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人与犹太人、阿拉伯人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3-10-21 09:04:09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第八部分是以拿破仑开头,最先进入第九部分《犹太复国主义》的是德国人,一个名叫西奥多·赫茨尔的文艺评论家、记者,一个彻底被欧化了的犹太人。跟东欧农村的犹太人天壤之别,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之处。他不说意第绪语,不守安息日。但是1881年俄国沙皇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震惊了他,接着,他在巴黎目睹德雷福斯事件,一个无辜的犹太军官被判为德国间谍,巴黎的暴民叫嚣着处死这个犹太人,终于激起了他的警觉。他开始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家园,犹太人永远不会有安全。

德雷福斯事件有电影,这里不展开。

再说赫茨尔梦想建立一个德国式的贵族共和国,他当总理,罗斯柴尔德家族当总督。但是罗斯柴尔德对此不感兴趣。赫茨尔将目光转向德皇,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终于在君士坦丁堡接见了赫茨尔。毒皇评价他一个有着贵族心智的理想主义者,聪明有智慧,有着富有表情的眼睛

          

有意思的小插曲,德皇支持赫尔茨的理由是:社会上存在着很多高利贷者,这些人如果能去住在垦殖地的话,会更有用

哈哈!

赫茨尔当然对此表示了抗议。不过紧接着,在耶路撒冷,德皇再次接见了赫茨尔跟其他5个犹太复国主义者。

这一次皇帝跟赫茨尔有同感:他们都不喜欢这个肮脏污秽的耶路撒冷城。赫茨尔充满激情地展望:我想在圣城周围建立一个空气优良下水道设施良好的崭新城市

赫茨尔的到来鼓舞了许多犹太人,出现了许多建国计划,乌干达计划,阿根廷计划,还有美国德州的孤星锡安计划。书的作者说,至少有34种犹太建国方案。

1904年,壮志未酬的赫茨尔病逝在奥地利。以色列建国后,1949年移葬到耶路撒冷到最高的山顶上,即今天赫茨尔山,山上有埋葬国家领导人和烈士的国家公墓。

跟上来的是俄国犹太人大卫·格林(David Grün),后来改名本-古里安。1909年他们一群人在古老雅法港的沙丘上建立了特拉维夫,1911年,建立了第一个基布兹。本-古里安和早期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犹太国家应该没有暴力,不会奴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或者把他们驱逐,而是共存。

-古里安出生在俄罗斯(这里今天是波兰)。他年轻时是一个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06年他来到巴勒斯坦,开始他的政治生涯时开始用本-古理安这个犹太名字。

他之后去了美国。1918年他们回到巴勒斯坦,并且在1921年组织了以色列总工会。1930年他创建了以色列工党。这人后面再详说。

理想是胖乎乎滴,现实是瘦骨嶙峋滴。

赫茨尔、本古里安怀着复国梦想的时候,不满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还有一伙人。他们组织了青年土耳其党,还一度控制了耶路撒冷。但是他们是土耳其民族主义者,不仅继续压制阿拉伯人,甚至不允许他们学习阿拉伯语。

就是这样一个革命时期,出现了一个英国人帕克,此人挣得不多,花钱无度,书中说收入很少,品味却很高。怎么办?有人怂恿他去耶路撒冷寻宝,比如失落的约柜。

油嘴滑舌的帕克跟今天的骗子毫无二致,他唾沫星子乱飞,鼓动一群跟他一样的骗子到处游说有钱人投资,说找到约柜价值两亿美元。投资者蜂拥而上,甚至土耳其的高官也被买通。于是耶路撒冷又一次遭难。这群贪婪的家伙掘地三尺到处都在挖所罗门的宝贝。直到那一天,帕克乔装打扮成阿拉伯人进入圣殿山的清真寺一带,企图挖掘下面的秘密通道,一个穆斯林巡夜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后大喊大叫,说化了装的基督徒正在清真寺开挖。

这一下就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穆斯林很愤怒,犹太人也很愤怒,恨不得杀了帕克一伙。

骚乱中,谣言四起:基督徒被杀死所有基督徒的流言惊恐不已,穆斯林也被八千俄国朝圣者将对穆罕默德信徒进行杀戮的消息吓呆了。《纽约时报》宣告:所罗门宝物已经飘然而逝。。。土耳其政府派高官到耶路撒冷调查

所有人都认为所罗门宝物已经被帕克一伙抢到他们的游艇上了!

最终,闹剧收场,帕克被审判。但是他虽然盗宝却一无所获,又被释放了。只留下帕克丑闻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家伙到处躲债,居然躲掉了在一战的战壕里摸爬滚打,一直活到1962年。

作者蒙蒂菲奥里说,关于帕克的轶事劣迹他是根据诸多回忆文章整理,第一次公开披露。

哎,小丑也是这样操弄糟践耶路撒冷的。

说正事——

一战开打的前一年,青年土耳其党的一个31岁青年恩维尔突然闯入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大楼射杀了战争部长取而代之。1914年和他的两个战友组成了三帕夏的三头政治帕夏乃土耳其语,用来称呼总督、将军等高官)。

眨眼间一战爆发,三帕夏站到了德国一边,三帕夏之一的杰马勒以大叙利亚的独裁者和土耳其第四军的司令官身份进驻耶路撒冷。他的使命就是保住所以阿拉伯省份并且镇压阿拉伯人或者犹太复国主义的骚乱。他毫不留情将阿拉伯人处以极刑,同时逮捕犹太复国主义的领导者,本古里安也被驱逐出境。

当奥斯曼苏丹站在德国一方参加一战时,英国人也找到了代理人:阿拉伯半岛最强大的世袭贵族、麦加的埃米尔谢里夫侯赛因(谢里夫在阿拉伯语中就是贵族之意)。这个大谢里夫侯赛因要求英国帮助他建立一个包括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在内的哈希姆帝国。这个野心太大了,一旦成功,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英国也不喜欢。于是伦敦派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去谈判。顺便说一下,这个麦克马洪就是给中印之间划了道道的麦克马洪。

麦克马洪为首的这伙英国人对阿拉伯人友好,对犹太人则充满偏见,认为犹太人在暗地里勾结英国的敌人。可是,英国的印度总督却相反,支持了谢里夫侯赛因的对头沙特人。

英国人就这样卷入了阿拉伯的政治旋涡。

一团乱麻中,有人向麦克马洪推荐了一个非常了解叙利亚的军官,28岁的劳伦斯。麦克马洪向他求助。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太有名了。可我第一次看得稀里糊涂。只觉得摄影很美,沙漠很美,彼得·奥图尔(Peter  O'Toole)演技一流。他就是在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饰演一战英国军官劳伦斯而享誉全球的。何况后来他在《末代皇帝》里还饰演了溥仪的老师庄士敦。。

对这个真实的阿拉伯的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我其实并没有多少共情在里面。我想只有英国人,那些知道英国与阿拉伯世界那千丝万缕联系的英美人士,才会对这电影从里到外地欣赏。

因为英国人跟阿拉伯人的千丝万缕都集中体现在劳伦斯身上。

蒙蒂菲奥里写到:劳伦斯是个古怪的局外人,是英国保守党模棱两可的精神产物,并且始终苦恼于效忠哪个主子——大英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

          

劳伦斯游遍叙利亚,阿拉伯语流利。他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在伊拉克,和他的阿拉伯助手是朋友或许甚至是一生的情侣。他的性取向和关于他的很多事情依然神秘。

劳伦斯的心目中,沙漠里的阿拉伯人是纯洁高尚的,不像巴勒斯坦的那些人。他认为大马士革、阿勒颇、霍姆斯和哈马是叙利亚的阿拉伯心脏地区,但是他不承认耶路撒冷是阿拉伯的,他认为耶路撒冷是肮脏的城市,人民像饭店的仆人毫无个性依靠成群的游客而生存

请教了劳伦斯的麦克马洪回复侯赛因:同意他建立一个阿拉伯帝国,包括劳伦斯列出的叙利亚东部,但是不包括西部。双方都不提巴勒斯坦,也不提耶路撒冷。

回避,证明这是块敏感的硬骨头,谁也不想啃。英国人的算盘是,阿拉伯人尽快起义助英国取胜。但名义上耶路撒冷还是埃及王朝统治,这样英国还可以控制圣城。

每个人都怀着鬼胎,哪里有什么真诚合作?与此同时英国人还跟法国人谈判,瓜分奥斯曼帝国。他们的协定是:法国接收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接收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区,耶路撒冷则由法、英、俄共管。

谢里夫侯赛因不知道英法的秘密,但是知道奥斯曼帝国会推翻他,于是在麦加举旗发动了阿拉伯起义。

劳伦斯穿着华丽的绣金白丝袍参加了起义,在侯赛因的三儿费萨尔麾下,成为他的挚友。劳伦斯说过如果你穿戴阿拉伯服饰,就要穿最好的,打扮得要像个谢里夫。当他得知英法的秘密协定后他感到羞耻。他把秘密协定拿给三太子费萨尔看,决心解放叙利亚,防止法属叙利亚的出现。他带领费萨尔的军队,迂回300英里艰难地穿越约旦沙漠,袭击了亚喀巴港口。这就是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据说至今阿拉伯人仍然记得这位当年分送黄金的人

劳伦斯几番周折到达埃及开罗,向英国驻埃及的最高长官艾伦比元帅报告亚喀巴胜利,艾伦比立刻“被眼前这个消瘦的、身着贝都因长袍的英国人打动了”,任命劳伦斯和他的骆驼军团充当英军的机动右翼。关于这一段,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有精彩的一系列镜头。

另一条战线上,德国人在加沙两次打败英国人。在耶路撒冷那三个帕夏邀请凡尔登战役的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向他请教如何打败英国人,但还是失败了,1917年艾伦比的英军占领了耶路撒冷,成为圣诞节送给英国的礼物。

劳伦斯跟费萨尔率领贝都因大军解放了叙利亚。但是这块土地划给了法国。伤心的劳伦斯形容自己只是大英帝国政治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1926年,劳伦斯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名为《智慧的七大支柱》,他在书中讲述了他在中东地区的使命。据说切·格瓦拉、纳尔逊·曼德拉、温斯顿·丘吉尔等名人都读过他的这本传记。

扯远了,再拉回来。

一个出生在俄国的犹太科学家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也登上了政治舞台。

        

魏茨曼从小拥护犹太复国主义。他在德国、瑞士上学深造,30岁后移居英国曼彻斯特。

书中写魏茨曼既放荡不羁又富有贵族气息,既德高望重又爱冷嘲热讽,充满着俄国知识分子刻薄和自嘲的才智,他天生就是个贵族,与国王和首相们打成一片

大战爆发前,魏茨曼访问了耶路撒冷,古城的悲惨令他情绪沮丧,但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充满活力的犹太复国主义农场震撼力他。大战之初,邱吉尔把他招进海军部,主要是想利用他的生产丙酮的新配方生产无烟炸药。在那些上层聚会里,魏茨曼发现,这些政治家都同情犹太复国主义,而他则跟军需大臣劳合乔治、以及老相识海军大臣贝尔福因为炸药关系密切。

这一段必须抄下来给各位——

英国领导人天生同情俄国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这种情怀在战争期间由于沙皇的压迫得到进一步强化。欧洲的上流社会目眩于犹太富豪如罗斯柴尔德家族难以置信的财富,异族的权力和富丽堂皇的宅邸。然而这也让他们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无法确定犹太人是不是一个由受迫害的《圣经》英雄组成的高贵的种族,是不是大卫王和马卡比人的后裔,亦或是包藏祸心、精于算计、长着鹰钩鼻且拥有超能力的霍比特人。

1916年,劳合乔治当选首相,贝尔福则称为外交大臣,他们认为,这场可怕的对德战争中犹太复国主义对英国的取胜是必要的。有意思的是,德国也想自己来弄个犹太复国主义宣言,因为1914年以前,犹太复国主义一直以柏林为基地。

这有点像林肯总统解放黑奴呢!

总之,天赐良机,英国人抢先一步,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就这么诞生了。

《贝尔福宣言》旨在将俄国犹太人从布尔什维克中分裂出来。其实,从英国白厅的魏茨曼到耶路撒冷的本-古里安跟犹太复国主义已经脱离了俄国犹太人独立发展了。就在《宣言》发表的前一天,列宁夺取了政权。

蒙蒂菲奥里认为,如果列宁早一天夺取政权,《贝尔福宣言》可能不会诞生。

这就是历史的机缘吧。

第九章真有意思,可是太长了。从42小节开始,才到46小节。还有大半呢!再分开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