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反修的西红柿与苹果 (图)
文章来源: 文革传人2016-01-12 00:59:09

“文革小报”寻根第70篇。

说实在的,丫普丁真欠咱国同胞们一笔。当年要不是俄国的前身国“苏联”的前“领导”赫鲁晓夫批判才死了的斯大林,太祖也不会急赤白脸的搞文革去揪出暗藏的“敌对势力”刘少奇林彪和江青。也就不会有文革的“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文革时,咱国和“苏联”间不是一般的不和谐,而是极端的不对付。然后有了“红场事件”。

1967年初,咱国“调回”所有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文革”(当时没有所谓的“自费留学”,所有留学生都是太祖的下属,受太祖统一“指挥”,让回就得回)。其中60名在法国的留学生与不多的几位在芬兰的留学生路经莫斯科回国。

回国就回吧,不介,非要去莫斯科“红场”参拜“前辈”列宁同志。参拜就参拜吧,不介,非得顺手给列宁附带一个给斯大林的花圈(斯大林不住红场,而且不被当时苏联“领导”待见)。顺手就顺手吧,不介,非得高呼反修口号外带背诵太祖“语录”。得,普丁特工的前身国的前身“领导”们也是特工内行,60多学生被强势的他国“城管队伍”一通胖揍,多人挂彩。

(被殴之前的瞬间)

这还行?咱太祖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太祖的弟子凭什么受这个窝囊揍?反击!

毕竟是“外交问题”,反击要对等才好。首选该是有60多苏联留学生在北京给太祖送花圈,再 顺手给刘少奇送一个,然后高呼“反华”口号,咱好对等把他们胖揍一顿。

可惜,当时北京就没那么多苏联留学生,而且太祖还活着,尚没供在天安门广场中间,刘少奇也还没为国捐躯。所以,对等胖揍苏联留学生的办法不灵。

怎么办?

上“小报”:

取自“红场事件”后不久1967年春的北京“首都红卫兵”。

“三位苏联同志”都没名没姓(后来有传说是苏东坡、苏三、苏有朋三位同志),但是“外语学院红旗大队”的小将们问题还是问的很好:

 “你们苏联有没有西红柿?”红卫兵问他们。

“西红柿!没有。最近几年里,我们连见都没见过。”他们耸着肩膀回答。

“我们中国很多,要多少有多少。”

1967年的事儿,老汉年少真的记不清了。不过后面几年的事儿老汉还有印象。西红柿是有,可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大城市里,文革中,蔬菜“凭本供应”。说“供应”,还是要交钱,“凭本”是有个限量,“一人一口酥”。那时既无“暖棚”也无大型仓储,蔬菜全是“季菜”,西红柿是夏秋季菜,季节到,有那么几个星期,西红柿说来就来许多,最便宜时几分钱一斤。物资贫乏的文革时刻,对爱吃的孩子来说,夏天比冬天好许多。西红柿切片加一点儿白糖与酱油醋拌黄瓜,是夏季的两道绝对“美味佳肴”。 而季节一过,全无柿。

所以这种“自我高潮”还是有些技巧,不能用全不熟悉的东西高潮,比如不能问“你们苏联有牛肉吗?”。咱也没有,说话不硬气,容易被苏东坡、苏三、苏有朋们看出破绽。

这是反修的西红柿故事。

即用蔬菜反修,也不能把水果落下。那些红场被胖揍的留学生回到北京之后……

上“小报”:

(取自北京的“首都红卫兵”,比西红柿故事晚几天)

可以看出,苹果反修比西红柿难度大许多。西红柿虽是文革中的季菜,毕竟多数城里人都吃过,苹果可是文革中的奢侈品,不然那几个苹果不会冒着被烂掉的风险被送来送去。而且,西红柿反修是小将们讲的故事,苹果可是真材实料的存在,后来还被企图送给太祖,假的还成?

文革时咱国的苹果基本上仨种类:

红玉。

国光。

黄香蕉。

用苹果反修,给了太祖很大启发。太祖是最实事求是的人,一查,“红玉”,“国光”与“黄香蕉”原本都是美国苹果,后来被引进咱国。既然可以借美国苹果反修,为什么不能借美国人反修呢?从这个水果反修的故事开始,邀请未来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北京朝圣的计划在太祖伟大的大脑里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