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我的两位妻子第25章,家乡的情结

来源: 孙传荣 2010-07-24 17:34:5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46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孙传荣 ] 在 2010-07-25 07:37:4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请大家理解,并非我现在的写作速度慢了,而是家里最近有些事忙不过来。其实我真想一口气写完,将自己从回忆的泥淖中摆脱出来。真是:身心疲惫不堪击,刀疤老开实难为。前途有利争光明,破釜沉舟写旧泪。
  正文:离结婚还有近两个月时间。先说说我们这里的习俗。我们村是一个大村庄。村的走向座落在一条老圩埂上。多年来形成了几个自然群落。夏家人丁兴旺,也继承了多年的传统习俗。就拿叫名字来说,男孩生下来先用称称重量,五斤、六斤、七斤.......就成了名字。叫的时候还要在后面加个"头"字,如五斤,就叫他五斤头。也有的男娃生下后按顺序取名,如:大头、小头、三头、四头.....一直到九头。如果有三个姐姐在前面,第四生个男孩了,他也可以叫四头。除以上叫法外,一般还有另外叫法,如五头,可以叫作五伢业。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名字叫景头,也可以叫我景伢业。如果遇到要上花名册时就省略最后一个字,夏景伢,或夏景头都可以。
  如果孩子生下来后是个女孩,叫名字和男娃不同,一般以梅、兰、竹、菊、香、桂、花、爱、英、丽、莲、春、桃、芳、燕、娟...........再在后面加"美头"二字。拿我姐姐说,她就叫"爱美头"。如果一个村里有同名的名字就以大小分之,如,有两个兰美头,那就在大的前面加个"大"字,即大兰美。小的可以省去,人们都知道的。
  一般外村嫁到我们这里的女子,一来就要改掉称呼,有几种叫法,可以取其中一个字,如该女子叫桂香,那人们习惯就称她桂美头。也有另外一种叫法,假如这个女子是山乡人,可以称呼她山乡佬,或根据地方名称,如,王村佬、甘村佬、杨家湾佬、街上佬、坝上佬、.......这个就很多了。  
  传说一,我们村以前出过兄妹二人,力大无比,一次外地强盗来我村抢劫。妹妹听说后,一手托著一块三尺见方、厚度一尺的石块,上面摆放茶杯,请强盗喝茶。那几个强盗见后,哪里还顾得喝茶,就从天井里飞出了。从此以后,强盗再也不敢来光顾。如今那块石头还在。
  传说二,我们村以前有位在外做大官的人,前面有过叙述,建的房子经过几次破圩后不留痕迹,埋藏的金银财宝失去方向,留下口诀:走进花门宕,金银十八缸。现在那宝藏竟得了仙气,变成了一窝金小鸡,常常夜深人静时出来活动。经常有人能听到小鸡的叫声,但是找不到小鸡所在。
  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家在原基础上盖房挖地基的时候,经常有人能挖到一些金条、银元等。几年前,我亲眼看到一户人家盖房时挖出几百公斤铜元。
  我们夏家是一个大家族,夏家大祠堂解放后被改做了学校。如今幸存有小祠堂和古社庙等遗迹。因为古社庙所处地理位置较高,只有特大洪水的年代才会淹水。有石碑记载著历史上各次维修的情况,石碑上还刻著每家每户捐赠的银两。如今古社尚存,里面有多宗菩萨,外地游客经常来旅游参观。
  菩萨,在我过去的印像中是封建迷信,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所谓菩萨就是历史上有过贡献的人物。我们古社里的菩萨有明朝的刘秀,三国时代孙权,关羽,刘备等。甚至还有神话传说中的孙悟空。他们是后人按照传说中的模样用上等木料刻制的。身披大红袍,栩栩如生地摆放在祠庙的中央。每年大年初一,人们纷纷抢著烧头香,以求天下太平,年年丰收。平时的初一、十五也有烧香拜佛的,以求佛神庇佑。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五年就出一次菩萨。年轻有力的小伙将一百多斤的菩萨顶著,围著我们整个大村庄转上一圈。出菩萨的年代都要搭台唱戏。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社戏了。除了自己村的大姓参加外,还有几个分出去的外乡小户夏姓。说是小,其实也有上百户人家的。他们抬著整猪整羊,香纸□烛,都来参加这隆重的拜祭活动。到这里来的后人,除了受到丰厚的招待,临别时还要打发贵重礼品,以示大户和小户都是一家人的光彩。
  解放前,我们村有三户有钱人家。一家以开油坊发的,一家是开磨房发的,还有一家是种田发家的。他们的第一代,都是非常勤劳的农民,舍不得穿,舍不得吃,和帮工干同样的活,甚至还要吃更多的苦。但富不过三代,到了解放后评为地主时,已经没有多少财产了。
  解放前,每年春节,是最大的社庆活动,时兴耍龙灯、马灯和塘蓬船之类的娱乐,以求大地庇佑,五谷丰登。人们无不参与。
   我的家乡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省接壤处,有点像"吴头楚尾"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句容茅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的衔接处,山高林茂,俗称"山乡"。西部为丹阳湖、石臼湖、小南湖(固城湖)三湖所环绕,溪河交错,苇岸无穷,俗称"圩乡"。最早的县治固城始建于公元前541年,比楚威王筑石头城置金陵邑(前333年)还早二百来年,可称古邑。著称世界的"双女坟"就是在该区域范围内。古城墙虽然不在,但环绕固城的地势可以看出她的遗址。
  南边固城湖东南区,是燕山山脉,俗称十里长山,著名的山有,游子山、花山、秀山。每年的正月十五,高淳人有到游子山上"晒酶"的习惯。那里祠庙繁多,香火兴旺。花山有煤矿,秀山有全世界闻名的"高淳陶瓷厂"。远看秀山,缺顶,传说是给放牛娃一鞭子抽掉的。一天清晨,放牛娃去放牛,牛不走,放牛娃舍不得抽牛,就一鞭子打在秀山顶上。秀山顶被他一抽掉到山脚下,如今在秀山脚下不远处还能看到秀山顶。
高淳北边是石臼湖,与溧水和安徽当涂接壤。
  高淳以西是圩区,就是圩乡。以固城湖和石臼湖相连的官溪河为界,有砖墙、保胜、丹湖、西联(莲)、狮树、沧溪六个乡镇。
  官溪河上以前只有一座老襟湖桥和高淳相连,80年代建立新襟湖桥。2000年后在花奔建了芜太公路桥(芜湖--太湖)。
  70年代,杨家湾水闸建造之前,每年官溪河的水在冬季就干涸了。农民们就在河里捕鱼、拖虾、耙河蚌。建闸后水位固定,确保了固城湖的水常年不变,对养殖、灌溉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放以前,丹阳湖里筑的大小圩独霸一方,因此有代丰圩、相国圩、永丰圩、山圩、南荡圩、施家圩、老圩(平埂圩)......等大小几十个圩。圩圩都不相连,如果从空中俯首,犹如一个个的岛屿独立。每年筑圩,各个圩内的百姓自己顾自己,加高圩堤。大水年代有筑的好的圩,就能抵挡过洪水。拿相国圩说,从它筑起来就没有破过。
  我是沧溪的,出生在老圩内,通称平干圩,我的家就在孙家潭的旁边。孙家潭不在老圩之内,是对面的圩破造成的。老圩与花奔山遥河相望,祖先孙俊四在600多年前从山东迁来时,就在花奔山落脚。花奔山,俗称山,其实没有山,它地势较高,再大的水也淹不著而已。
  我们老圩内,面积约2000多亩,最早就是祖先筑的,老圩埂的一万多村民全部姓孙。因是古丹阳湖的沼泽地,土地肥沃,年年丰收。但土质松软,对筑圩不利,整个南荡圩区所以被称为豆渣圩。该土一见水犹如豆渣一塘糊。老圩历史破圩的次数有三次。最近的是1678年和1949年破过两次,1954年合并为南荡圩后在杨家湾破过一次。1949年7月17日那次破圩是值班的人粗心造成的。那潭的名称被命为"误事潭"(大家在卫星地图上能清晰地看到,就在芜太桥的左边,沧花公路的顶头,一个半圆)。那时洪水已经开始减退,天气也晴朗。值班人看到圩堤有漏水,不但没有报水情,他还用脚将漏水处去踏了几脚糊弄下一班人。以致漏水越来越大,夜里就破了。如果当时上报,打几根木桩,填上草包,就没有事了。那送筹的值班人后来得到枪毙的惩罚。
  解放以后,把圩乡的(西莲乡除外)5个乡镇大大小小的圩先后都连接了起来,形成一个几百万亩的大圩。圩合并后大大减少了筑圩工作量。
  1954年是历史特大而不可抗拒的洪水,在家湾破圩,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破圩。现在的圩堤都已经是标准化了。水位能抗高16米以上,面宽达三十米,里坡还有半台相衬。历史上高淳的水位不到14米。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水位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现在圩区农民生活安康。粮食连年丰收。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第8章,化解
  • 第9章,意外
  • 第10章,心虚
  • 第11章,信息
  • 第12章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