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段祺瑞的“三造共和”

来源: MengHua2008 2011-10-07 21:00:4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457 bytes)

谈段祺瑞的“三造共和”

段殳
  
   【摘要】本文介绍段祺瑞在清末民初的三次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举动。“三造共和”具体指的是1912年初他领衔通电赞同共和;1915年5月,反对袁氏帝制自为、维护共和;1917年7月率先讨伐张勋复辟,恢复共和。
   【关键词】“一造共和” “二造共和” “三造共和”
  
   中国近代历史是复杂的,该时期的历史人物也是复杂的,应该依据史料,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和历史的分析,才能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 从段祺瑞“三造共和”的历史事实上,可以看出他是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

   【一造共和】

   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处于土崩瓦解之势,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以求稳定局势。经袁世凯推荐,段祺瑞任第二镇军统(师长),兼任第一军军统、湖广总督,驻湖北孝感。段祺瑞深知革命之声澎湃已久,再盲目效忠清廷实非良策。他了解只要促使南方举袁世凯为总统,则共和可望。12月,南北议和会议在上海公开举行,实际上一些问题都是在幕后交涉。这种秘密交涉的渠道有多条,其中关键的一条由段祺瑞经手,因为他当时是据有重兵、举足轻重的实力人物。12月20日,由段祺瑞派遣的廖宇春、夏清贻同黄兴的代表顾忠琛在上海达成五项秘密协议:
   (一)确定共和政体;
   (二)优待清皇室;
   (三)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四)南北满汉军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
   (五)同时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秩序。
   不久,段祺瑞派靳云鹏去北京,“代表第一军连合各镇,要求共和”。段祺瑞等人为了促使清室马上退位,拟定了三种办法:
   (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
   (二)由各军联名要求宣布共和;
   (三)用武力胁迫,要求宣布共和。
   第一种办法由于以良弼、载泽等亲贵坚决反对共和无法实行,就“速谋第二策”。
   1912年1月23日,段祺瑞以北洋军主力统制(师长)之位,先电告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侧闻共和思想,近来将领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向清廷提出警告。
   1月25日,段祺瑞又致电内阁,宣称各将领“昨闻恭王(溥伟)、泽公(载泽)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对清廷提出更为严重的警告。
   1月26日,由段祺瑞领衔46名将领签名的电报发到北京,一致要求“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这封电报使清廷受到极大震动。隆裕太后只好令人撰拟宣布共和的诏旨,先交内阁收藏,仍有拖延的意思。
   2月5日由袁世凯策划,以段祺瑞为首的第一军将领又发了封紧急电报:“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仍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威胁,四面楚歌。……事于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许。祖宗有知,能不恫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兵燹冻馁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
   这篇电文着墨不多,但言辞激烈,态度坚定。各王公大臣看后个个不寒而栗。隆裕太后见已无法再拖时间,就于2月12日发布谕旨,宣布退位。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来年之久的清王朝就此崩溃。2月14日,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一造共和”的美誉由此而来。有书曰:段祺瑞一手断送了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命脉,虽有些言过其词,但可见四次通电逼宫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段祺瑞通电清廷逼宫的举动,虽然得到了上司袁世凯的授意,但这份“虎胆”却不是每个北洋领军人士敢为的,有人说段祺瑞“当时之赞成共和,不可谓纯粹承袁之意旨也。”这的确是事实。从段祺瑞在德国留学剪辫子一事,以及迎驾时拒不向朝廷下跪的举动,足可说明其蔑视腐朽清廷,向往先进共和体制的心迹由来已久。
   1890年,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与四位学生一道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当时在德国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他们的奇特装束,尤其是脑后的长辫常招致德国人的围观与讪笑。一日,段祺瑞在遭受耻笑后回到寓所,怒气冲冲要剪掉那条可耻的辫子。同学立即劝阻,认为剪辫子还是先电告朝廷为好。于是致电军机处,转奏朝廷请求剪辫子。朝廷得奏本后,回电将段祺瑞大加训斥,坚决不许他剪辫子,段祺瑞只得委屈作罢。但身处海外的段祺瑞,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同时,深受西方先进民主思想的影响,对清廷的陈腐没落深恶痛绝。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从西安回京,沿途各地官吏都行跪拜大礼迎送。11月,两宫銮驾进入直隶境地,直隶总督袁世凯令多支部队按地段迎驾。开始的几支队伍都行跪拜礼,可当圣驾行至段祺瑞负责迎接的地段时,段祺瑞全副戎装,腰挎军刀,昂首挺胸,率领全军将士持枪列队,整装肃立,按营队在道路两旁排成方阵,以操典式的军人姿势走向御驾,立正,敬礼。段祺瑞部队别处心裁的迎驾方式,使随驾的载沣等王公大臣既惊讶又气愤。立即将段祺瑞找来询问,段祺瑞以略带轻蔑的口吻解释,这是按照德国式操典训练部队的。载沣等认为段祺瑞在事先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打破祖宗规矩实属大逆不道。坐在轿子中的慈禧看到这支部队气势威严,军容雄壮,所以没有生气。由此可窥视到段祺瑞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之深刻,以及他敢于藐视并打破清廷陈腐观念与规矩的孤胆。

   【二造共和】

   在袁世凯称帝的关键时刻,段祺瑞以家庭、国家与共和的利益着眼,当面进言反对。见到反对无效,便决然退回家中以沉默方式作消极抗议,这是既做到以共和大局为重,又尽量不伤害家族间的感情,不成为“忘恩负义”之徒的最好办法。
   段祺瑞跟随袁世凯小站练兵,受袁世凯的提携与重用。民初,段祺瑞为袁世凯上台奔走不息,堪称袁世凯的左膀右臂。段、袁两家有几代的姻亲关系,段祺瑞继室张佩衡(原江西总督的孙女)为袁世凯的表侄女,段祺瑞的三女儿段式巽为袁世凯的侄孙袁家鼐的媳妇,所以两家来往密切。段祺瑞一直对袁世凯几十年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已。
   当袁世凯正加紧实行帝制活动时,段祺瑞是公开反对帝制的,因此袁世凯对段祺瑞极力排斥,屡屡向段讲:“你气色不好,想是有病,应当休息。“休息”是辞职的同义词,段只得称“病”辞职, 段祺瑞从此杜门谢客,深居简出。即使如此,袁世凯经常派密探在其处窥探,这段时间内他等于是被“软禁”了。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匆匆进行“登极”仪式,接受百官朝贺,段祺瑞并未参加。袁世凯在对自己的文武百官的册封名单里也没有段祺瑞的名字,显然这是袁世凯对段祺瑞同他作对的一种回应。
   段祺瑞曾对人谈到此事的始末:“我知道有人制造复辟帝制的舆论后,于会见项城时,曾以试探的口气询问,而项城矢口否认,谓你不要听信这些无稽的谣言。后来风声渐紧,我又进言详陈一切,袁虽仍然否认,可是态度神情已可看到其内心。我第三次约定时间往谒,不顾一切痛陈利害,言明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世身家性命,万不可做,万不能做。袁态度始而紧张,继而恼羞成怒,厉声地告诉我说,这是克定与杨度等讨论的问题,你何必大惊小怪的重视呢?我亦起立大声地说,因为我是受总统数十年知遇,不敢不直言奉上,此时悬崖勒马尚可挽救,稍纵即逝,悔之晚矣。袁不答,我逐辞出。后两次请见,袁竟以身体不适拒绝,而无法挽救。我苦思几日夜,我受袁氏几十年知遇,如潜出声罪致讨,衡之旧道德,我不能这样做。”
   另外,袁世凯与段祺瑞的矛盾还在于,段祺瑞在北洋的影响逐渐超越冯国璋、王士珍,成为北洋的第二号人物,这点招致袁世凯的不安。而段祺瑞又是个性格刚烈、直来直去的人,时常刚愎自用不听从袁世凯的调度。同时,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元老对袁世凯之子袁克定的骄横态度一直反感,段祺瑞严厉呵斥过袁克定,而袁克定也素来忌恨这些元老。双方关系日渐紧张,袁克定有除掉段祺瑞的用意,但袁世凯权衡大局后予以制止。
   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与袁世凯父子个人的矛盾。他对局势早已洞察清晰,深知帝制不得人心。他曾经对徐树铮、曾毓隽说:“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
   袁世凯推行帝制的活动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护国战争随之爆发,他为了收拾残局,派袁克定请回段祺瑞和徐世昌。袁世凯见了段祺瑞说:“我老且病,悔不听你言,致有今日纠纷,若取消帝制,还需要你帮忙。”段祺瑞回答说:“当竭吾力相助。”1916年2月23日袁世凯下令废止“洪宪”年号,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段祺瑞出任参谋总长。袁世凯可以说是段祺瑞的岳父,他死后,段祺瑞不计前嫌,竭尽全力为袁家操办丧事,力图做到既维护共和,顺应民意,又不愿意伤及两家的亲情而成为忘恩负义、六亲不认之徒。

   【三造共和】

   l9l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后,黎元洪继任代理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掌握实权,不把非北洋派出身的黎元洪放在眼里。他们之间各以不同的国际势力为背景,争权夺利,逐成了“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1917年的“参战”问题使双方冲突激化。6月,张勋以调解黎、段的冲突为名,带三千“辫子军”进京,乘机演出了一场清帝复辟的丑剧。
   辛亥革命推翻了的清朝皇室,但北京故宫还保存着一个小朝廷,其周围聚集着像张勋那样的一群复辟人物。张勋所率的“定武军”仍旧在脑后拖着一条发辫,称为“辫子军”。因此,张勋接到黎元洪要他“即速来京共商国是”的邀请,认为这是带兵北上以图复辟的天赐良机。
   张勋拥清帝复辟之前,段祺瑞已有所闻,张勋召集第四次徐州会议时,下野在天津的段祺瑞派亲信曾毓隽去参加会议,会晤张勋的谋士万某,“郑重转达段意,作恳切之声明,如议及复辟,段必尽力扑灭,勿谓言之不预也”。可见段祺瑞反对拥清帝复辟的态度是明朗的,当时张勋的谋士万某“一再否认”,以哄骗段。
   6月14日,张勋入京后,逼黎元洪辞职。7月1日,拥12岁的废帝溥仪复辟,张勋被授以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许多重要人物被任用。段祺瑞获悉后立即组成“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于7月5日誓师天津马厂,宣布张勋八大罪状,带兵五万余人进军北京,讨伐张勋。7月8日,段祺瑞派人通过外交使节转致张勋,“提出停战条件四项:(一)取消帝制;(二)解除辫子军武装;(三)保全张勋生命;(四)维持清室优待条件”19日谈判破裂。战火重开。
   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段祺瑞首次使用空中投弹,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空袭。“辫子军”一触即溃。张勋仓皇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复辟丑剧仅十天,就完全失败了,段祺瑞赶走张勋后,恢复共和政府。以“三造民国”元勋的身份重掌政权。黎元洪下台,冯国璋代理总统,段自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段祺入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复辟帝制的呼声中,击垮了张勋,重新上了台,他既享了三造共和之誉,又去眼中钉的黎元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这里虽然有府院之争的个人矛盾,但他出任国务总理期间,解决了不少纠纷,扫除了很多荆棘,这一举不能不说是明智的。
   四、总结
   对上述段祺瑞在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和二次反对复辟帝制的所为,作以下几点小结:
   首先,封建帝制的倾覆和共和制度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奋斗的结果;袁世凯恢复帝制和张勋拥清复辟的失败,也主要是全国各阶层人民猛烈反对的结果。但段祺瑞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地位仅次于袁世凯的一个重要人物,能够首先站出来主张共和,能够对其主子袁世凯恢复帝制采取不合作行动,能够起兵讨伐拥清帝复辟的张勋,在当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一点应当充分肯定。
   其次,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上层统治阶级人物思想逐步分化,段祺瑞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主张共和,坚持反对帝制,并勇敢地付诸于行动,我们不能说其为“侥幸”,更不能简单地说其“有野心”、设圈套”,他能够坚定地提倡与维护共和是有其深厚思想基础的。
   段祺瑞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北洋军阀,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能得以盖棺,也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礼遇。其中的原因,是同毛泽东对他的一番评价有关。解放初期,曾任段祺瑞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到北京后,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泽东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1953年春,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去北京,章士钊、李济深两位老人对她说:“你看,政府买下你段氏的房产,也每月按粮价折款付给租赁费,何曾作为‘敌产’对待?”这正说明人民政府对段祺瑞的评定。
   总之,段祺瑞为共和奔走筹划,四次发电逼迫清帝退位,三番五次奉劝袁世凯放弃称帝打算并以行动抵抗,以武力赶走张勋,主张共和、维护共和、反对帝制的事实和影响是应当予以承认。
  
   参考书
   1. 文斐编《我所知道的“北洋三杰”》
   2. 程舒伟、侯建明《北洋之虎 段祺瑞》
   3. 陈风《八大军阀秘闻》,团结出版社,2003/1
   4. 徐卫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5. 单宝,《安徽史学》1984/5
   6. 沈飞德,《文汇报》

所有跟帖: 

镇压学生运动是其政治最大败笔。段不是败于复辟,是败于国民党的暴力革命。 -boxhead- 给 boxhead 发送悄悄话 boxhea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8/2011 postreply 09:15:53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