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的技术“创新”(多图)
文章来源: 文革传人2014-05-26 23:09:40

 

“文革小报”寻根第16篇。

这篇聊技术,只谈“技术”技术,不谈“政治”技术。不过文革话题一点政治不涉,打酱油都打不成, ^_^

看小报,1967年初的:























技术“创新”。在太祖脑袋上打主意是文革时咱国人“创新”激情得以发挥的途径。

技术,有用的,都能传下来。比如“耐热,耐水,耐污染,耐腐蚀”这些印太祖像的高标技术性能,在现今时代产品中一定有所借鉴:


是的,文革不能一概否定。

“创新”的产品,不是个个都能成为爱迪生有用的电灯泡。文革时有的创新就不象贴纸那么技术过硬了。比如这个:








那些“被”推广烧“煤渣砖”取暖的“很多工厂企业”,对此新技术一定是“冷暖自知”。无论如何,这个技术没能传世很坑人。“煤渣砖”不好用,于是开发石油,然后方便面同志有机会从石油上发大财从而进军维稳大业。长话短说,结果方便面同志失去人身自由。技术开发不过硬,间接直接坑人的覆盖面不在话下。

传世的贴纸是为了更“光辉”太祖爷,没传世的“煤渣砖”是为了“打击帝修反”,文革时有没有不侃政治的技术创新?老汉真找到一个:



从头到尾,基本没有政治语言。结尾处有这么一句:

“还可以为国家节约金属铬的资源,意义就更为重大了”。这个,暂且不算政治吧。

可是,这种非政治的文章,在几万页的文革小报里,真真的是凤毛麟角。那多小报,老汉不可能都翻过来,扫描范围内能如此不“政治”的文章,就见过这一篇。

不是说政治不该谈,只是在文革十年大规模的“政治”之后,咱得到的政治遗产是什么?

轻而易举的走入最野蛮的资本主义模式,皇权资本主义。

文革用政治扼杀了许多东西,包括咱国人莫须有的创新激情。愚民不出生产力,出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