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市场 傅红春

来源: 2019-01-18 18:35:34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人生就是市场

傅红春

“人生就是市场”,是我由“人生就是战场”这句话,演变而来的。“人生就是战场”和“人生就是市场”,都是一种比喻,但我觉得,“人生就是战场”,反映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人生观;而“人生就是市场”,则反映的是一种现代文化的人生观。

“人生就是市场”,连我听起来,也似乎很有世俗味;但我奇怪,“人生就是战场”的血腥气,为什么就被很多人欣赏。

在过去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战场上最容易建功立业。笔者在小学、中学时,有许多同学就感慨,“要是生在战争年代就好了”;读法国的历史书,我也看到过,一些在拿破仑时代之后的年轻人,也恨自己没有生在拿破仑时代。

“人生就是战场”,当然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就是要拼博。但我以为,还是说“人生就是市场”更好。

对“人生就是市场”的认定,也许是我的专业偏好所致。换了别人,也许会说,“人生是一场梦”,“人生是一首歌”,“人生是一出戏”,“人生是一团麻”,“人生是一杯酒”,“人生是一条河”,“人生是一场空”,……

人是置身于社会网络的。现代社会里,最重要的网络,就是市场的网络。

市场是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交点。每一个人都肯定起码是一种商品的需求者,或者在过去(如退休者)、或者在未来(如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或者在现在(如现职教授)是一种或多种商品的供给者。多种多样纵横交错的供求关系,使所有的人都与其他的人发生着或强或弱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一个新加坡的教授,可以吃日本的大米、喝法国的香槟、开德国的轿车,而他写的书,美国人、英国人在阅读。

不管是作为供给者,还是作为需求者,都在市场上面对价格。而价格都隐含着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问题。卖者生产这个商品所耗费的成本若低于价格,有利;若高于价格,有害。买者消费这个商品所获得的收益若高于价格,有利;若低于价格,有害。可以这样说,价格决定于供求,价格决定利害。在非垄断的条件下,同一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很多,任何个别的卖者或买者都不能单独地操纵供求、左右价格,而只能被动地由价格影响自己的利与害。单一的个人不能够独立地决定价格,但却可以自主地决定对于这个价格所带来的刺激是否作出反应、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作出多大的反应、如何作出反应,以使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地达到最大化。

在价格已定时,生产者只有尽量降低成本,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益。

首先,他必须在不同领域中选择一个最有利可图的位置。这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这个领域已有实在的或存有潜在的高回报率;二是这个领域符合自己的专长。前者说明社会最需要,后者说明个人最适宜。每个人都如此,就达到了总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次,他必须在同一领域内的竞争中保持一个能够生存的位置。在价格既定的前提下,谁的成本更低(为别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更好),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更能够生存和发展。

长期亏本者,只会破产。加之这种竞争中的优势不是一劳永逸的,扬优汰劣的过程一刻也不会停止。这样,市场上留下来的永远是胜利者。

在价格已定时,消费者要用有限的购买力换取到最大的享受,就要精心地设计最恰当的消费模式、精心地选择最有利的购买对象。

上述种种,既使每个人单个的效率不断提高,也使全社会总体的效率持续增长。

市场的目标是追求效率。可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追求效率,而是追求利益。相对于这个终极目标而言,效率只是手段,但却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手段。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必须付出代价。较高的效率意味着以较小的成本换取到较大的收益。与较低的效率相比,在代价相等时,较高的效率就代表着较大的利益。

市场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同时也就带来了更大的利益。

人生的其它内容,是不是也一样?

新加坡《联合早报》1999-02-28

此条目发表在 傅红春:中美比较傅红春:幸福经济学傅红春:新加坡《联合早报》文集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