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申请季聊聊私校--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私校

来源: 2019-01-25 23:47:54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这会儿不少私校刚要或即将结束录取申请。想想一两年前我们申请私校的各种茫然,今天来谈谈皮毛感受,估计要被拍这回

私校(初高中)是和我们的文化及中国升学制度差别非常大的事物,虽然我们经历了从茫然到更茫然,至豁然开朗的历程,今天先不谈录取的问题,因为我还没想好,写的虚,不诚恳;写的太实在...实在没法写,况且很可能管中窥豹。

最近听见许多申请私校的朋友用“考”私校,并且把SSAT,ISEE当成重点。我感拍胸脯保证,这里动词用错了,真的是“申请”,而不是“考”;入学考试只是一项参考,绝不是重点。

短短的几年间,华人的私校申请呈爆炸式增长,demography也不断生态衍进,可以将它看作私立大学申请的小规模差异性预演。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发现由于近年各维度的变化,参考同校往届录取学生的profile甚至意义都不大。

私校的学生首先是个ecology系统,不是食物链。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是不同的,在系统里有各自的位置,孩子和孩子之间在这个小社会里,角色是不同的,enjoy和suffer程度也是不同的。女孩因为更敏感,在择校时相对男生得要更谨慎些。

私校里首先有一(大)批跟学校关联本来就很紧密的家庭,比如全球全国知名的大家族,本地根基非常深的家庭,对学校有特殊contribution的家庭,各地土豪在学校in need时挺腰包而出的,legacy,教职工子弟,再不济,家里有大孩子已经在学校的...这些孩子对学校是没有陌生感的,有先入优势。这个比例其实很大,好学校,这个比例会超过50%,甚至到65%左右。 近年来,好私立的need base scholarship发放率基本都在20%-35%。这些孩子是别人在度假时只能留在本地,甚至打工来支持家庭的孩子。坦率的说,或者引用2000年后做的几个经典跟踪案例,这些孩子最后能完成阶层跨越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这段求学经历会让他们同私校其它家庭长大的孩子在长大以后的沟通不再生涩。偏敏感但家庭在平均收入以下比较多的孩子在私校的经历会suffer.天才型又能漠视所有流言的一定能从私校的良好教育中得益. 其他的,自行推理=P 

从我们有限的好公立gifted和私校比,私校的教育和环境还是明显取胜的。但放在各个孩子个体上,一定是有偏差,有喜好不同的。总之,推娃同时推自己,多干活多contribute,敏感对待别人的情绪,大条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会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