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成都–午后的宽窄巷子
文章来源: 安娜晴天2010-07-11 08:06:37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成都喧嚣繁华的闹市中,宽巷子,窄巷子是清朝遗留下来的保存完整的古街道。民间有“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说法,两条250米长,不足8米宽的巷子像一部活历史,向世人讲述着老成都的世事沧桑。

宽窄巷子是窄窄的深巷,蜿蜒曲折。沿着青石铺成的石板小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表瓦黑墙、朱红房檐的平房、错落有致的四合小院、厚重朱红木门或开或掩,路边已被磨得发亮的门墩上石狮或石鼓,一切都呈现出和谐安详的气氛。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一个平常的六月下午我们来到了宽窄巷子。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要溯源宽窄巷子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成都少城。据古史记载,秦国在古蜀国灭亡后移秦民到成都。通常的说法,公元前311年,秦国大夫张仪筑成都城,成都城市的历史自此开篇,距今已有2300多年。

传说张仪筑城,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屡筑屡垮,总是立不起来。这个时候忽有一只灵龟前来相助,绕行一周后死去。张仪心领神会,沿龟迹再筑城,果然城墙牢牢站稳了。其实这个故事背后,有着现实的依据,因为张仪筑城之初,试图把成都的城墙筑得像秦国咸阳的城墙一样方方正正。然而成都平原不是关中平原,这里土地潮湿,难以找到坚实的地基,有了多次失败的教训之后,聪明的张仪根据地形,把城筑修在地势较高而又坚实的地方,但是这样修出来的城墙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无论是城墙的形状,还是神龟相助的传说。

张仪第一次筑城并没有包围整个成都城区,城墙只框住了东边的一大半,西边还有一片没有被圈进来,于是便有第二次筑城。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两座城,东边的较大,称为大城,西边的较小,也就是小城了。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习惯上被叫做“少城”。一个城市一大一小两座城,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重城”,这种形式在成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000多年来,少城历经无数社会风云变幻,最后形成如今宽窄巷子四合院格局是清朝。

如今的宽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在这条巷子中游览,就像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在四合院中可以品上盖碗茶,吃上正宗的川菜,这宽巷子是老成都的亲切回忆。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穿过南北向的通道,我们就到了窄巷子,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如今的窄巷子的业态以西餐、咖啡、主题文化商业等为主。这里是国际化的时尚中心,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同时又是最成都的生活,在巷子里品味缓慢的下午和时光的停驻,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这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慢生活。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 ,“宽窄巷子, 最成都”,是啊,成都,匆匆地来过,深深地爱上你,但愿此生还有机会再次在宽窄巷子悠闲地逛逛。。。。


祝朋友们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