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回国以后有了工作,组织还是会不断地审察、评定、帮助。史久镛是法律硕士,被分到南京师范学校教历史,心情很不舒畅。组织上派了一位党员柏岁寒与他交朋友,并不断向组织汇报史久镛的思想动态,从他“每天晚上一两点才睡”,到“喜欢听音乐、抽雪茄和大烟斗”都一一向组织汇报。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朱廷儒1954年回国,对他回国情况没完没了地进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学理工的基本不用担心工作问题,有的时候几个单位抢着要,可以随心所欲挑选。曼彻斯特大学建筑硕士辜传诲一回国,清华和石油学院都要他。清华建筑系全国有名,而石油学院正筹建新校园,急需建筑专家。结果教育部出面调停,双方协商,经本人同意后,人事材料分到清华,由清华借给石油学院一段时间。 也不是所有学理工科的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黄昆获得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学文科的有点惨,分配工作才发现自己学的专业派不上用场。文学、历史不受重用,社会学、心理学等被称作西方资本主义伪科学,“共产党能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还是去教英文吧,”负责分配工作的干部如是说。教育学、工商管理全盘是苏联的那一套,政治学和法律就更别说了。学这些专业的人大部分都改行教英文,充其量搞搞翻译工作。拿到经济硕士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4-07 11:56:07)

一些老海归在海外就收到了国内的邀请函,一回来就走马上任。科学院生化所所长王应睐1952年写信给在英国的陈瑞铭、张友瑞夫妇,表示回国后欢迎到所里来工作。他们欣然接受聘请,1954年回国后即刻到生化所报到。 有很多老海归们回国前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不少本来可以留在上海、北京工作,却主动要求去二线三线城市。张为申,苏州人,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生化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除了洗脑以外,住在招待所的主要目的是等待分配工作。每一个人都需填写《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除了个人简历,《登记表》上有三个问题:你回国的经过情形?你在国外对新中国的认识及回国动机?你回国后有何感想? 伊利诺伊大学经济硕士王继祖写的很坦诚,“我对新中国的认识是很肤浅而片面的,所以今后希望经过一番学习和改造后略就所长为祖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热情招待,参观访问,游山玩水之后,老海归们便和一些所谓“旧知识分子”一起进入“中国人民革命大学”学习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当前政策、党的建设四门课,共六个月。华北、华南、华东、华西都分别成立了“革大”。华北革大建于1949年3月,旨在改造旧知识分子,培养共产党干部,校长为刘澜涛,位于北京西苑一个荒凉的大院子里,校园里没有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大部分老海归回国看到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是在深圳。他们漂流过海抵达香港,在深圳过海关入境,然后由广州人民政府接待。头两年深圳罗湖口岸敲锣打鼓欢迎老海归们,海关人员态度都格外客气,让老海归们很感动。董时光回忆道,“在深圳海关检查行李时,官员异常和气,检查之后还帮助我整理箱子。”陈志让回忆道,“我见到海关人员的态度和蔼可亲,不贪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民日报》1957-05-09
【新华社广州08日电】广东省教育厅派人前往深圳迎接最近从美国回归祖国怀抱的鲍城志等五个留美学生,抵达广州当晚教育厅副厅长饶璜湘设宴招待他们。鲍城志等四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他说,他们回到祖国以后,时刻都感到幸福。
虽然美国联邦调查局、移民和归化局这类美国政府机关经常派人找他们的麻烦,企图阻碍他们回国,但是他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50年代周恩来有过明确指示,“不管回国先后,一视同仁,并且来去自由”,一些老海归们受不了“思想改造”,或对工作不满意,就再次出走。王以德获得耶鲁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回到上海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转身就去了香港。学土木工程的邵振家希望当个工程师,没当成就跑到香港,混了一年,结果还是跑回来了。新加坡大学博士汤寿柏1957年回国,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民日报》1955-08-03
【新华社广州二日电】由美国回国学生,邵士斌、谢家麟等十二人,在二日下午六时三十分自深圳乘火车抵达广州。广州市回国留学生接待委员会曾派员前往深圳接待,并给予妥善的照顾。 这是报道的全文,短短六十多字,是《人民日报》报道归国留学生最短的。邵士斌是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博士;谢家麟是高能物理学家,获斯坦福大学博士,1951年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61]
[62]
[63]
[64]
[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