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博物馆杂记(二)--实用与美
文章来源: 胖熊之惊现江湖2009-08-21 19:33:50

        我对于后印象主义画派的喜爱程度一直有限,其中也包括高更的大部分作品。许多人觉得他作品中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异域风情别具一格。我却觉得他的画只是在情感层次和色块处理上有了变化,属于技术层面上的“左冲右突”,实难和莫奈等大师相比。后者是真正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以真正流畅别致的手法表现出来。当然,对艺术的体会永远总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的不推崇一丝一毫不能减少他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光辉。

        不过,芝加哥博物馆里有一件出于高更的作品比较特别,是一件木制的家具。从外观上看,它的装饰手法和高更的大多数绘画一样,借鉴了来自南美的几何元素、神秘风情,但又带有当时欧洲华丽严整的审美风格。

         我喜欢它并不完全是从美学的角度,更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出名,我喜欢的是在那个实用艺术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时代,高更可以一笔一笔把他的心情描绘上去。在博物馆陈列的解说词上提到了高更是有意打破横亘在绘画和家具制作间的界线,我相信它是真实的。

         为什么美和实用要相对立呢?为什么创造美就不可能是普通人的职业呢?

         早在希腊文明的辉煌时代,很多优秀的画家也同样是雕塑家、建筑师、陶器制作者。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有了这森严的分别呢?发自内心的把美带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难道不应该是艺术家的本质吗?

         有时揣测,是不是因为积累的越多,要学习的越多,各个领域间的界限才越分明?有的时候,在某一个领域的炉火纯青来得越不容易,与世界就越隔离,对别的领域就越不愿接纳和学习吧。可是,那崇尚美丽、自然的希腊文明,那尽心尽力把美丽渗透到整个生活的态度,是多么的让人着迷啊。

         近代很多实用艺术领域的作者,慢慢打破这种和绘画艺术的等级划分。但也许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很多作者在追求美学和创新的时候偏于急功近利,反而显得不够自信和从容。美,有的时候,不见得一定要标新立异。而真正的创新,也不是简单通过尝试就可以达到的。

        也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又有真正的大师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