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弃老洞到二十四孝——人性和道德对话之三
文章来源: 悟空孙2010-03-01 10:48:15

 

中国人是最讲“道德”二字的,可是把道德二字挂在嘴边不代表自己有道德,也不代表自己的道德感比别人强。

道德究竟是什么,根本核心是什么?圣人曰:“孝,德之本也”。

我们不去纠缠孔先生的对错,但我们可以从传统道德中“孝”的演变来看看人性和道德的互动。

中国人普遍认为,“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似乎是我们这个善良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任何人,只要是被戴上个“不孝”的罪名,就会被千夫所指。“不孝”也是街坊邻居对他人品头论足的最有力道德的武器——哪家人对父母弃之不顾,不尽孝道,不能养老送终,那是要被人戳脊梁的。

可是,如果我告诉你,我们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贱老俗”,甚至“弃老俗”,你会感到震惊吗?

你如果留意新闻,你会注意这样一条消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弃老遗迹,内置自杀装置!

所谓遗迹,是指被称为“弃老洞”的人工洞穴,它通常依水而建,在老人60岁左右的时候,他们被子女放进洞中,江水一涨,老人必死无疑。此外,许多洞里还有一个石孔,刚好容得下一个成人的头颅。这是供老人自杀用的,饥寒交迫的老人受不了时,便仰身躺下,将头伸进这个石孔中,再朝上一顶,锋利的石棱便能帮老人结束生命。随后,江水还会将老人的遗骸和遗物全都冲走,不留痕迹。

近年来,中国各地陆陆续续发现了很多“寄死窑”、“弃老洞”遗迹,终于撕下我们文化中最温情的面纱,露出历史狰狞的真相:孝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何以如此残忍?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中国存在,世界其它地区都有过类似的风俗。

善良的人不禁要问,动物尚有舔犊之情,而自称文明的人类为什么会如此残忍?我觉得,人类进化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远,人类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彻底摆脱动物的野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还主导着人类社会,或许“人之初,性本恶”?

有研究大象的动物学家发现,在非洲丛林中有时会发现成堆的象牙,原来是大象自知来日无多,就会自动走到一个隐蔽之处等待死亡。从这个意义上看,弃老习俗是不是代表了人类牺牲自我的壮举和一种朴素、顺其自然的死亡观。

的确,当一种习俗被社会群体接受时,就不再受到道德的制约。从非道德层面看,如果是为了族群的繁衍,“弃老”就体现了人性中一种自我牺牲的悲壮;如果“弃老”是因为下一代将老人看成一种拖累,则是自私天性的体现。

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指出,所有生命的繁衍都是基因自身为了生存而发生的结果,基因是我们的原动力。基因的本质就是自私:自私的基因只对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感兴趣,因此生命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自私。

哲学家康德认为,某项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在于其后果,而是看这一行为的动机。因此,如果弃老的动机是为了种族的繁衍,那这种行为就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但是,无论如何,用今天的眼光看,弃老是不能被现代文明所接受的。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该用道德来批判这种行为呢?

其实,道德早已被我们的先人运用的炉火纯青了。

且不说明末郑鄤因“惑父披剃”、“迫父杖母”的不孝之名被3600刀凌迟处死,就说那让中国人顶礼膜拜了几千年的二十四孝,更是一把杀人不眨眼的道德软刀子。

不管是谁,只要扯起“孝”的道德大旗,就可以不顾人性,抹杀子女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一味教人忍辱负重去孝感动天,要么七老八十了还装疯卖傻去戏彩娱亲,要么恶心变态的去尝龚忧心,或者冷血无情的去埋儿奉母、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来卧冰求鲤……

中国人是如何一下子从残忍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呢?其实说另一个极端也不恰当,“埋儿奉母”何尝不残忍?有学者认为,“孝”作为最高道德的蔓延始自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是对权威,对统治者的“忠”——“君臣父子”才是“孝”背后的根本,才会被提到“德之本”的地位。

可悲的是,“孝”被作为道德规范全面提倡,大力弘扬了几千年,中国人的孝道却每况愈下。

2007年公布的《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镇老年人日常担忧的问题当中,“子女不孝”排在第五位,农村孝道更令人担忧:53%子女对父母感情麻木 。如今,啃老祖日益壮大,弃养老人,虐待父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可见,道德作为说教并不管用,当作大棒挥舞更是无济于事,很多道德条款一旦追本溯源是经不起推敲的。人性有罪恶的原始基因,但是也有善良的同情和恻隐之心,作为个人如何认识自身原始的野蛮本质,同时呵护发现自己的良心,罪恶感和羞耻心,让人性健康平衡的发展才是文明的保障。

当然,归根到底,法律,只有法律才能真正对人类的罪恶产生扼制,遗传基因也好,自私本性也罢,法律不管这些理不清的乱麻,法律视所有生命平等,任何践踏生命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这就是为什么在不提倡“孝道”的法制国度里,老人的生活并不悲惨,起码他们能有尊严的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