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住修习方略
文章来源: 吴明子2009-11-12 19:53:23

对于正在讨论着某村是红土、黑土的五百名比丘,佛陀告诉他们应该观察思维内在的土地,而不是讨论外在的土地。他们必须一直智慧地观察思维这个身体,直到明白它的真相。当佛陀结束这场说法时,所有五百名比丘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身体是一个最明显的现象,也是修行者观察的一个巨大的资源。人们一直在使用身体,但却忽略它的本质,人们不断地要改变自己的形象,但却不了解身体究竟是什么。我们只是称它为“我”或“我的”,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于是,人们的生活全部建立在自己对它的这个定义之上,它是我,是我的。
人的任何态度都可以改变,但对身体的态度不可以改变,它永远是我。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生活就充满了混乱、失望、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等,不仅如此,最主要的是有一个心结无法在此基础上解开,那就是生与死。
佛陀在成道的过程中清楚地发现了身体的本质——色法、无常。他发现人类被困于生老病死的无尽流程中,其关键点是没有看到身体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改变。既然这个过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过程,那么,我们怎么能把这一过程称为我?它纯粹就是自然规律的再现。
在《大念住经》中,佛陀教导观身的方法,以期让人们认识到身体的究竟本质:无常、苦、无我。虽然观照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流程——生老病死,但智慧的观照却能改变心的看法。这个由佛陀直接开启的观身的智慧,一旦习禅者看到身体的本质,他就会体会到无上的轻松自由,而所有的痛苦——包括最顽固的生死之苦,将因此而被解除——这是佛陀给予人类的最大贡献!他的教导使无数的人从对生死的无知和恐惧中解脱了出来。

 

修行就是认识身体只是一个自然流程,身念住的修行所要勘透的唯一本质就在这里。

 

一、观身的正见准备
1、观身的修习,需要正见的指引。观照多种多样,但佛法中的观照需要遵循佛陀指引的正确方向——这是修习身念住成功的关键;
2、观照的目标是行、住、坐、卧;
3、观照的目的是体悟身体的本质:无常、苦、无我。观照是一个体悟十六阶智的过程。

 

二、观身的技术准备
1、戒与定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准备。心在清净的状态下,观照的效果最明显。所以佛陀强调戒与定,在行为上保持戒定,可以带来理想的体验身体实相所必须的清净心态;
2、宽泛的戒定包括修行者的整个生活方式。修行者要检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期符合戒定的原则。习禅者最好时常能身临其境,体会戒定,并能体会它们所带来的安宁、清净而敏锐的心态;
3、在禅修中,行、住、坐、卧被体会成只是一连串的姿态而已,这其中没有人,没有身,只有各种形态的不断变换而已。

 

三、深入于观照中
1、用心地体验行住坐卧的各种形态,深入其中,让心深深地沉浸于了知它们的形态中;
2、在修行之初,以如理作意提起观照后,如果清净之心纯净而不杂,心会很快地进入禅修状态:只是观照,而没有文字或作意思维的成份;
3、深入观照的状态要能保持一段时间,不要太快结束观照。在保持修行上,让这种观照能天天进行,不要间断,最好持续几年。

 

四、环境很重要
1、对于修行,特别是刚开始的前几年,保持一点安宁是必要的。个人爱好、过多的工作生活内容最好能够大幅减少;
2、如果有禅修老师,最好只听他的指导,按照他安排的内容进行修习,不要与同修商量,对修行是似而非之人,不会给你提供合适的意见。所有禅修中心都有着共同的规定:只与教师谈法;
3、禅修的深入依于周围的几个人所造成的环境,最好只与有正见的人接触,尽量避免与无正见之人照面。

 

五、让修行缓慢地进行
1、在整个修行过程中,让修行进程缓慢进行。急于求成往往会形成难以逆转的坏习惯。
2、不要想证悟,不要有了一点点修行的体会就大肆喧哗,造成浅薄的心理障碍;
3、缓慢的节奏非常有益,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体悟真理的节奏。

 

六、禅修是一项实践的行为
1、把身念住的理论只用于指导自己的修习行动,每一堂禅修都是一项纯粹的实践历程;
2、阅读文字仅限于对实际禅修有帮助的范围。内心过多的文字虽然会增加知见,但它会削弱你的禅修行动,那将得不偿失;
3、禅修包括三个部分:戒、定、慧,缺一不可。持戒、修定、慧观三个部分有机统一,可以使修习有效地进行。

 

禅修之道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戒定慧交相呼应,使修行一步一步地深入。但其中的许多环节,要依于持戒、修定、有慧之人的独立运作,因此禅修之人必得是大力者,独立者,有勇气者,慧见之人。
在追寻至高无上的究竟真理的路途上,佛陀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指引,借助他的指引,修习者才有如攀岩一般,有着手着足之处。但攀岩的每一步,都要修行者身体力行,凭着勇气与智慧,一步一步登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fa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