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读《飘》笔记 (1-3)
文章来源: 闻濤2013-12-14 18:19:25

重温经典——读《飘》笔记

对美国作家玛格瑞特·米切尔的《飘》,大家都不陌生。我和很多人一样,不仅很早就读过原著,而且,这么多年来,还一次一次地回味根据本书拍摄的电影。原著细腻,电影恢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无论是读原著,还是看电影,每次都都能让我兴奋不已,感慨万千。这次一边读,一边竟然忍不住写下了笔记。

读《飘》笔记1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男人的审美标准与现代社会的男人相比,真可谓南辕北辙。那时,男人们喜欢胆子小得像老鼠,吃饭少得像小 鳥,脑子笨得像木头一样的女孩。女孩子出门参加聚会前,要先在家吃饱肚子,以免在餐桌上现狼吞虎咽之相。那时的女人以肤白如玉为美,所以要遮得严严的。中 国人现在仍然如此,千百年来“一白遮万丑”依旧深入人心。而在当今美国,肤白不仅不美,反而令女孩们不好意思了。经常做日光浴,把全身晒得黝黑,那才是健康美丽的象征。


读《飘》笔记2

一个半世纪前的美国南方,人们根深蒂固的概念是,同类人结合才会长久、幸福,而两个家庭背景、知 识水平、性格习惯不尽相似的男女,是结合不到一块的。这和中国几千年的“门当戸对”同出一辙。正因为如此,贾宝玉只能娶薛宝钗,艾希里只能娶梅兰妮,而思 嘉(赫思嘉)虽然深爱艾希里,却不可能被她的爸爸妈妈理解,也不可能被艾希里接受。主人公思嘉丽因此而付出了终身的代价。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虽然两个不同类的人也可以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但那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幸福的家庭仍然是由相似的男女组成的。当然,有权有势的男人娶个年轻娇妻,也可能不会不幸福。不过,像杨振宁和巩帆那样的婚姻就是另类中的另类了。

归根结底,中国几千年、美国几百年来,人们的婚姻观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实质的改变。虽然在美国“门当户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志同道合就显得更加必须。这似乎是一条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难怪多少年来寻求叛逆的少男少女,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


读《飘》笔记3


格丽特米切尓笔下的两个女人,从一开始,就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思嘉丽活泼、开朗、勇敢、任性而自私,而梅兰妮恬静、高雅、娇小、脆弱而宽容。思嘉性 情中人,喜怒哀乐,一揽无余;而梅兰丽经常是愉快的,这让她周围的人们也都感到愉快。梅兰妮总能从别人身上找到优点,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愚蠢的仆人。当 她毫无吝啬地对这些人加以赞赏时,连被赞赏者本人都不曾意识到自己竟拥有这样的高尚品德。这也难怪身边的人都喜欢她了。

作家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梅兰妮为了使人们愉快而讲些亲切和恭维的话(即使仅仅是暂时的),而思嘉从不这样,除非是要为自己达到更高的目的。

兰妮的行为也许是发自内心的,源于她的宽厚和仁慈,而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语言技巧。联想到身边随处可见的尖酸刻薄,梅兰妮的行为真的是太难能可贵了。一个瘦 弱而又不太漂亮的女人,能做到让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喜欢并尊敬她,包括她的情敌思嘉丽,她的精神世界一定是非常富足的。虽然作家米切尓的创作重点是思嘉丽,但 也不惜笔墨,对梅兰妮进行了讴歌,并为此倾注了无限的情感。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所演绎出来的故事已经非常引人入胜,更不用说艾希里和巴特勒船长随后的推波助澜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