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拗律”
文章来源: 阿留2015-06-22 07:06:26

因和曲师的讨论,查了一下杜甫的拗律,以及清朝人对是否为律的划分标准。由于无法阅读全文,这里只能转载摘要。不过这里我们只想看看统计结果和分类标准,全文也就不重要了。可见被清人归入七律的杜甫诗中,大约三分之一为拗律。对此文作者关于对仗的评论,不是太赞同,感觉那不过是没有工对而已。

转自
http://xuewen.cnki.net/CJFD-HNNA200904016.html

(引用开始)

“一、七古与七律

杜甫的七言八句诗现存187首,根据清人浦起龙的分类,其中151首归入七律,36首归入七古[1]。
后人的讨论多依据浦氏的这一分类。关于七律七古划分的标准,浦起龙没有明说。但从他的分类中,可以总结出七律的四条标准:1,七言八句;2,平声韵一韵到底;3,中两联对仗;4,平仄相间相对。凡符合这四条的就是七律,否则就是七古。

这四条中,浦起龙对第1、2条把握最严,没有例外。第3条稍有不严....


第4条出入最大,除开拗救不计,不合平仄要求的有49首之多。不过这些不合平仄的七律,到底还是离七古较远,就是与七古中那些平声韵一韵到底的诗篇相比,似乎也更具备七律的资格,因为它们对仗,平仄虽不规范,但也不...         ”

(引用结束)

如此说来,老杜的诗中拗律概率还不小。用拗律来证韵,似有不妥哈。

也由此可见,唐人作诗,意第一,韵第二,平仄第三。而清朝人分类的标准,大致是8句平韵,两对仗就可算律诗。绝句似乎更宽松,平韵仄韵都不论。如著名的《静夜思》和《春晓》,在《唐诗三百首》里都划入五绝的。

这样的分类显然也会有点一致性方面的问题。比如魏征的《述怀》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20009/5765350.htm,一韵到底,句句对仗,律句也很多,只是没有严格粘对。如果照上面的标准,是否应列入“排律”,而不是“五古”?当然,分入哪一类是很次要的事情,丝毫不影响其文学地位。


曲师所举的两首杜甫拗律,都好看,尤其是第一首。贴在下面和大家共赏。其中第二首,“昔去为忧乱兵入”一句是否为“仄仄仄平仄平仄”的例子,尚存疑,因为“为”又是个多音字。这里似乎当平,“因为担忧”。不过已经是拗律,讨论这个问题就不重要了。

崔氏東山草堂(唐·杜甫)  顯示自動注释

愛汝玉山草堂高秋爽氣。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①口栗,飯煮青泥。何爲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松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