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2015夏令营

来源: 2015-08-24 13:08:0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丫头从夏令营回来那天经历了漫长的旅行。哥哥主动要求随爹一起去机场接她。他俩之间有着比跟父母更为重要的关联,因为说共同的语言,并共同应付父母的语言,那种在他们心中似是而非的中文。

人的成长其实是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语言是主要工具之一,说不定排名第一。丫头说夏令营里同宿舍的其他孩子都是去年夏天就在这个营地相识了的老熟人,她自己显得格外例外。幸好有个来自莫斯科的女孩儿,说一口带着浓重俄语口音的英文,这让她感觉分外亲切。从小在俄国教练开办的俱乐部里练体操,听惯了教练的各种呵斥,令她熟知俄语口音英文的拐点。突然在他乡略有孤独的时刻听到这样的口音,简直就是遇到了乡音。

丫头的夏令营是她自己在网上找的。从两三年前开始,她就主动张罗自己的一些活动。她揣摩我的心思,大概齐地知道我的边界线,便在这个边界线之内与虎谋皮。她的行为包括自己找了一位音乐老师,给自己找了一个很贵的夏令营,给自己买各种衣服。今年夏天她在网上冒充我,跟远在东海岸的这家夏令营联系,给自己安排了两周的活动。

夏令营地处野外,不许使用电器设备。当她到达营地之后,手机即被收走,中断与外界的联系。本着对美国社会的信任,我乐得有人临时收走女儿,可以名正言顺地不闻不问,连一厢情愿地追踪都省了。他爹一直嘟囔,以前儿子去类似的夏令营,至少还有单边通讯,营地还开着一个网站,每天发布一些新的照片解父母思念之苦,这家营地怎么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杳无音讯?

呵呵,其实这家夏令营也是负责任的。开营几天之后,老师分别给家长打电话介绍了孩子在营地的表现和适应情况。可惜丫头一手遮天地料理申请手续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电话和邮箱地址当作家长的通讯信息给了老师。老师绵长而亲切的留言消失在丫头自己的手机信箱里,直到她回家后才给我听了一遍。

她的伪独立生活是建立在纸老虎手中的钞票基础上的。她从小就知道,父母不是用来爱的,他们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她需要父母,就像商人需要客户一样。她不会轻易得罪父母,不会轻易违背父母,也不会轻易满足他们。一切都建立在动态平衡之中。她是一个天生的好孩子,让父母满足养育的喜悦,也磨砺父母养育的本领。她不是来自上帝的礼物,而是上帝发给我们的一台游戏机,要过许多关卡才能玩透玩通这场游戏。

在纸老虎假装发威的时候,丫头也陪着做戏。她在给自己扎了一对耳朵眼儿之后,滋生了再扎一对的野心。她的要求被我轻描淡写地应了,我以为她在开玩笑。其实她是当真的。等她以为我真的答应时,我变卦了,顺着他爹的意思不同意她去扎第二对耳朵眼儿。于是她开始了漫长的对我的各种教育。首先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不应该什么事儿都听丈夫的,其次,自己原本答应的事儿,出而反而也是不该有的品质。不过,如果你跟爹爹分居甚至离婚之后能够满足我扎耳朵眼儿的愿望,我会理智同意你们分居甚至离婚的决定的。即便是纸老虎,也是牛皮纸做的,并不那么容易被说服,有时简直就是钉子户。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说服教育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她也耍起了小昏招,比方说引述某某同学的情况,那谁谁谁的家长就同意她再扎一对儿眼儿。这种你看那谁谁谁的句式,本是孩子们十分忌讳的,她曾经在另一个回合中教导我,你教育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能看见别的家长如何如何你就效仿,人云亦云不好。我把她上次的教导装裱起来给她看,说这可是你的意思啊,我不能随波逐流。她岂能被我难倒并退却?她恨铁不成钢地叹息:反正你已经随波逐流了,就这样顺便漂下去吧。

对丫头而言,夏令营的好处不单单是体力上锻炼自己,脑力上休整自己,其实感情上也在丰富自己。哥哥的好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永远能感觉到的。这种感觉没有分别的牵挂,便体会不到需要珍惜。在营中,丫头感到了孤独。她给哥哥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带上了父母,但很快就警告父母,以下文字你们找哥哥翻译,如果他不愿意翻译,你们自己找谷歌瞎对付吧。马上,文字切换成法语,絮絮叨叨一大堆。唯有这样,她心里才觉得亲切,那种私密的感觉让她有安全感。哥哥向我们解释,用法语是怕夏令营的领导偷看。他们不想让那种清澈的情感粘稠,哪怕只是想一想,也要赶紧瞥清。瞥清的一瞬间,各自心中一股清流涌过。

回家后妹妹说她一直在等待回信,没想到她自己的信也是她回家之前两天才寄到。我暗自揣摩她盼望回信的心情和不安,有点儿小坏地觉得她的人生因此又完美了一点儿。

她回来时的样子有点儿胖,有点儿高。她说营地很舍得喂养他们。上飞机前她发回短信说,来机场接我之前,你们应该去进出口汉堡店买好汉堡包带给我。他爹颤颤巍巍如同拿到了圣旨,向哥哥打探到她最喜欢哪种汉堡包。见面时丫头还是批评了他爹:你怎么只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