡麦穗"的故事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 秦风 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積。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王夫之阐释为,“此之不获不敛,遗且滞者,盖有意为之,以惠矜寡也……以养民俗于忠厚”。这样一来,诗句的含义就是:作为一种忠厚民俗,田主故意在田里遗留一小部分收获,让贫弱者任意捡拾。

  写于诗经之前的旧约圣经《利未记》明白地记载了耶和华神的教诲:“你们收割庄稼的时候,不可把田角的谷物都割尽,也不可收拾取收割时遗下的。不可把你葡萄园的果子都摘尽,也不可拾取你葡萄园中掉下的,要把它们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外人。” 《申命记》则更具体地指出,这种习俗是为了救助寡妇、孤儿和寄居者。这些宗教文献,是当时希伯来人社会习俗的真实记录。《旧约·路得记》记载,在约旦河西岸的伯利恒,寡妇路得(Ruth)依靠捡拾大麦和小麦的遗穗,养活了自己和婆婆拿俄米(Naomi)。田主是犹太人波阿斯(Boaz),在女仆从事收割工作时,他不仅允许路得紧跟着一路捡拾,还让女仆故意从麦捆中抽出一些,撒在地上。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也描述了麦收季节穷人的悲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英国作家艾丽莎·沃恩(Eliza Vaughan)在发表于1926年的《乡间回忆录》(The Stream of Time:Sketches of Village Life in Days Gone By)里,如此描述其故乡埃塞克斯郡芬兴菲尔德村(Finchingfield)的拾麦风俗:“古老的规则被严格遵循着:妇女和儿童们可能一大早就已经赶到远处的田地里,占好了位置,但是没人敢从地上拾起哪怕一个麦穗;直到八点钟,教堂钟声响起,拾麦才宣告开始。”1909年出版的《埃塞克斯郡的教堂钟》(The Church Bells of Essex)记载,这样的小教堂遍布当地,拾麦起止时间均由各村自行规定;在听不到钟声的地方,会有专人骑马至田间摇铃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