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国内就医
文章来源: AprilMei2017-11-02 20:33:42

这两年往北京跑了六趟,都是因为老妈身体不好。除了住院需要人每天陪,送饭,做检查等以外,在家里照顾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国内医疗现在也不都是一样的,比如医保制和报销制就有很大的不同。我妈还是报销制,好处不知道,坏处一大堆。比如不能随意选择看病的医院,看病要自己先垫钱,然后跑单位报销。这个报销就能把人烦死,她身体好的时候跑一趟半天时间,不好的时候只有家人替她跑,也是至少半天。他们单位每个月只有头三天能报销医疗费,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规定。因为怕麻烦,我妈都是几个月才去报销一次。我就去过两次,头大!

国内看病没有真正的预约制,目前来看微信预约至少还能约上。拿着医疗卡到医院的机器上也能预约,比如这次看完约下一次。但基本就没有成功过。打电话预约貌似可以,但永远打不通。临时排队基本上约不到你想要的医生。约上了也只说明这半天里你能看上医生,至于等几个小时那就不一定了。当然医生也要吃饭,所以午饭前或晚饭前总能看上。我们等过将近三个小时,就为了见医生说几句话,开几张化验单。

预约好了到时间还要在窗口排队取号交挂号费。等到好不容易可以坐到医生办公室门口了,才发现里面像个小市场。经常是一个病人一个班的人陪同,再加上前面一个号还没走,后面一个号站在里面等,一会一个临时冲进去提问的,要求加号的等等,真不知道这医生怎么可能集中精力看病人,又怎么可能保证病人的隐私不被泄露,因为前后两个病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今年四月份回去陪老妈看病见到了第一个专家大夫。还好他每看一个病人时会把门关上,如果有人闯进来他也会轰出去。可是到我下一次回去就换成了一个中年女医生,人很没脾气,有耐心,但她的办公室永远是人来人往。她除了看病开处方以外,还负责看打印出来的处方是否正确。旁边有个年轻点儿的助理负责打印处方。这样一来房间里就比较挤了,看完病的要等处方,而医生这时已经开始看下一个病人,要到一定时候才有功夫看前一个处方。如果处方有错,病人又要等,这时医生可能已经开始看第三个病人,而第一个还没走。第二个也在等处方。我已经见过几次处方出错了。

整个看病过程像是会诊,医生和病人家属讨论治疗方案,周围一圈人听着,有嘴欠的还插上一两句。真是社会主义大家庭。最后好不容易看完了,我们一般还要再去排队交钱,预约检查等等。如果拿药,就要到药房大厅去排队取药,当然现在取药用卡排队,不用站那等了。比较奇葩的是化疗药的针剂部分也要病人自己拿着,等化疗的时候再交给护士去配药。说句不好听的,智力不够的连自己看病都做不到,太复杂繁琐。

我以前就抱怨过,在国内看病像是到了火车站。滚梯上黑压压一片。陪着去的就是一个跑腿排队的机器,这个功能将来肯定会被机器人取代,但现在我每次还得跑。人多大家心情好的就不多。排队时有一点冲突就起口角,进而破口大骂。有一次我排队交钱,看到我前面替老父亲看过病的小伙子已经在另一个窗口交钱。没办法,我陪老妈看完病等药方的时候把他老爹的故事听了个够。他老爹和我妈一样的治疗方案。因为是第一次开化疗药,又没有经验,十几张处方加上一万多块的付款把他弄晕了,加上心情不好(谁开始化疗心情都不会好,前路漫漫不知会发生什么),于是在那里慢慢整理,提问。后边一位大妈不耐烦了,催了几句(她也是找抽)。小伙子不干了,顿时破口大骂,把一肚子的委屈都撒到了对方身上。旁边老人居多,都向着大妈,小伙子更气了,干脆满口脏话骂了个痛快。

事后我们又在药房见到了,看他拎着一大包药,很有点同情。其实没什么大冲突,都是没有耐心,修养不够造成的。

在国内看病如果对病情,治疗过程,治疗风险等没有相当的知识是很难做决定的。医生只提供方案,但所有决定都要家属做。也许是他们被医患关系闹怕了,凡事首先自保。比如检查确诊,穿刺最准确,但有风险。医生其实心里有数,但就是不说,只让我们做决定。不穿刺就按照医生的经验做决定,错了自然是家属的责任。用药当然由家属决定用进口的还是国产的,这里只是钱的问题。有时我们完全没有概念,只好狂打电话找人咨询。

我因为在医生办公室里呆的多了,经常听到医生问病人家属(或病人本人),咱们试试这个药,看看效果?你还想照原样治疗吗?不想同时放疗了?那咱歇一段再说。可以看出有些病的治疗很灵活,可以根据病人的感觉来做调整改正。但有时候我怎么觉得是你治病啊,还是我们自己治病?总之很少有来自医生的比较科普的病情分析和讲解,但好处是相对灵活,如果病人家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医院碰到很多老病号的家属,都成精了,说起治病经验来一套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