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我的两位妻子第26章,三十里荷花香

来源: 孙传荣 2010-07-24 17:35: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518 bytes)
   我所住的地方离古社很近,走走只需5分钟的路程。
  从我有记忆时,我们老圩埂村只有几家土墙盖小瓦的房子,其余都是茅草房。我们村是南北走向,村子的西边是河,河的对岸又是村庄。这河,1954年前还是活水河。后来因将小圩之间相互连接了起来,也就是说把圩与圩之间的河两头筑死,这样原来的河就成了内河,目的是,节省了筑圩的工作量。河里也可以养鱼、载藕,放养菱角。这河宽约两百米,总长三十多华里,六十年代里,中央台拍纪录片《三十里荷花香》后这河而得名。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又改成了大寨田。2000年后又恢复了莲藕的载培。每年夏季,荷叶荷花的清香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河的两旁都是宽敞的马路。在我家居住的旁边,有一个深潭,是历史上道光时破圩留下的痕迹。深约百余米,面积近一百亩,此潭从来没有抽干过,里面几百斤重的大鱼经常看到。水清澈见底,水草茂盛,鱼儿活跃。
  这里的农民以种田为主,有的也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长在城市的青年,也许不知道农民的艰辛,这里我有必再罗嗦几句。
  我大伯在世时,那时我还小,看到他在吃饭时,不小心掉一粒饭到地上,他都要捡起来放在嘴里。这行为在现在的常人看来,也许有些不理解,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吃饭时尽量把碗里吃干净。我们弟兄三个,大伯就最喜欢我,他说我听话。有时他把好吃的就留给我。
  我们这里每年两季作物,水稻和小麦、油菜。打下的粮食余下自己够吃的外,全部卖给国家,供应城里人。农民往往是把最好的、干净的卖掉,留下一些次的给自己。
  我们这里,沟里的水清澈的可以直接饮用,还有一股清香味。鱼虾的味道十分鲜美,不像有些地方的鱼有土腥味,甚至有的还有柴油味。游客到我们这里来,就是欣赏我们这里的自然美。
  我的父亲在70年代,他在自己的自留地里种些蔬菜瓜果,品种有:青蒜、菜秧子、马耳朵青菜、冬瓜、牛腿菜瓜等,常拿到镇上去卖,我记得到过山乡、东坝。最远的到过安徽的新河庄,郎溪,狸头桥等地。那些都是六十里外的地方,这辛苦为的是多卖一些钱。
  80年后,我村的草房开始越来越少,90年后彻底看不到了。54年后再也没有破过圩。但80年、83年、90年、98年的大水也受到了一些惊吓,水位离埂面就一、两米高度。好在群众的力量,使圩埂之结实,才没有破圩。2000年后,上游三峡大坝对水位的控制,再也没有过大水的年代。感谢中国政府,感谢党。
  故事回放:70年代初,一列火车载著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来到高淳,一下火车,亲王向高淳人民挥手致意,他这次来主要是参观高淳沧溪的三十里荷花香。亲王在众多的车辆陪同下,来到推杷齿,远远望去,整个一条河池都是荷叶荷花,河的中间有社员在水中踹藕,几脚将整支藕拿了上来,也有年轻的姑娘们坐在栅盆里采著菱角,河的两边社员们排著整齐的队伍,挑著粮食.......
  这是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祖国新貌》。想想也是,通火车是假的,因为高淳还没有通火车,西哈努克亲王到高淳只是计划安排,后来究竟有没有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三十里荷花是真的,东起平干圩的推杷齿,西至费家嘴,全长三十华里,也有一说东起'木桥头',反正都是一样。这条河在解放前是活水河,解放后,把推杷齿和费家嘴两头筑起来后,就成了内河,当地农民就在河中载上莲藕,放上菱角,形成一条长达三十的荷花之乡,每到夏季水红色的荷花一望无际,老远就能闻到荷花的清香。
  文化大革命后,农业学大寨,就将藕塘做了大寨田。再到80年代,又将田改成鱼塘,现在有的地方也栽上莲藕,段段续续。也有的种上了鸡头菜(一种带刺的野生水生植物,将皮撕掉,是很好吃的菜,它的果实在土中可以千年不变质,见到阳光和氧气还可以发芽)。也有的养上了珍珠。总之来说水质很清纯,没有一丝污染。
  推杷齿下去100米就是1949年破的"误事谭",那圩埂后来修复时就顺著谭的边缘,形成一个半圆。修建沧溪到花奔的公路时,本计划在误事的谭中间修一座桥,使马路形成一条直线,但后来由于经费的问题放弃了该计划。
  沧花路修好后,路的两面就盖起了很多楼房,也兴建了粮库,学校和服装厂等。
  每每我回到家乡,很留念小时候那三十里荷花香的那条河。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第8章,化解
  • 第9章,意外
  • 第10章,心虚
  • 第11章,信息
  • 第12章
  •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