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博文
(2009-10-31 16:04:04)
记得泰国的一位有名的禅师说道:“当念头来时,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現前,念头越多,觉性愈強,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不能得定。那是种错误的见解。妄念是好事,因为念头动得越多,觉知越強。”这位禅师的话正好说明了禅修的精髓,这就是,禅修不是追求某种暂时的宁静,而是观察心念,从念头的生灭动静当中明白它的性质——无常、苦、无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0-30 14:07:10)
如此我们对法界的体悟就会越深,包括要怎么样进展逐渐去体悟「无我」?「太阳」每天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大地」每天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展现给我们看「无我」,「空气」也都是一样每天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无条件、无所求?什么叫做慈悲?这些都是实相的存在,都不是想象的。只是你心里有没有打开?智慧眼有没有打开?有没有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0-30 13:57:01)
如果没有真正要历经大死一番,这一个关卡你就突破不了,就不敢去看法界的这些法。你一直要在「自我」成就、我是、我能…,就会不敢去看到整个法界,你会去否定。就算你去看,还是用「自我」去看,会故作态势的说:这没什么啊!还是以自我封闭的世界在看,一样不是否定,不然就是看不到(视而不见),因为他不敢掀开「自我」的金钟罩,当他一掀开看到这整个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10-30 12:44:40)
佛教所讲的,都是更深入把生命的这些根本问题解决,不只是这样而已,还要能够让你再去看到内身、外身、内外方面的,让你的有机生命体跟外界环境慢慢的整合。再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机生命体虽然整合了,但是你跟整个外界没有整合,还是在很苦的世界里面。如果你认为这个外面的世间是五浊恶世,就会继续在无边的苦海中,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好的、是业报的业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0-30 12:24:55)
如此继续不断的跟整个法界慢慢一直再融入、再去体会,当你体会越深,四无量心就会越具体展现,你的证量就会越来越提高。而所谓的「结缚」也就是那个界线,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淡,之后来到「证悟三果」阶段,然后继续迈向「四果阿罗汉果」境界。
「超人格」跟「一体意识」的区别,就在于「超人格」层次还是有「自我」。以孔子为例,孔子当然是非常伟大,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0-28 18:53:32)
「人们通常只具体认同自己的有机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认定为『真』的『我』的那一面,我们有时称为心(识)、心理,有时称为自我、人格」(第17页)很多修行人通常是厌恶、排斥这个身体的,认为身体就是罪恶之身、身体就是臭皮囊、身体就是业报、是业障!有这身体是多苦啊!你都不认同自己的身体,就变成只要我这个心就好了,身体是臭皮囊、可有可无、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10-28 17:20:52)
「这是我的街道,我是我的庙宇,这是我的人民,连天空、日月星辰,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唯有我正在瞻仰它,享有它。我不懂得世界的繁文褥节,也不懂阶级界线,然而所有的界线,所有的财富,连同它的主人都属于我的。我曾费尽心机去学世界中的龌龊技俩而迷失堕落了;现在我已舍弃一切所学,回复昔日的儿童心态,才可能进入天主的国。」
此述所蕴含的体会都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0-28 17:00:26)
我是谁?本书前面所叙述的是某一些人的亲身体验,大家可以慢慢去体悟,此些都是有需要的,因为很多人就是要「唯证乃知」,像这里所描述的:「突然!我发现自己被裹在火焰一般的云彩里。最初我以为失火了,熊熊火焰好像就在附近的大城里;转瞬间,我会过意来,那火焰原来在我自己内。剎时,我沉浸在一阵强烈的喜悦中,紧接着,是一股难以言喻的觉悟。我不只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10-26 14:26:25)
今年年初有一篇心得,是有关得失爱恨阴阳的,现在的感受有点变化了。得失?真的有得失吗?有了自己想要的东东,就叫得?没有了自己已有的东东,就叫失?那自己是谁啊?谁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在地球上能生存多久?保证不了吧,那个我不是自己的。有时就连自己喜欢的衣服都会因被钉子勾个小洞而无可奈何,更何况其他的多多少少,高高低低,分分合合呢?谁又在左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0-19 15:24:36)
     有體,有用,有依體之用,有用滿之體。宇宙萬有,群眾思慮,莫不依于一心。心必有其體而後可心,狀體之相貌,強而名之曰寂,非寂而誰足以當之?心必有其用而後能心,狀用之相貌,強而名之曰智,非智而誰有以能之?智非尋常分別之慧也,必有以見寂,而常與寂相應也。宇宙萬有,無非幻化,群眾思慮,莫非習成。于斯時也,幻有廓然,習思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