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有子不孝,途说欲止又言
文章来源: 若尘liu2010-06-09 14:40:29

        有一父母来美探亲,说白了是帮着看孩子。因为儿子的“体贴”这对老人在这儿过得很“充实”:看孙子,洗衣服,做饭......忙也就忙了,毕竟忙了一辈子了。最关键的是做得越多,犯“错”也就越多。小到床铺没有整理好,大到孩子生病,所有的这些都是老人没有尽职尽责,当儿子的非骂即打。老人不堪受气要回国,儿子在买机票的事情上一拖再拖。最后不知道儿子脑袋为什么突然短路,两位老人才得以回国,脱离这种留洋海外的苦日子。
        我出生长大的农村,在那个山旮旯里不孝敬父母的儿女我见得多了,可出国在外的人倒是第一次听说。农村毕竟贫穷,养老也是一大负担,久病床前无孝子是也。加以兄弟之间常有人相互攀比着谁更不孝,因此很难将孝敬老人进行到底。而来了美国的人,多是国内的精华部队,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上也不存在太大的压力,何况这家的父母仍然为儿子付出着,儿子有什么理由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是周围大环境? 周围大环境很重要。在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中,不要说打骂父母,就是顶两句嘴也得借个胆子才行。记得一次打扑克,一个朋友玩的起劲,对一直喊他回家的妈妈大声说了句:“你哇哇什么呀!”话音刚落,他的妈妈就从邻居家直接拿出烧火棍冲了进去。这不是个例,要是换做我妈妈,她肯定也冲进去了,不同的可能是手里的烧火棍变成了鞋子。在我的记忆里打骂父母的念头从来没有在脑子里出现过。与我的环境有所不同,一个朋友讲到在他青春期之时,他们的伙伴之间都以能够顶撞父母为荣,那个能够把自己的爸爸打倒在地的朋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在这样的圈子里,他也常常能以和父亲打架而感到自豪。所幸的是他过了青春期就迷途知返了,现在对父母对家庭都很看重。难道这个打骂妈妈的人是把青春期的“自豪”保留下来了?
        是家庭小环境? 家庭小环境更重要。如果父母对爷爷奶奶本就不孝,天天打来骂去的话,孩子可能学到的只有这个,无论言语上如何教子女要孝敬老人,都难以逆转这种家庭的传承。前两天儿子打了我爱人一下(也许带有玩过了的性质),爱人很生气,我警告儿子说:“你不能这样做。”他反问说:“为什么?”我说:“你见我打过你的奶奶没有?”他回答“没有”,然后无语。同时,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相互不尊重,孩子可能也不尊重父母。家有家规,虽然我不主张对孩子管得太严以至于剥夺了孩子自己发展的空间,但有些事情还是应该有底线的,这种打骂父母之事就不要自由发展了。此外,也不能排除有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对于小孩子这种打骂父母的行为只觉得好玩可爱甚至鼓励,形成习惯后长大了也无法收手。难道这个打骂妈妈的人是一个从小备受溺爱而长大后又把打骂父母习惯发展到了国外?
        按说这种家长里短之事不该出现在我的博客中,也许我对妈妈的概念过于敏感,也许世道孝道已变,我的一些观念已经落伍,听说此事之后我内心怒闷难解,不写出无法平静,因此也做一次王妈。我衷心希望我听说的只是有人说说而已,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愿老人家幸福。

评论选萃:
        尊重是需要相互的。父母拿烧火棍或鞋子打骂孩子其实算一种“恃强凌弱”,虽然她们的动机不是。成年孩子打骂父母的行为从动机到行为都是“恃强凌弱”,让人不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缺的正是相互尊重。---Lar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