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第一章引言
我们尝试以心理学中有名的“古典制约论”,探讨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之所以在众多的心理学理论中选择巴伐洛夫(Pavlov,IvanPeterorich1849~1936)的“古典制约论”,来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是因为“制约”的行为正是习气形成或修除的主因,也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最佳写照。在此,仅藉“制约”行为的形成来说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12-01 12:38:44)
这个将分三个重点来说明,第一个重点:什么是众生?第二个重点:众生真的无量、无数、无边吗?第三个重点:众生会度尽吗?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什么是众生?所谓的众生,就是有情——就是补特伽罗。每一位有情都有如来藏,因为有如来藏的关系,所以才被称为有情。然而每一位有情身中的如来藏都是唯我独尊、八个识具足,这八个识真妄和合运作似一,使得众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11-30 09:08:12)
以前说明了佛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的四种涅槃(见帖:什么是涅槃)。其实这其中,唯有诸佛具足证得这四种涅槃,称为大般涅槃。而如来大般涅槃则具有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因为,如来涅槃心体这第八无垢识已经断尽了二种生死,恒常不变,没有生灭,所以称为“常”;又,如来不仅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也断尽一切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11-30 07:53:52)
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寂灭为乐”,因为最近有相当多人在谈“寂灭为乐”这四个字。
  但寂灭为乐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给大家说,它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弟子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11-28 13:27:38)
自古以来,未能亲证般若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从蕴处界诸法之缘起性空、蕴处界诸法不能自在无有自体之无常空为依据,并以与境界分位差别相应之意识,妄想为唯识经中说的第八识无分别识及《华严经》中说的万法唯识之识,于心中建立这样的错误基础而谈论般若经中所说诸多空义之体性;以意识觉知心意会、套用此空之体性而归属于般若,以意识心来观察蕴处界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佛教中只有实证真沙门法式的诸佛菩萨是真沙门,二乘人相对于佛菩萨而言皆是假沙门;因为释迦牟尼佛与诸佛建立佛教的目标,皆要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二乘人若不回心于大乘,则违背佛教的宗旨,故二乘人就佛教而言非真沙门。但是,佛教对于假沙门的二乘人并不排斥,也不会将二乘人摒除于佛教之外;相反的,真沙门的诸佛菩萨还要以无量的悲愍心摄受二乘人于佛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有人问到:“学佛,是不是要学习对人事物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是要学著时时都能自己作主?”会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奇怪,因为确实有不少佛教中的法师、居士教人要时时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还要处处作主;还说:“当下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就是真如佛性。”另外,还有法师、居士教人要能把握自己,不要失去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11-28 10:58:29)
依大乘见道、依于阿赖耶识,有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两大类的烦恼。一念无明又分为见道所断的见惑,是见一处住地;修道所断的思惑,是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三种住地。而这一念无明,见、思二惑的四种住地,都是由无明住地而来;无明住地,也就是所知障的来由,而什么是所知障呢?有一些人将所知障与世智聪辩混为一谈,但是世智聪辩只是世俗法中的论析,不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11-28 10:32:10)
好几年前的报纸报导了一则新闻说呢:在这个台北新店有一个年轻人,学校毕业以后呢不肯去上班工作,每天都躲在家里面自己对自己说:“我会发财,我是有钱人。我会发财,我是有钱人。”每天就这样子一直念一直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出门的时候呢还是在喃喃自语的说“我会发财,我是有钱人”。路过的人都以为这个人疯了,但是他的邻居说:“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11-28 09:16:38)
先要了解每一位有情各有几个心识,了解这些内涵后,再举譬喻说明,就会知道:如何修行才能得解脱?首先谈:每一位有情各有几个心识?佛在经中曾开示:“复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大乘入楞伽经》卷5)说明如下:“大慧菩萨!有善与不善的心识共有八个识;哪八个识?所谓如来藏、意根、意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1]
[32]
[33]
[34]
[3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