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鸣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个人资料
潘文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一次没有结果的集体创作潘文鸣1领受任务1974年,文革已经进入后期。我当时从省艺术专科学校,没有费什么周折,就调到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群众文艺》编辑部,任戏剧编辑。一天,刘馆长把我喊到馆领导办公室,说局里要你参加一个创作小组,深入生活,了解情况,和你一同去的,还有省歌舞团的导演周毅,搞音乐创作的张宗孝,另外还有省文化局创作室的一个姓吴的,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4-06 07:34:59)
老朱桃色梦幻的破灭潘文鸣(此文因涉及个人隐私,故文中人物一律使用化名。)去年秋,在公园凉亭中几个华裔老人闲聊,有人讲到媒体上报道刘晓波之死,有位高校退休教师说,太可惜了!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另一个中学退休教师说,明报上讲,他本来有机会出国,但他坚持在国内搞民主运动。没想到,胡锦涛当政期间,判刑会判那么重……这时,一位高大帅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3-20 04:47:51)
附录:关于此文的通信老潘:《一个女大学生的沉沦》一文我看了,如果是通过一个女大学生的遭遇揭露这个社会,很好。但此文虽对此女有一些同情,但更多的是怒其不争,甚而有道德审判的气息。文章题目的“沉沦”便有贬意。我对此女深为同情,她家境优裕,家庭教育应较好,学业优秀,有一定才华,能考入中戏,人又长得漂亮,很有些先天的资本,是家里的公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3-19 04:36:29)
6徐婉丽刑满从劳改农场出来以后,曾经来过我家。她让我陪她去找晚报社长李世同。李社长原是贵阳市云岩区进修学校的教师,因为他在报上发表几篇文艺评论文章,这几篇文章都是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保持一致的,此人又是党员,就被提拔到报社当领导。我和他主要是在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聚会上,彼此见过面,点过头,握过手,彼此相互读过对方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8-03-18 03:37:45)
580年代,大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亲朋好友之间,一般没什么事情,也很少来往。对于徐婉丽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我几乎很少打听。忽然有一天,老于来我家,说徐婉丽出事了,问我知不知道?我问出什么事?他说,那个姓谭的和徐婉丽一起被公安局抓了!这对我和妻子简直如晴天霹雳。“因为什么?”我和妻子同时惊问。“咳,说是犯了欺诈罪。”老于说。然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8-03-17 04:13:56)
4就在徐婉丽带着她儿子庆大来我家那天,我家小床上有一块魔方,那是一个用小木方块组成的玩具,是妻子新给我们的两个儿子买的,说是可以“开发智力”。等徐婉丽母子走了之后,妻子发现魔方不见了,她有点急。想来想去,说好像徐婉丽的庆大当时拿着玩了一会。“会不会是庆大拿走了?”妻子问。过了两天,妻子说到徐婉丽家去看看。我们找到她住的地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3-16 04:01:02)
3文革漫长的日子结束了。刘志毅所在的化工厂迁移到贵州和四川交界的地方,叫赤水,那里建立了一个由天然气做原料,生产化肥的大型企业,名叫赤天化。刘志毅所在的化工厂搬迁到赤天化,他自然随厂走,仍然搞他的工会工作。一天,徐婉丽来到我家,说:“刘志毅想让我也去赤天化,我到那里去了一趟,路难走死了。那地方更偏僻,更落后,都是平房,又破又烂,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3-15 08:39:38)
2在毛泽东时代,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律由组织分配,分到什么地方,你就去什么地方,分到什么单位,你就去什么单位。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所以,徐婉丽尽管心里不情愿,也不得不起程到都匀去报到。到了都匀,只见城市比贵阳更小,更土气,到处是陈旧的平房,到处是黄泥土路,只有寥寥几栋楼房矗立在城边的山坡上,那是州政府等少数党政机关的办公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18-03-14 05:14:26)
从校花到囚徒潘文鸣前言本文原题目为《一个女大学生的沉沦》,写中戏戏文系一位女大学生在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祖国大西南的贵州,由于思想和性格原因,婚姻没有处理好,文革中岁月蹉跎,最后交友不慎,跌入法网,被判刑三年,出狱后失去工作,贫穷潦倒,晚年十分不幸。想起她的遭遇和命运,心中感慨良多,经常思考人的前途命运问题,于是在十多年前,根据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8-02-20 03:53:12)
何士光印象潘文鸣对于经历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何士光的名字可能并不陌生。当时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获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并被中共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破格转载,这在中国文学艺术界应该说是罕见之举。因此,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何士光,不仅在贵州一举成名,而且一夜之间也成为全国文学青年的偶像。接着,在1982年和1985年,他的短篇小说《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