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行

来源: 美国严教授 2010-08-31 16:10:5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292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美国严教授 ] 在 2010-09-02 08:57:4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欧洲行

从欧洲旅游回来,满脑子仍是漫漫长卷,千古文明,滔滔江河,伟峨山川。那广阔的原野,似乎仍驰骋着金戈铁马,兵戎相见,大纛挥舞,杀声震天。待思绪稍稍平息,一切皆烟消云散,只剩下古月今尘,残垣颓壁,歌舞人间。谨以此记,娓娓道来一路见闻。

、筹划

今年家中诸事顺当,大女儿耶鲁大学毕业,正在申请医学院;小女儿私立高中毕业,已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只等秋后上学;我又拿了一笔可观的科研经费。因此诸事皆可暂时放下。闲暇神思,居美二十余载,兢兢业业,经年劳顿,成家立业,不曾好好休息放松。遂提议去欧洲云游,皆响应,欣欣然,纷纷热议。定下向往日久的伦敦,巴黎,威尼斯,罗马为此行地点。经过大女儿广泛网上阅读,多方考证,提前订了旅店,机票和火车票。因为我们要订有四人间的旅馆,不多,颇费了一番周折。提前换了英镑和欧元。为了方便,办了一张欧洲通用的现款信用卡 currency passport 。于六月九日启程上路,飞向大西洋彼岸。

二、 伦敦行

第一天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上,旁边坐了一个女大学生,两人聊了起来。她利用暑期到东欧的一个国家做与宗教有关的义工。这是她第一次来欧洲,一个人先到伦敦玩一个星期,然后到东欧那个国家与家人汇合。女孩来自北卡州,在北卡州立大学学电脑。她谈起自己学校和北卡大学的恩怨,以及联合杜克大学和北卡大学作对的三角关系,有点激动,一股孩子气。出了飞机场就是地铁站,大家每人买了一张地铁联票 Oyster Card ,是一张可以不断往里面加钱的那种。

外面天气阴冷,我们乘坐 Piccadilly 线路地铁直达市区,在 Russell Square 下车,步行了相当一段距离在伦敦大学附近的一个家庭旅馆住了下来。房间在四楼,狭小仅够转身,费用却不菲。临行前听人介绍,欧洲旅店多不大。不过小的程度还是有点出乎意料。细长条的洗手间宽不足一米,居然抽水马桶洗脸池洗澡间齐全,让人叹为观止。后来发现这还是旅店中最好的,其它房间不带洗脸间,用公共的。刚安顿下来,天下起了霏霏细雨,街上行人裹着风衣撑着雨伞行色匆匆,于整齐干净的典雅建筑中,颇有一番凉凉的诗意。不过尴尬随之而至,根据我们在美国的天气,大家带的都是夏天的短衣,长衣只有寥寥数件。熬不住游兴正浓,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套在了身上。不成想这一套,一直套到了巴黎。

一路走来,却看见了鼎鼎有名的大英博物馆,原来就在附近。两个石狮子蹲在后门。我对这里的印像始于八国联军,清朝的许多文物都被掠来了这里。果然里面有不少中国文物,但保护得非常完好,特别那许多的精致瓷器 古玩,让人流连忘返,驻足不前。一路逶迤楼上楼下观看,古希腊女神,古罗马武士,埃及石墙,桩桩件件折射着古代文明的光辉。后来到了巴黎和罗马后,方觉这里的宝物有点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伦敦的博物馆都不收门票,放一个盒子自愿捐钱。

第二天来到泰晤士 (Thames) 河南边,参观了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er 和近邻的 Tate Modern Museum 。 当年莎翁每有新作,都在这里演出。文革时期,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偷偷借给我看了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侵润其中,获益匪浅,我对文学的喜爱乃深深植于其中。站在剧场里,睹物思故人,又勾起了我对少年时期的美好回忆。在礼品店买了几本袖珍莎翁单行本做纪念,缅怀故人。现代博物馆藏的都是些让人看不懂的现代艺术品。对我来说,真正让我赞叹羡慕不已的却是那些学校的孩子们,个个穿着毛呢精品校服,碧眼金发,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听解说。中间休息时席地而坐,碧绿的草坪上吃着自带的中餐,一片欢声笑语。他们从小就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培养着崇高的情操。

从博物馆出来,来到河边,伦敦城市风貌一览无余。习习的阳光下,船往船来,河对岸的建筑和教堂轮郭分明。沿着 Millennium Bridge ,一面吃着冰淇淋,一面欣赏河上风光,一家人有说有笑过了河。沿着繁华中心街道一路前行,来到伦敦大桥。此桥最开始为两千年前古罗马时期所建,后屡建屡毁,现在这座桥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七日开通。老桥则由于安全隐患,卖给了美国,重新组装于亚利桑那州( Lake Havasu City, Arizona )。过桥时正值上下班时间,桥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我们一行又沿桥回到了南岸,在一个印度餐馆用了餐。出来后又沿河岸逡巡,夕照下,不远处伦敦著名双塔桥静卧河上,让粼粼的河水从腹下趟过。岸边酒吧俊男美女们把盏言欢,巧笑盼兮,朗朗之声不绝于河上。河岸边巨大玻璃建筑前的广场上展有许多大象塑像,两个女儿喜不自胜,嬉笑其间,合影留恋。放眼望去,晚风吹得游人醉,夕阳普照万楼斜。

第三天一大早来到了名闻遐迩的 Westminster Abbey. 这座中世纪的修道院里,葬有英国历代许多的国王,王妃,大臣和名人绅士。那栩栩如生的墓主人雕像,隔着时空默默地注视着游客们。我一生最敬仰的科学巨匠牛顿和达尔文的陵墓也在这里。看完了几百座陵墓,其它皆轻于鸿毛,为此二公重于泰山。心怀虔诚,我默默地陪着牛顿墓坐了许久,凝视着那睿智的逝者和他身后的地球,恨不能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死不能与他同年同月同日死,携手共探宇宙之奥妙。更有痴情者,一位年轻女子坐在我前面一直向着牛顿祈祷,久久不肯离去。她先我而来,我离开后她还痴痴地坐在那里。身后得人如此崇拜,足矣!

出来后游人增多,对面一群无业者住在搭起的帐篷里静坐示威,一条横幅山写着“ Capitalism isn’t working. ”

在路边小店买了三明治权当中餐,果了饥腹,向西而行。到了一个去处叫 St. Jame’s Park Lake ,为英国皇家林园。里面鸟语花香,绿柳成阴。碧塘里雪白的天鹅悠悠而行,众鸟环伺。小松鼠和鸳鸯互争食物,小桥游人倒映在水中的蓝天里,分不清你我。出了这个袖珍公园,就是白金汉宫( Bukingham Palace )。艳阳下游人如织,皇家巡逻队穿插其中。围栏里皇家卫队的哨兵迈着可笑的中世纪方步正步走。回到旅馆上网后方知当天上午是英国女王的母亲八十四岁生日,在白金汉宫前的广场上举行了庆祝游行,可惜错过了。

第四天游玩的是海德公园( Hyde Park )。周边是成片的高级公寓区。据说这里是世界上最贵的公寓楼了。路边的梧桐树被修剪得只剩下少数绿叶,高端树枝一概剪尽,秃秃地衬着耀眼的白色公寓楼,走在街上别有一番风情。帝国学院也在这里,路上还看见了几个中国学生。公园很大,绿草地覆盖着绿树,一条石砂大道环绕着。跑步的,骑自行车的,遛狗的,抱着婴儿散步的,和谐而自然。一汪不大的水池,白云倒映着,几十只白天鹅畅游于睡莲水草之间。第一次见有这么多的天鹅在一起,惊讶万分。更有趣的是几个小孩喂它们食物,全然不惧。小孩和天鹅居然玩在了一起,此情此景应该只有天上有。和妻观赏良久,不忍离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天气好得出奇,一路踏春而去,驻足观望,摄影留恋。大公园里面有一个小公园,是纪念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四周玫瑰盛开。海德公园里面还有一处景点是 1876 年完工的 The Albert Memorial 。 Albert 王子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四十二岁死于伤寒。为了纪念心爱的丈夫,女王修了这座纪念碑。碑座下有一百八十个雕像,他们是诗人,画家,音乐家和建筑家,因为王子生前爱好艺术。雕像四角有四个群雕,分别代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象征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亚洲雕像里有一个坐着的梳辫子清朝人,地位十分不明显。鸦片战争后,中国势微,可见一斑。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公园对面是 Albert 歌剧院,正演着《天鹅湖》,我非常想看,在女儿们的反对声中,只好作罢,空留遗憾。

第五天我们参观了 National Gallery 。门口是非常有名的 Trafalgar 广场喷泉。在伦敦国立博物馆里,尽管名作名画林立,我却看到了一幅让我铭记一生的油画。在一面墙上,挂着《 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为法国画院派现实主义画家 Paul Delaroche 所作。 看到它时,我全身为之一颤,每个细胞都在震撼。以至于现在我全然忘记了博物馆里的其它藏品都是些什么。它吸引我的第一眼是因为它巨幅,画工细腻逼真。整个房间都因为它而习习生辉。接着是它的故事情节和画 家的表现力。故事的根据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1553 年,爱德华六世去世,他的堂妹 Jane Grey 被宣布为女王。但六世的亲妹妹 Marry 在众人的支持下夺了权。 Jane Grey 只当了九天的皇后就宣布下台。翌年二月,大概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Jane Grey 被斩了首,时年十六岁。这幅画画的就是斩首这一刻, Jane Grey 被一块白布蒙了眼睛,双手在旁人的引导下摸向斩首的木桩。黑布上铺着浸血用的稻草。旁边的奶妈悲痛欲绝,连脍子手都露出怜悯的目光。一个妙龄少女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画家非常准确地表现了每个人的复杂表情和神态。此画作于一八八三年。画家以画英国历史上著名事件而闻名于法国画界。和我一样,许多人都在这幅画前徘徊,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瞬间。一幅好画在于它超强的感染力。比起许多耶稣受难的名画,这一幅实在是上乘佳品。看完后,我的情绪一直受到压抑,出了博物馆,完全没了情绪。一个人坐在广场的喷泉旁调整,没有和家人去其他的地方游玩。天阴沉沉的,还下起了小雨,点点滴滴洒在脸上,洒在心头。

回到旅馆,在一家泰国餐馆用过餐,和妻在旅馆附近散步。在伦敦大学一个不起眼的橱窗里,看到一则介绍,此处乃达尔文写进化论的所在。其实这个城市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藏有一个故事。出行都坐地铁,干净且四通八达。买一张磁卡,可随时加钱。进出站各读一下卡,根据距离收钱。伦敦给人的印象古老而现代,很清洁,很方便,很礼貌,很 gentlemen 。我们住的旅店尽管客房很小,还算舒适。早餐是免费的,而且是典型的英国早餐。餐具都是瓷器的。坐在那里,一个英国老太来服务。有烤面包,香肠,英国火腿,鸡蛋,西红柿,牛奶,水果,麦片。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去看马克思墓,向 boss 报到。

第六天,我们乘地铁到伦敦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Eurostar 国际火车站,和许多到英国旅游的法国中学生一起排队进站。休息厅里宽敞明亮,电视里正播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等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上了 EuroStar 火车。选择坐火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欧洲人物风情。欧洲的平原是一个大斜面,火车在上面驰骋,一边高一边低。两边黄澄澄的农作物,农庄时隐时现。看着一排排向后急驰的树木和村庄,和英国道一声再见。

三、 巴黎行

下午车到巴黎 Gare du Nord 国际火车站。下了车一股嘈杂声直扑而来,显得非常杂乱无序,和伦敦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地下转到 4 号地铁站。这里的票和伦敦不一样,远近一个价,但多买可以打折。我们买了四十张,平均一人十张。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态度和为人处事似乎通过车票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法国人随意,不拘小节,不在乎多少长短。英国人认真,是多少就是多少。和英国的地铁相比,法国的地铁有不少涂乌,不过没有纽约地铁的尿臊味。

一辆地铁开过来,出于礼貌和行李有点偏多,我让大家先上。轮到我时,车门却关上了。一家人都被车开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傻站在车台上。隔着车窗,所有人都看着我,没有人帮我。其实他们是可以帮我的。事后知道,巴黎的地铁车门是由乘客控制的。车门上有一个扳手,向上一扳,车门就会自动打开。但没有人这么做。下过乡,纽约待过十年,还怕这个。等到下一趟车来,不客气了,先挤了上去。不由想起早年回国探亲在北京乘车,因为在国外养成了遵纪的好习惯,公交车来了,让老幼先上,售票员觉得来了一个精神上有问题的人,轮到我,把车门关上了。想到这里,真有点忍俊不住。把老爸在地铁里弄丢了,女儿们挺担心的,她们下一站就下了等我,看见我在下一趟车上,就跟了上来。她们自此对巴黎印像不佳,颇多微词。倒是太太不担心,一个人先坐到站,在那里等我们。知我者妻也。

出了地铁,沿着背街来到旅馆,好歹有个电梯,但只能装两个人。太太和行李先上去,我和女儿爬楼梯,五楼。房间比伦敦大些,特别是洗澡间大不少。推开落地窗,街景映入眼帘。夕照下俯瞰下去,楼房中间窄窄的街道纵横,霓虹闪耀,人来人往,有点老上海的感觉。街两旁餐馆林立,里里外外坐满了众多食客。等我们出去吃完饭回来,食客依然如故。以后每天看下去,还是如此。女儿们不想出去吃饭,我和太太挽着手上了街。看见一家日本餐馆,有个日本小伙子在门口点头哈腰 请进。进去坐定,店面不大,坐得满满的,纸灯笼日本画倒也温馨。吃料理的时候,突然听见厨师和收银员还有那个小伙子用中文聊天,我和太太先愣了一下,然后扑哧笑了起了,原来是个冒牌的。法国食客们自然不知。中国人真有意思,不过开个印度餐馆恐怕就要露马脚了。

第七天,我们到了闻名已久的艾菲尔铁塔 ( Eiffel Tower )。前面的大草坪上扔满了烟头,瓶盖,纸削。印象颇不好。利用远距离的效果,两个女儿拍了些大大不敬的照片。从数码相机里看,小小的艾菲尔铁塔被她们用手指捏着,用脚踩着,看来还在为昨天的事生气。风挺大,排队的人又多,大家都不想上这个铁堆的庞然大物了。

离开艾菲尔铁塔,去了拿破仑墓 ( Les Invalides Napoleon’s Tomb )。墓紧贴着拿破仑时代修建的一个伤兵营。矮巨人拿破仑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骄傲。别看法国人外在散懒随便,这个墓修得可不含糊,和英国的 The Albert Memorial 有得一比。走进这个墓里,任何人都得对法国民族刮目相看,他们对国家的荣誉看得自高无上,不容质疑。硕大的一个厅,全部是各色大理石砌成,典雅庄重。拱形的圆顶绘满了五彩斑斓的油画,记录着拿破仑那举世无双的丰功伟绩。殿堂上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下到圆形墓室,鸡血色的大理石棺木处于圆厅正中,微暗中十二个貌美的女神静静地向拿破仑行注目礼。十二个女神,代表他一生中打赢的十二场胜仗。大概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长眠者心满意足的葬礼了。不知道其它欧洲国家的人,特别是普鲁士的后代们来到这里后作何感想?恨耶,敬耶?伤兵营成了展览各种古代兵器的博物馆。拿破仑手下将军们的战服翎盔,战地帐篷,让人遥想当年军号嘹亮,旌旗挥舞,战鼓雷鸣,残阳如血。

离开了拿破仑墓,沿着 赛茵 ( Seine )河畔漫步,隐隐之中有一股浪漫情调在空气中蔓延。抹红口红的法国女郎不经意地瞟上一眼,让人魂飞魄散,香酥软体。哦,巴黎,听过无数次的浪漫之都,如今身临其境,确实有点迷人,有点让人陶醉。女儿查到一家餐馆,走到时却发现已经不在了。彷徨中,见不远处有一蹲石狮矗立街头。墙上不大的字体写着“巴黎正阳大酒楼”。是一家中餐馆。进了门,隐隐的一条暗廊通向里面。光线调得不高,鲜花似真似假,香味亦淡亦浓,音乐清幽妙曼,烘托出温馨的情调,全然不似一般的中餐馆。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了,除了我们,竟没有其它食客。一家人围坐着,疲乏中享受周到细致的服务,菜肴端上来,可口入味,问服务生是哪里风味,说是杭州的。价钱也不是高得离谱。只是白水和酒的价钱差不多,瓶装 7 欧元。白饭也要 5 欧元 (1 欧元~ 1.25 美元 ) 。这些在美国用餐都是免费的。还以为遇上了打劫的,后来发现,整个欧洲都是这样。饭后意犹未尽,又吃了甜点和冰淇淋,说着笑着。大概八点左右,才陆陆续续来了很多法国人,很快就坐满了。其间有几个西装革履的中国人跟在法国人后面,好像是谈生意的。这里和以后的经历告诉我们,和美国不一样,在欧洲,正常的晚餐时间是八点以后。他们每晚上每桌只准备招待一桌客人,只要你不提出来,就可以一直坐下去,没人给账单催你走人。而美国一晚上要招待好几桌客人,餐没用完,账单已经放在桌上了。欧洲的小费一般都包在账单里了,不用额外付。

结完账,中年服务生很客气地把我们送到门口,外面却还天光大亮。遂决定去不远处的凯旋门( Arc de Triomphe ),到凯旋门时,天色已暗,车流如注,华灯初放。欣赏了一会四周的街景,遂打道回府。回到旅店,附近餐馆挤满了人观看世界杯法国队的比赛,那热烈的气氛直扑大街小巷。可惜这届世界杯法国队不争气,不团结。早早就被淘汰了。

第八天参观卢浮宫( Pl du Louvre ),里面藏有世界历朝各代 380,000 件历史文物,拿出来展览的有 35 , 000 件。这里以前是皇宫,始于十二世纪的一个要塞城堡。一六八二路易十四离开这里去了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后,一七九一年五月这里宣布为博物馆。出了地铁,由贝聿铭主持的玻璃金字塔( Louvre Pyramid )立刻映入眼帘。天阴冷,刮着风,却挡不住一家人游玩的兴致。在外面观赏了一会,少不了照相。然后沿金字塔过了安检,下到里面。偌大一个圆形大厅闹哄哄的,还有人在里面集会,小喇叭烦人。买票后就和女儿们分道扬镳了,年轻人眼快手快,和我们的兴趣也不一样。和太太一人租了一个解说机戴在头上,汇入了人流。博物馆里到处都是艺术珍品,无奇不有,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蒙娜丽莎 ( The Mona Lisa ),维纳斯 ( Venus de Milo ), oh my god ! 就在眼前。隔着数层人墙,眼里浮着泪光,仰望着前辈们留给我们的跨世纪杰作。还有公元前二世纪的爱琴海萨摩丝雷斯胜利女神 雕像( 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or Nike of Samothrace ),双翅展开,让你忍不住俯下身去顶礼膜拜。在 Apollo Gallery 里,路易十四用过的各种宝器琳琅满目,极尽奢侈之能事,和中国皇帝一个嗜好。这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名画众多,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法国十八十九世纪表现现实主义的油画。这些画主要表现两个题材,一个是歌颂拿破仑的丰功伟绩,一个是表现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前者如 Jacques Louis DAVID 的《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leon and Coronation of Empress Josephine on December 2, 1804 》,后者如 Eugene DELACROIX 的 《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 , 《 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 和 Theodore GERICAULT 的《 The Raft of the Medusa 》。 看着它们,让人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膊在跳动,灼灼炙人。 以前多次见诸于画刊,这次能一睹真容,实乃三生有幸。联想到在英国看到的《 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深感那个时期的法国画界执世界之牛耳。你能体会到徐悲鸿,陈逸飞和这里的一脉相承。及至到了梵高的三幅名画《梵高的椅子》,《向日葵》,《螃蟹》前,深觉不是东西,歪歪扭扭,有污大雅之堂。

在这艺术的殿堂里,我又看见了那让人心动的场面,许多十来岁的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围成一圈,坐在这些艺术品前,闪着童稚的眼光聆听老师的讲解。老师一提问,小手都举起来,在大厅里很招人眼目。他们一天大概就参观一两幅画,有些还是裸体的,在老师的启发讲解下从各个方面渗透理解。我想这些小学生中,一万个人中只要培养出一个艺术家,就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从他们身边而过的游客们,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最可怜的要数那些旅游团,匆匆忙忙要在几个小时内跑完整个卢浮宫。这些旅游团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大陆来的。卢浮宫实在太大了,看了一天,我们居然没看完,整个顶层楼根本没上去。

晚上在旅店附近一家中餐馆用餐,伙计向我们介绍了一家洗衣店。一路劳顿,这下好了,将从伦敦积存下来的换洗衣服都拿去洗了。在那里遇见一个来巴黎定居的中年美国人,聊了起来。他大声抱怨着法国,说法国是一个很难融入的社会,这里对外来人很吝啬,尽管你的法语讲得很棒。他打了一个比方,说世界上惟一一个可以和之相比吝啬的国家是中国的邻国日本。在我们的接触中,也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这一点。昨天早上在旅店楼下用早餐,伙计就有点不冷不淡,说早点不够,那意思有点不情愿伺候我们。我们就坐着,早点还是来了。在美国只花十几欧元的早餐,吃了四十多欧元。因为旅店不提供早餐,后来我们就自备早餐。当然,不是每个法国人都是这样。此是后话。

第九天,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 Cathedral )。以前在国内看过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就叫《巴黎圣母院》,还有后来陪女儿小时候看的动画片《 Notre Dame 》,都是讲一个圣洁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和一个心怀邪恶的神父的故事。及至来到这里,颇有点失望。教堂的外表还可以,建筑装饰非常特别,显出它那中世纪的历史悠久和与众不同来。可里面昏暗失修,和许多大场面比起来,显得有点狭小。许多神龛落满了灰尘,或用黑布蒙起来。不过教堂正中有一座圣母抱着遇难耶稣的大理石像却非常好。参观的时候,教堂的唱诗班出来表演,虔诚美妙的音律在古老的教堂里回旋,有了一点生气。

出来后,沿街买了了一些旅游品。走了一里,来到 Luxembourg 公园,却是一个好去处。大片的绿草坪,盛开的鲜花,修剪得方方正正的树木,还有那露天雕像,让人流连忘返。从伦敦到巴黎一直都是阴天,现在阳光正好,忍不住坐在椅子上晒起太阳来。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放眼望去,游客们都和我们一样坐在那里晒太阳,很少有人走动。草坪上坐了不少高年级的中学生,嬉笑打闹,一对对男女学生抱着吻,跪着吻,躺着吻,实在让人羡慕和妒忌,只羡鸳鸯不羡仙。在英国和意大利很少见到这种大规模的情景。我和太太拉着手,勾起当年珞珈山东湖畔属于我们那保守而甜蜜的美好回忆。往南走,有一个由四个裸体妇女青铜雕像组成的喷水池,叫 Jardins de l'Observatoire 。青铜雕像建于 1873 年,四个妇女分别代表亚洲(中国妇女),非洲(黑人妇女),欧洲(白人妇女)和美州(印地安人妇女)。几匹奔腾的烈马环绕着她们 。水池旁,又是一对青年男女肆无忌惮地又亲又揉,搞得我们连照相的角度都不好选。

第十天是我生日。太太陪着我去了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 Palace of Versailles )。临行的时候,至少有两个朋友对我说,看完凡尔赛宫后,中国的皇宫就不值得看了,心里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间奇景。在我心目中,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那可是没得比的,那是天上人间。头一天晚上,我们向旅店门口坐台的男服务员询问如何加入旅游团去凡尔赛。他建议我们自己乘火车去,旅店旁边就是火车站。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法国小伙子,英文虽不好,但很热情,比比划划,每次的建议都恰到好处,很值得信赖。步行不到十分钟,果然有一个火车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是一个很大的中转站。买了票,才 3 欧元,比旅游团便宜多了。不过卖票的黑人不高兴我们问他会不会讲英语,给了一张凡尔赛的简易地图就不理我们了。去凡尔赛的火车很多,每隔十几、二十几分钟就有一趟开往凡尔赛方向的列车。上了一辆,人很少,悠悠晃晃二十来分钟就到了。凡尔赛车站有个小厕所,收钱 0.5 欧元。

凡尔赛是个安静的小镇,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凡尔赛宫。这时天空乌云滚滚,路易十四横刀立马,矗立宫殿前的广场上。他的身后庞大的宫殿巍峨耸立,漆金的大门在阴森森的苍穹下格外耀眼,闪出咄咄逼人的光芒来。宫殿正面典雅庄重,雕像林立,门窗上也都涂得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派。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都曾住在这里。凡尔赛曾是法国政府所在地,皇宫两旁是昔日的政府大楼。许多著名历史条约都在这里签约。

门票 25 欧元,包括参观皇宫和皇家林苑。进去以后,皇宫浩大,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层出不穷,墙上天花板上画满了精彩绝伦的油画,皇帝皇妃,皇哥皇妹,皇姐皇弟,才子佳人,自然少不了叱诧风云的战将拿破仑,应有尽有。再配以众多栩栩如生的雪白大理石雕塑,成排的水晶吊灯,一溜排开的硕大鎏金立地台灯,玛瑙翡翠镶面的桌案,锦缎花卉的龙床凤寐,羡煞人矣。站在窗前,此时天空放晴,极目远望,皇家林苑,青葱树木,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看了几个小时,腰酸背痛,几经歇息,方才出了皇宫。因为已经瞥见过宫后花园,自然急不可耐地想看个究竟。及至到了跟前,方知刚才瞥见的,只是一二。这完全是一个人工林苑,由众多错落有致的小花园组成。花园里,花卉和小冬青树组成精美的平面图案,矮小的柏树被修剪成各种形状。围绕着花园,都是参天树木。有意思的是这些硕大的树木被剪成整齐的方形,远近高低,和花园相映成趣,怡人神目。花园中心,一座座小型水池雕像妙曼无比。树木旁,众多的大理石雕像赤裸着美妙的胴体,个个都是俊男美女,在绿树的衬托下,通体雪白无暇。和宫里那些裸体油画一样,散发着美的气息,让人异想天开。路是黄黄的细碎石子砂路,艾菲尔铁塔旁的路是这样,拿破仑墓旁的路是这样, Luxembourg 公园里的路是这样,仿佛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将不同的时代连接在一起。沿着这种路走下去,通向了大树的后面,又是一片开阔,又是一番景致,又是一个裸体雕像,述说着又一个故事。几番曲径,折返回中央草坪。站在远端反看皇宫,沿绿草坪中轴线分布着三个大水池,里面倒映着或阴或晴的天空云彩,徐驰有度,似驻足流连忘返。下午三时起,林苑里所有水池都开始喷射水柱。在华丽音乐的伴颂下,各种水柱扭动腰肢,且歌且舞,展示花样繁多的舞姿。站在一个大台阶前,极目望去,始信有天堂极乐世界。

要关门了,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凡尔赛宫。天空忽然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躲到一栋楼里,却看见有卖 crepe 的,和太太各买了一份。老板娘现做,将面糊往铁版上一摊,用一根木片在面糊上一旋,薄饼就成了,然后加上果酱,将薄饼折叠过来,热乎乎地端过来。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别有一番风味。这生日过的,没得说。

游完了凡尔赛宫,我觉得不能同意朋友们的意见。凡尔赛宫固然美丽漂亮,气势非凡,但和故宫颐和园比起来只能说各有千秋。它没有故宫气势磅礴,也没有颐和园自然成势,仅仅取胜于艺术品的完美和景观的人工精雕细琢。要是把故宫所有的房间都打开,把所有的宝贝都拿出来展览,包括台湾的,辅以人工修缮,凡尔赛宫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当然,油画和雕像除外。更可惜了圆明园,要是不被烧的话,这凡尔赛宫就更没得比了。

第十一天一大早坐地铁到 Gare de Lyon 国际列车站,乘国际列车离开巴黎去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站台的简陋,又让人想起英国伦敦那宽敞明亮的候车厅来。列车驶向东南,不想一路带来诸多意外惊喜。只见沿途丛山峻岭,宛如中国的长江山峡,壁立千仞。远远雪峰笼罩在雾霭之中,若隐若现。更有神奇者,于山巅之上耸立着一座教堂,晦暗莫测。这些殉道者们的真诚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如此高的山巅,谁又会去礼拜呢?那么高的建筑也不知是怎样修上那山尖尖上的?列车行驶在山脚下狭窄的平原上,绿草茵茵,庄禾茂盛。一片大湖静静地躺着,粼粼的水波,倒映着山影叠嶂,还有那时隐时现的城镇村庄,看得如诗如画,如痴如醉。这神奇的欧洲腹地,竟如此美丽,引人浮想联翩。

中途上来了一家人,老老小小八九口。一上来到处找位子,有点像中国的农民工。零零散散刚坐好,结果持有座位票的旅客们一来,只好恋恋不舍地让座。最后一家人都挤在两列车厢中间的空间里安顿下来。他们中最小的一个小女孩,大概两三岁,歪歪扭扭,不时地到车厢里来回走动,惹人喜爱。到了意大利边境小镇 Mont Blanc ,警察上来查护照。看见我们的美国护照,没怎么看就还给了我们。列车开动前,有一个非洲裔的乘客被带下了车。我们在意大利米兰要转车,中间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结果列车晚点十五分钟,下车后,马上和其它要转车的旅客一起狂奔,赶上了去威尼斯的列车。甫坐定,列车就开了。

四、 威尼斯行

去威尼斯的 Trenitalia ETR 500 列车宽敞明亮多了。窗外成片的葡萄园,绿油油一直到天边。山慢慢远去,水慢慢逼近,一缕白云舒展在山水间。还有那一座座城镇,一色的橘黄色的房顶,远看像是一颗颗珠宝镶嵌在青山绿水上,分外耀眼夺目。从米兰到威利斯大概两小时。邻坐有一波中国女学生,背着旅行架出门旅游,她们在中途某一个站下去了。到了威利斯一出车站,都是水。头天晚上,和大女儿一面看着威利斯的地图,一面争论着是坐巴士,还是打的,不可开交。结果到这里一看,所谓的巴士和的士,都是水上交通工具。巴士就是小船,的士就是小汽艇。两人只好都认输。坐上水上巴士,在水上突突急驶,水花四溅。放眼望去都是纵横交错的水巷。无数大小船只来往穿梭,好不热闹。

我们住在内岛,到 St State 站下船,毛毛细雨中前行几十米,路边一条小巷,两边的房子紧贴着,窄窄的仅容一人通过。小巷旁有一个门洞,就是我们要下榻的旅店了。真是很刺激。按了门铃,门开了,里面倒还幽雅,前台服务员正看电视,世界杯足球赛。见我们进来满脸堆笑,英文尽管蹩脚,却热情周到。领了钥匙,出来从另一个门进到我们二楼房间。外面破破烂烂,摇摇欲坠,里面却古色古香,装璜典雅,中世纪贵族品味。洗手间一应俱全,很新潮。女儿们看了非常喜欢,讨论着以后自己的房子是不是也装修成这样。推开笨重木窗,封闭的小院子里绿树茵茵,一点艳红夹在其中,霏霏雨朦中倒也别致。更添两个小鸟鸣叫,惹人喜爱。

第十二天,天下起了小雨。 这家旅馆提供早餐,而且比伦敦那家旅店还丰富。小小庭院,几株绿叶,几尊残破雕像窥斑见豹,已经烘托出以文艺复兴而闻名的古城风貌来。白色塑料雨棚下用餐的大多是美国游客,异国它乡,庭院之中美式英语环绕,竟有了乡音的亲切感觉。

细雨中,打着伞走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间。穿过短小的桥,桥下碧水涟涟,泊着的小船轻轻摇晃。桥上几盆鲜花在每家每户的窗台上绽放。立在水中的建筑,大多斑驳陆离,非常老旧。狭窄的街边都是一爿爿小店,主要是食品店和礼品店。很快我们就迷了路,这里的路和迷宫没什么两样。后来我们悟出了一条捷径,行人多的路一定不会错。每走一段距离,就会有一片空地,每块空地几乎都有一口水井,看那样子有些年代了。漫无目的地游玩,走走停停,来到了内岛的边缘,小水巷变成了宽阔的大水边。有一个农贸市场,卖新鲜水果和蔬菜,雨中别有一番农家情趣。看见殷桃饱满,香艳欲滴,忍不住买了一公斤,比美国便宜。一路走一路吃,煞是惬意。

不知不觉到了一座大拱桥前,雨中人挤人,伞碰伞,两边摊铺林立,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商品把太太和女儿们乐坏了,东挑挑,西捡捡,看中了不少东西。我站在桥顶上录像,河道里船来船往,繁忙无比,上面载有货物游客。整个威利斯城的供应,全靠它们了。随人流慢慢向前走去,沿途大大小小教堂诸多,多陈旧不堪,其历史至少是文艺复兴年代的。经历年风吹雨打,隐隐能看出它们往日的辉煌来。只是走多了开始觉着单调,商店的东西一家重复一家,街上的人一波代替一波,路边除了水巷还是水巷,脚下过了一桥另有一桥,好像永无止境。不过如停下来驻足细细观望,就可看出它们的不同来。比如前面有座砖塔,斜插入阴霾的天空,那倾斜度堪比比萨斜塔。随时留意,都会有惊喜的新发现。

小女儿平时喜欢做各种各样甜食。家里各种制作工具和食谱齐全。从介绍书上她知道这里有一种冰淇淋叫“ Gelato ”。而且领着我们按图索骥专门去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小店去品尝。此店不大,也不够显眼,排队的人很多。一人要了一小塑料碗,坐在路边的长条靠椅上品味起来。嗯,味道真不错!后来知道,这种冰淇淋比普通的冰淇淋含脂量低很多。回去后看电视,知道意大利还有一个 Gelato 大学,专门招收外国人,教授制作 Gelato 的技术。吃完了,小女儿把所有的小碗都收起来成了纪念品,开心异常。吃的时候,满街酒吧里不断响起喝彩声。又是转播世界杯足球赛,葡萄牙灌了个朝鲜 7 - 0 ,惨不忍睹。这里是欧洲,自然向着葡萄牙。

第十三天换了一条旅游路线。除了水还是水,除了桥还是桥,除了人还是人,除了小品店还是小品店。不过今天放晴。艳阳下整个水城显得有点妩媚动人。自从到欧洲来旅游,一直阴雨连绵。现在穿上短衣,让肌肤和空气接触,华润如婴儿小手抚摸,清爽无比,精神百倍。中午时分,来到了 St Macos 大教堂。和威利斯别处的蹩脚狭促教堂相比,这个教堂前有一个大广场。成群的鸽子上下翻飞,和游人结友。一家餐馆前有个小乐队在演奏,小提琴大号混奏,其乐融融。特别那个拉小提琴的美女,让人不想离开。进教堂要排队,不许背包,女士不许穿短裤露肩。门前有个神职人员卖方巾用于遮拦肌肤,一欧元一块。结果两个女儿没能进去。进去后很多地方都拦起来了,要额外收钱,有点像中国。不看也罢。出来后面临一片大水,有点浩淼的感觉。隔岸相望,几个大教堂一口气在天空下一字排开。威利斯除了水多,桥多,就是教堂多了。

晚上在一家餐馆用膳,这里水多,海鲜一定不错。点了鱼虾,静待美食一顿。尽管这里都是水,用餐时水不能免费,而且价值不菲。食物上来了,却不见鱼虾,经老板指点,方在米饭里看见了星星点点碎肉,小之又小,放在口中,有点鱼虾的意思,不觉心中大惊。此等水乡,何以如此?!在美国去 Red Lobster ,每每为吃不完海鲜而苦恼。不觉心中大怒。待环顾四周,其他餐桌上也如此,不见大鱼大肉,大家谈笑自若,不以为意。方觉自己唐突,少见多怪,只是心中疑惑不解。第二天离开旅店时,将此疑问向前台服务员提出。他道出个中原由,方释心中不快。原来威利斯是鱼虾产卵处,鱼虾都游到别处长大,此处无鱼虾可捕。勉而为之,鱼虾小之又小,如昨日所见。难怪偌大一个威利斯水城,不见一家象样的海鲜馆,奇哉!

五、 罗马行

在威利斯玩了两天,于第十四天到了罗马。

我对罗马的了解始于文化大革命。十来岁时,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孩子们忙着闹串联,我无事呆在家里,除了和一帮小朋友们捞蝌蚪,捉蜻蜓,钓鱼,喂鸽子,养金鱼,再就是打架。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父亲的藏书发生了兴趣。中间有一本厚厚如同砖头的大部头,是翦伯赞写的《世界通史》,暗红的封面。翻着翻着就陷进去了。尽管许多字不认识,一页一页翻着,饶有兴趣。在那之前,除了中国我还知道有一个国家,叫外国。读了这本书以后开始知道了欧洲,古时候有两个文明,一个希腊,一个罗马。当然还有亚洲,也有两个文明,一个印度,一个中国。然后扒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前对着查找。一段时间下来,世界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开始烂熟于心,其历史也略知一二。父亲参加革命回来,闲暇时考考,许多知识竟能答上。别人荒芜知识的年代,我却慢慢在心里种上了知识的种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想日后生根开花结果,有了今日的成就。古罗马的辉煌和版图的庞大,让我永远记住了它,当时只有中国的汉朝可以和它媲美。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记忆变得星星点点,但在心灵的深处,一直有一种对罗马的向往。四十年后,我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如果说巴黎的地铁比伦敦差,罗马就更糟了。线路少不说,拥挤不堪。大女儿当即宣布,在罗马期间,不乘地铁。我们下榻的地方很难看出是一家旅店,住进去后发现大多数客人是从美国来的。前台服务员是一个黑人,很沮丧,原来意大利足球队小组赛没出线。交谈下方知他来自坦桑尼亚,人很好。

收拾停当后就上了街,熙熙攘攘都是人。和巴黎一样,街很窄,人行道只能走一个人。走不远,只见一面大石阶梯上坐满了人,前面一个水池里喷着水,旁边也围满了人。不明其就里,也坐下来凑热闹。夕照下每个人的斜影长长地拖着,交叉着,好像自己也是一个罗马人。微风和煦,大家认识不认识都打声招呼。打开介绍书,此地叫 Spanish Steps ,建于 1723 - 1725 ,还是一处名胜,罗马青年喜欢到这里来聚会。

和伦敦人的绅士风度,巴黎人的浪漫情调相比,罗马人则很随便。尤其不像巴黎人从骨子里有一种抵触英语的情绪,罗马人不介意用英语和你交谈,尽管很蹩脚。这些罗马人的子孙后代,身上残留着一种粗旷遗风,一种古时候的人情味。他们笑起来豪爽,动作夸张。坐了一阵子后沿背街走去,主要是为了避开那嘈杂的人群。也就一条街相隔,清净了许多。建筑虽陈旧,但很整洁,上面还挂着许多的绿色植物,植物上开着各式各样各色花朵,很有风情。石条路两边的街铺,都是艺术画廊和古董店。从橱窗里望进去,都是些精品,属于上流社会的那种,价值一定不菲。前面有一家素食店,想用餐,结果要预订,只好明天再来。回到旅馆附近,在一家有点雅致的餐馆宵夜。意大利的食法分四道程序,受不了,只点了其中两道,已然全饱。吃完后和太太挽着手在小巷里款款散步,看沿街精美的小店。有人拉手风琴,阵阵琴声在夜空里随风飘散过来直撞心扉。抬头看高楼,高楼有明月。

第十五天,我们直奔古罗马遗址。一路走去,沿途散落着许多古迹。看见一个擎天大石柱子,直矗蓝天,上面刻满了拉丁文。小女儿中学学的拉丁文,读给我们听,是古罗马王朝遗留下来的。上面刻满了各种形态逼真的人物小雕像,少说也有一千多个。在伦敦博物馆也见过一个类似的石柱,被折成两段放在大厅里展览,当时叹为观止。不成想这里大街上就有一个完整的。伦敦巴黎的文物供在博物馆里,罗马的文物却在露天。经过一个大的交叉口,迎面一座气势宏伟的博物馆( National Monument of Victor Emmanuel II, 意大利文 Monumento Nazionale a Vittorio Emanuele II )当街而立。为纪念统一后意大利第一任国王而建的。博物馆 1911 年奠基, 1935 年建成。由于博物馆通体由纯白大理石修建而成,在阳光下分外耀眼,和四周老旧的建筑物形成强烈反差。

绕过博物馆,就是古罗马遗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举世闻名的角斗场( Colosseum )。这个历经了二十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历经岁月摧残,由于地震和人为的破坏,半边倒塌了。在底层排队时,已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当年那些角斗士们,拿着武器,戴着铁镣,从这里走上生死场。进到里面,从残垣颓壁环绕间,似有一股血腥味隐隐溢出,人兽相搏的激烈场面跃然脑海。据史载,角斗场从公元 70 到 80 年历经 Vespasian 和 Titus 两代国王始建成。仅仅在 Titus 的加冕典礼上,就有 9000 野兽在五万观众的欢呼声中被屠杀。公元 107 年,罗马国王 Trajan 为了庆祝 Dacia 胜利,在角斗场举行了盛大庆典。在 123 天里,有 11000 野兽和 10000 角斗士死于角斗场。征服用血腥舐刃,庆祝也用血腥狂欢。这里最后一次的角斗士记载是公元 435 年,最后一次动物的猎杀是公元 523 年。在这五百年间,不知造就了多少孤魂野鬼。当年的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们到这里就象我们今天上电影院一样,以看杀人为娱乐。

出来后上了后山废墟,这里是当年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中心,皇宫所在地。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多为红砖结构,其庞大的数量群令人 瞠 目,古建筑上面的古希腊文清晰可辨。远远望去,苍松翠柏掩隐。为了避开古建筑,松树干支部分的枝叶都被剪掉,只留顶端部分,树树相连,象翠绿的云彩漂浮在遗址上空。 站在遗址上,看着众多残留的古建筑和石柱,遥想当年,作为庞大强盛的古罗马帝国的心脏,这里曾是何等的辉煌。散落在四周的石墩石柱比比皆是,任游人坐于其上休憩。要是在伦敦巴黎,这些可都是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罗马没有象巴黎卢浮宫那样的博物馆,因为那是徒劳,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可以装下如此巨大的收藏品。其实在伦敦和巴黎参观时就已经感受到来自意大利的巨大影响力。那里的欧洲馆收藏品要么是文艺复兴时意大利的油画,要么是古罗马的石头和雕像。自此才深深感到,真正的好东西在罗马。意大利的历史在欧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晚上来到昨天定好的那家素餐馆。餐桌上的蜡烛在晚风中微微摇拽,夕晖中一家四口临街围桌而坐,一面用餐,一面谈论当日的所见所闻,欢声笑语回荡于盘盏之间,向邻桌弥散。结帐时,和伙计聊了起来,话题自然是令人失望的意大利足球队的世界杯之旅。他使劲摇着头,细数主教练的用人不当,上届世界冠军居然连小组赛都没能出线。对于一个足球王国来说,这个夏天够郁闷的。

第十六天,我们步行来到了国中之国梵蒂冈 ( Vatican City ),罗马教皇的圣地。途中经过 Tiber 河,大小和巴黎 赛茵河 差不多。梵蒂冈 1929 年从意大利独立出去,现有公民八百,其安全由瑞士军队保护。小时候就听母亲说过,世界上最小的王国是梵蒂冈,面积只有 0.4 平方公里。梵蒂冈还有一些其它财产散在于罗马城内。到美国后经常从电视上看到教皇在 Saint Peter 广场上向基督徒们招手致意,就象当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上向红卫兵招手致意一样,印象深刻。和中国不一样,宗教在西方的发展史上占有主导地位。西方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史。这次旅游看了许多博物馆,大部分的艺术品都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油画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宗教为主题的,油画史也是宗教史。雕塑也是这样。没有上帝,没有耶稣,也就谈不上欧洲历史,以及衍生而来的文学艺术。欧洲历年来的血腥战史,大部分都和宗教有关。来到罗马,梵蒂冈不可不看。到欧洲来,梵蒂冈不可不看。要想真正了解欧洲,宗教的心脏得摸一摸。

圆形的广场被两边环形长廊成抱式围着。长廊由四排巨大的石柱子支撑着。正对面是大教堂主体。教堂和长廊顶部立着众多的神父立像。广场中心立了一个碑,两边各一个喷水潭。这天天气很好,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许多游客带着朝圣的虔诚来到这里。大家 排着队免费进教堂,不但要经过安检,还被要求不许穿短裤露肩。梵蒂冈教堂的外表看似平凡,里面却华丽惊人。教堂分为若干大厅,高旷无比,每个大厅里只见大幅油画铺天盖地,雕塑林立,极尽奢华之能事。里面有许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杰作,其精美程度比凡尔赛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其主题都是述说耶稣受苦受难的故事。有些大主教死后埋在这里,棺柩上刻一个大理石人像供人瞻仰。教堂正中有一个神坛,通体鎏金。许多虔诚的教徒们,双手合十,嘴中喃喃,闭目赎罪。朝拜者如过江之卿,却不闻喧哗之声。不觉之中已经下午,本想参观梵蒂冈博物馆,看看时间不够,决定明天再来。

下午还有空余时间,又步行回到旅店休息了一会,然后去了离旅店不远的 Trevi Fountain 。地方不大,喷泉水池里三层外三层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喷池里水哗哗地喷流,人群或坐或站,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个美国游客给我和太太先照了一张像,然后要求我们也帮她照了一张。据说公元前 19 世纪罗马人就从城外引水进城。这个喷池建于中世纪。传说中,如果从肩膀上扔一枚硬币到喷泉水池里,你将来还会回到罗马来。扔两枚,你会和一个意大利人相爱。扔三枚,你会和他(她)结婚。这里每天大概有三千欧元被投进水池。 2002 年以前,有一个流浪汉每天都从这里捞出大约一千欧元,连续了三十四年。公众们非常愤怒,但拿他没办法。因为根据 1994 年高级法院的判决,从里面捞钱出来和扔钱进去一样不犯法。更何况这个人宣称他每天都送 500 欧元给其他无家可归的人。

已是黄昏时分,肚中饥嚷。水池旁有一箭头,标明前方有一个叫“景园”的中餐馆。寻着路标往前走,果然到了。门面不大,一家人甫坐定,老板娘端茶送水,居然可以点相当地道的中国菜,还有苹果香蕉拔丝。价廉物美。

第十七天,我们一大早重返梵蒂冈 参观博物馆。因为是最后一天,身上的钱还有结余,于是乘出租车前往。到达时已有许多人沿着城根排起了长长的队。排了大约一个小时才进到里面买票。这里的展馆比卢浮宫略小,但里面的藏品绝对不在卢浮宫之下。展品排得比卢浮宫密集,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皆为旷世之作,为历代教皇 500 年收藏所得。和太太开玩笑,随便抱一个东西出去就可成为百万富翁。小小梵蒂冈富可敌国,一点不假。和卢浮宫一样,上下左右,一路目不暇顾,眼花缭乱,见一个爱一个,见两个爱一双。特别是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卢浮宫只能望其项背。等到了 Sistine Chapel 小教堂,方觉刚才都白看了。我的天啦,天花板上的《创世纪》( Genesis ),教堂正面的《最后判决》( The last Judgment ),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近在眼前。几百人拥挤在这狭小的教堂里,个个眼盯着画面,屏住呼吸,为这人间的奇迹所震撼。管理员大声喊叫不要拍照,不要拍照。没有人听,都在偷偷拍,我也偷偷拍,女儿也偷偷拍。这该死的 Michelangelo 画了这么多好东西,让人欲罢不能,要怪怪他好了。 大画师要是能活过来多好啊!当着我们的面把这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重新画一遍。我突然明白过来,徐悲鸿画的《肌肉男》,《横田五壮士》原来有抄袭之嫌,其画的大块肌肉和这里的人物何其象也。 《创世纪》和《最后的判决》是我们旅欧看的最后艺术杰作。此行足矣!此生足矣!

出来后,在梵蒂冈邮局给中国的亲友寄了明信片。有点饿了,在博物馆餐厅用餐,食物不怎么地,还闹了一个笑话。买了一瓶纸壳饮料,上面有水果图案,以为是果汁。女儿们看了只笑,原来是酒,上面明明意大利文写得清清楚楚,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去换了一瓶水,服务员表示理解。梵蒂冈的出口非常有意思,螺旋型的楼梯往下去。在广场上又照了不少像。

晚上在旅店附近一家高级一点的餐厅用餐,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前一天晚上预订好。入座后不久,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我们在里面,没淋着。因为是最后一个晚上,大家盘算着如何将剩下的钱用完,拈贵的点。雨影里霓虹灯闪耀,在凉爽的夜风里和烛光之中美美地用了一餐。

第十八天,旅店为我们订好了去机场的出租车,四十五欧元,七点就向机场驶去,到机场用的早餐。太太和女儿们忙着买礼品,不把欧元用完誓不罢休。我坐在咖啡厅白皮革餐椅上,喝着热巧克力,从明亮的玻璃大窗向远处望去,那云一样的松树又浮现在眼前,只是比古罗马遗址上的那片松云更大,更好看。一架架飞机在它们身边穿梭而过,直飞蓝天。

六、 感言

此行欧洲,对欧洲的古代文明佩服得五体投地。许多地方是亚洲没法比拟的。特别是雕塑,公元前几个世纪的希腊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范围之广,涵盖整个欧洲大陆。其历时之长,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法国大革命,连绵不绝几千年。反观中国,秦始皇兵马俑还拿得出手,但其细腻逼真和表现力远不如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品。兵马俑后历朝历代逐步退化,汉朝的陶俑已经算不错的了。再后来就是自魏晋隋唐开始的寺庙观音菩萨,一个个低眉顺眼,正襟危坐,表情呆板,千篇一律。我想大概就是这些外来的菩萨扼杀了中国的雕塑历史。哪里还能找出更合理的解释呢?再就是油画,自文艺复兴起,欧洲的绘画技巧逐渐完善。这大概得益于他们很高的雕塑水平。从博物馆里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意大利是一个高潮,多以宗教为主题。人物一个个肌肉丰满,有明显来自于雕塑的痕迹。当时的许多绘画大师,本身就是雕塑大师,比如 Michelangelo 和他同时代的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除了画技外,我不太喜欢宗教内容。当然,梵蒂冈内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判决》除外。法国大革命又是一个高潮,以现实为主题。因为和生活息息相关,内容显得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时代前进的步伐带动了绘画技巧的突破。我非常喜欢卢浮宫里和英国博物馆里那些法国画院派画家们的作品。非常严谨!非常细腻!非常逼真!非常震撼!非常身临其境!现代的作品很少有能出其右者。可是中国呢?在同一个博物馆里看那些寥寥几笔的毛笔山水画,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唯一觉得欣慰的是中国瓷器,那个精致和五花八门才有点让人抬头挺胸的感觉。要不为什么中国叫 China 。欧洲的艺术,从古到今,男女皆裸,连圣母 Mary 都是这样。可由于艺术表达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点也没有邪恶猥渎之念,有的只是美的享受,是做人的自豪。

不过这次欧洲之行好像缺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对了,是音乐,是莫扎特,是肖邦,是贝多芬,是柴可夫斯基。我们这次旅行没有欣赏到一场音乐会,看一场芭蕾舞,听一场歌剧,实属遗憾。欧洲大陆不但有伟大的艺术品,还有伟大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交响曲,歌剧,芭蕾舞。两个女儿都学了十二年的钢琴,家里常常琴音缭绕。我们也常常去听音乐会。那些优美的古典旋律,配上这些古典的雕塑油画,那才是至高无上的享受。记得二十多年前和太太在纽约求学,两人经常一起去纽约中央公园听露天音乐会。和无数的人群躺坐在草坪上,眼望星空,让汨汨的天籁之音流入心田。那时当学生穷,还是舍得花钱去林肯音乐中心看芭蕾。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芭蕾舞团的表演都被我们欣赏了一个遍。特别是欧洲和前苏联的芭蕾舞团,那才叫一个棒。憧憬有一天到它们的国家去欣赏。这一次没能实现,在伦敦海德公园仅有的一次机会也错过了。看来只有期待下一次的欧洲之行了。中国啊中国,我又想到了你。为什么你的音乐后来只有五音呢? 宫、商、角、征、羽。 以前不是这样的啦。记得 1978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发现了曾侯乙墓,里面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编钟乐器。因为太大太多太全,只能摆放在县电影院的舞台上。我在随县生活过七年,当过知青。适逢我大一回家休假,知道我喜欢古文,文化馆的一个熟人让我去看看上面的钟鼎文,记载的全是音律。我还用木棍敲遍了所有的编钟编磬,非常悦耳,心中非常自豪感动。其音域涵盖之广,绝对超过了我女儿弹的钢琴。这两千多年前的乐器告诉我们,中国人更应该执世界音乐之牛耳才对。是什么时候退到了只剩五音了呢?中国的文学一直欣欣向荣,杰作迭出,为什么音乐,雕塑却退步了呢?百思不得其解。这次玩了许多,疑问也带回来了许多。当然有人解释这是因为中国屡屡遭受文化落后民族(比如五胡乱中华,元朝和满清)的侵略和统治,可能吧。我一个科学家喜欢刨根问底,少不了将来欧洲中国多跑跑,一路游山玩水,一路探个究竟。

欧洲和中国一样,虽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但历史的负担太重。法国人的小气和对英文的敌视,恐怕始于几个世纪前欧洲殖民主义瓜分世界的时候。这让人怀疑起当年法国向美国送自由女神的动机来。尽管这次没有经历过,估计法国和德国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特别是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占领过对方的国家。这次的欧洲之行也让我对美国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国家年轻,人民生活富裕。到欧洲玩玩可以,要是定居下来恐怕不成。吃的住的都比不上美国。比如巴黎,好象也很崇尚吃,整晚上吃,整条街吃,但食物又贵又少,坐在那里聊天的时候多。这大概也是一种养生之道,欧洲街上很少看见肥胖的人。美国不一样,餐馆东西太多,基本上是那种噎死你的吃法。这次欧洲旅游,在街上看见那胖胖的,懒庸庸的,衣冠不整的,笑起来傻傻挺自信的,一准是个美国人。这些都是富裕的后遗症。食物又多又好干嘛不吃,吃多了自然发胖,胖了不方便自然懒庸,懒庸自然衣冠不整,因为国家强大什么都不在乎笑起来就有点傻。欧洲回来后,看见同事们没有一个不胖的,大街上也是。那种胖法和欧洲油画上那些贵妇人很相似,特别是臀部那一块。在美国住长了不觉得。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美国,一切都是那么的方便,一切都是那么的舒坦,一切都是那么的随意。以前不满意的地方现在看得挺顺眼的。想埋怨什么再也找不出理由来。吃饱了撑着胖着还是比吃不饱饿着瘦着好,这点当知青时已深有体会。知足吧,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欧洲行
  • 所有跟帖: 

    “欧洲行”是篇大文章好游记。加些照片会锦上添花。谢谢上贴 -淡白儿- 给 淡白儿 发送悄悄话 淡白儿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6:30:43

    回复:“欧洲行”是篇大文章好游记。加些照片会锦上添花。谢谢上贴 -美国严教授- 给 美国严教授 发送悄悄话 美国严教授 的博客首页 (4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3:42:38

    非常好的文章!!!! -无声渡- 给 无声渡 发送悄悄话 无声渡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7:32:13

    很多信息,对我这样的新手很有帮助,谢谢。祝贺你们全家,好多喜事啊~~ -陈默- 给 陈默 发送悄悄话 陈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7:37:51

    怪不得法国人喜欢革命,都是凡尔赛宫给催的 -狼主- 给 狼主 发送悄悄话 狼主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8:16:18

    音乐要去奥地利, 维也纳和Saltzburg欣赏, 英国也可以 -wadcChinese- 给 wadcChinese 发送悄悄话 wadcChinese 的博客首页 (148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8:24:38

    的确欧洲国家和地区众多,要慢慢欣赏加以了解,仅凭一两次游览很难看到真实的情况... -云燕假日- 给 云燕假日 发送悄悄话 云燕假日 的博客首页 (81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8:41:07

    文章有点太长了,分几次贴效果会更好,顺便说一句:现今在欧美应该是“穷人胖、富人瘦”。 -云燕假日- 给 云燕假日 发送悄悄话 云燕假日 的博客首页 (34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8:30:45

    觉得严教授说的是生活的舒适程度,好象跟穷富没什么 -随心所意- 给 随心所意 发送悄悄话 (144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9:45:57

    回复:觉得严教授说的是生活的舒适程度,好象跟穷富没什么 -云燕假日- 给 云燕假日 发送悄悄话 云燕假日 的博客首页 (334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20:06:45

    看来你抬杠的水平道是比阅读和理解作者意图的水平 -随心所意- 给 随心所意 发送悄悄话 (36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20:57:48

    照你的意思,欧洲人身材苗条、不肥胖,是因为他们生活不够舒适咯?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04:49:01

    好文啊! 收藏了. 欧洲行是我明年的计划. 谢了! 有个小请求, 能否把 -lwu348- 给 lwu348 发送悄悄话 lwu348 的博客首页 (32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8:34:36

    谢谢严教授的好文,值得一读,若有图片更佳。 -luobu- 给 luobu 发送悄悄话 (558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18:35:51

    正解!!!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云燕假日- 给 云燕假日 发送悄悄话 云燕假日 的博客首页 (66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20:10:20

    agree - Europeans drink lot more wine than americans -G_Rainbow- 给 G_Rainbow 发送悄悄话 G_Rainbow 的博客首页 (235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04:55:58

    Agree. And Europeans have less stress I think :-) -ResIpsa- 给 ResIps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1:27:36

    回复:欧洲行 -闲人丁- 给 闲人丁 发送悄悄话 闲人丁 的博客首页 (17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20:04:36

    很难想象LZ在美国呆了20+年。 --realblue-- 给 -realblue- 发送悄悄话 -realblu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21:14:42

    好看! ---1234567-- 给 --1234567- 发送悄悄话 --1234567-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0 postreply 22:22:22

    欧洲行,美国不行。 -松鼠桂鱼- 给 松鼠桂鱼 发送悄悄话 松鼠桂鱼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03:59:53

    桂鱼真行!:)))无论舒适度还是富裕度都是欧洲行!哈哈...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04:28:13

    实际上,上面有几位可能误解了教授的意思,"富裕"特指食物,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698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2:05:13

    Haha!!! -北京西城区- 给 北京西城区 发送悄悄话 北京西城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3:44:19

    风景兄说得对!我想还加上,美国地广人稀,交通都是开私家车; -mengxu- 给 mengxu 发送悄悄话 mengxu 的博客首页 (199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3:58:21

    同意!美国人的肥胖是life style的问题 -冬梦- 给 冬梦 发送悄悄话 冬梦 的博客首页 (19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7:27:16

    开私家车很富裕吗?英、法等西欧国家私家车很少吗?再说其实问题的本质并不是比欧洲富裕还是美国富裕,不要偷换了概念。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322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23:15:01

    楼上几位在欧洲常时间生活过吗?有机会去逛逛欧洲超市里,很多东西比美国便宜多了,食物也要丰富多样...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294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22:52:49

    可能您喜欢抬杠,这里几位都在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了美国人的肥胖。。。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4:51:33

    可能您喜欢自诩为砖家,既然说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了美国人的肥胖,您解释了老半天美国食物如何如何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464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8:27:32

    网友来这里是为了相互交流经验体会,您也可以脱了马甲,介绍您的经历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217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8:38:57

    我这不正在参与讨论吗?我说出自己的观点,你非要说是在抬杠。这里没时间写自己经历的ID多了,难道都是马甲,都没全力发言,再说论坛有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80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8:52:51

    您没有时间跟大家介绍经验,但是有时间抬杠做砖家?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109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9:11:59

    期望看到您的大作,为网友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而不是冷嘲热讽。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9:22:20

    的确比不上你,毕竟是职业的,我说的都是大实话,你非要说是抬杠也没办法. Just continue your happy Ame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9:53:11

    美国人有优越感,也是美国人的自由啊:) -冬梦- 给 冬梦 发送悄悄话 冬梦 的博客首页 (336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8:41:54

    回复:美国人有优越感,也是美国人的自由啊:)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148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8:59:52

    你甭说反话:))俺懂!:) -冬梦- 给 冬梦 发送悄悄话 冬梦 的博客首页 (506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9:11:26

    回复:你甭说反话:))俺懂!:)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258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10:02:52

    为严教授的大作鼓掌,再补充一些行程讨论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1564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07:50:52

    回复:为严教授的大作鼓掌,再补充一些行程讨论 -美国严教授- 给 美国严教授 发送悄悄话 美国严教授 的博客首页 (24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08:12:56

    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帮您量身订做,设计行程。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209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4:47:04

    与你跑了数国不同,我刚从意大利回来;读到威尼斯和罗马 -mengxu- 给 mengxu 发送悄悄话 mengxu 的博客首页 (6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2:23:22

    Hehe, interesting, very interesting points of view :) -北京西城区- 给 北京西城区 发送悄悄话 北京西城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0 postreply 13:41:49

    欧洲的餐馆帐单是不包小费的,都是实际的开销,多数顾客会给点小费, -杏林香雪- 给 杏林香雪 发送悄悄话 杏林香雪 的博客首页 (525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3:33:43

    有些意思,姑且当做初到欧洲游客的看法吧。 -小四妹- 给 小四妹 发送悄悄话 小四妹 的博客首页 (112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6:35:15

    co:有些意思,姑且当做初到欧洲游客的看法吧。 -xiatian01- 给 xiatian0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2/2010 postreply 09:00:53

    可惜了,没有去巴黎公社墙。那里可以看到肖邦的墓地。 -吹毛求疵- 给 吹毛求疵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3/2010 postreply 12:27:0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