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后话《老炮儿》
文章来源: 阿留2016-01-16 09:35:21

这时节写《老炮》的短评,颇有点马后炮。可不是,比“马后“还晚点,要是再过几周就成“羊后炮”了。 随便说两句,看官权作一笑吧。

电影简介有意思,上来先说六爷是个“混混”。先记住这点,这是个重要的“参照物”。

再看影片。六爷偷吗?不偷。不但不偷,还警告偷了钱想把人家身份证仍进垃圾桶的主儿:你要这么干,走不出这条胡同。六爷抢吗?没有,他不但不抢,还给别人捐钱,即使受骗也认了。六爷不讲理吗?没有,他有自己的理儿,讲究“仁义”。影片开头调解灯罩儿和城管,讲的还就是那个理儿。即便是去赎儿子,也绝不先动手。

那他是怎么个“混混”呢?一是不务正业,或曰没有正业;二是好茬架,从奔二打到奔六。而打架的原则,自然是遇上了不合“理儿”的事情,武力解决。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说起六爷茬架的历史,影片里有两个交代。一个是片尾的一身将校呢和日本军刀,另一个是霞姨说的83年械斗。

将校呢和倭刀是哪里来的?一个可能是从家里继承的,或国或共。但六爷显然不是赵家人,否则如何会如此落魄。如果这身行头是继承的,而他却不是赵家人,那他就是当年的“革命对象”无疑,或曰“狗崽子”。真实的什刹海老炮儿,恰恰就是这种情况,看官可参阅唐师曾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761450102w12i.html。另一个可能是早年打架的战利品,从军区大院里的红二代那里缴获的。

也就是说,不论哪个情况,六爷年轻的时候,作战对象就是红二代赵家人;没想到,老了老了,居然又和赵家人纠缠到了一起。当年文革的平民造反派,确实有打破特权的情怀。他们的境遇比后来的红二代们悲惨得多。。。六爷对小飞他爸,又何尝不是类似的对立。从这里,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六爷非举报不可。

再说83年。83年什么情况?严打。所谓“严”打,自然是不合法律规程的,是人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想严就严,想松就松,那还叫法律吗?于是当时有接个吻就判流氓罪的。这里是给观众们一个历史提示,也是暗示六爷胆大,当年就敢于“顶风作案”;顶风的原因,自然还是不合他心中的“理儿”。

有了这个参照,大家不难看到这部片子最大的暗示和亮点:官场上的衣冠禽兽们,比当年北京胡同里的“混混”不知要流氓多少倍,而他们在相当深的程度上左右着中国。混混们还要遵守一些江湖规矩:打架要有约;下手要掌握轻重;对老人要尊重(六爷总是给“二爷”点烟的);自己儿子做的不对,他绝不会强力动手;搜刮民脂民膏的事,他们没干过。六爷还当面鄙夷成为资本家的哥儿们。而官二代们则是撞死人还逍遥法外,出手就去私闯民宅,把人家的八哥弄死了,还以众欺寡,把人打了个重度脑震荡;至于搜刮的民脂民膏,就更不用说了。赵家王孙,原是起码的道理都不讲的,故道德尚不及混混。

有人说此片煽动仇富心理。建议他们读读习总最近的讲话选集,大意是“我多次说过,当官就不要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5-01-13/202364505231.html 瞧见没有,习总眼里,发了财的官一定是有问题。难道质疑者比习总更了解赵家人?

还有人说六爷不守约定,写信到中纪委举报。殊不知在六爷眼里,这叫“大盗盗国”,早已经坏了基本的“理儿”,所以他看了对账单,就说了俩字:“坏人“。他单刀赴约,意思就是:于私为了儿子,于公为了揭露贪腐,他宁可把老命搭上。从奔二就跟赵家人斗,临了了,终于有个了断。

至于烟酒粗话,那是一种真实。把六爷塑造成岳飞,那就完全不是味儿了。

总的来说,好片以小见大,沟通历史,祝贺冯、管二位。如果老百姓都敢放放炮,这个社会就会进步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