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乌托邦”:让胡适和柏杨都不吝称颂2009年07月30日

来源: 北方清晨 2009-10-26 15:38:1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60 bytes)
王莽的“乌托邦”:让胡适和柏杨都不吝称颂2009年07月30日 10:00中新网-华文报摘【大 中 小】 【打印】 51位网友发表评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物,班固虽然对他持否定的态度,在《东都赋》说了:“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但他显然也注意到了王莽的特殊性,所以在《汉书》不惜以三大章的笔墨来为王莽立传,这就是在二十四史中也是个孤例。

历来人们都把王莽看作是伪君子,是谋逆篡位的卑鄙小人,但胡适却在1922年和1929年分别写了《王莽》和《再说王莽》,为王莽作起了翻案文章,甚至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

柏杨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王莽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他夺取政权的目的与刘邦不同,刘邦之类只是为了当帝当王,满足私欲。王莽则有他的政治抱负,他要获得更大权力,使他能够把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他认为古代社会中,人人平等,可是到了后来,互相争夺,遂发生不平等现象。富人有很多土地,穷人则一无所有。男子沦为奴隶,女子沦为婢女。幸而仍保持自由,父子夫妇,终年辛苦耕种,却不能吃饱。”所以他的改制都是“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

王莽的家世虽然是显赫的外戚,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只因为他的父亲死得早,他没能像他的堂兄弟们那样,“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于是“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在贫穷怨愤中有不满情绪,他师事陈参“勤身博学”,主攻的是儒家的《礼经》。于是儒家标榜的周公那一套,成了他的指导思想就不难想象了。

然而这种看似美丽的乌托邦,无论是说的人当真了,还是听的人当真了,都是由于浅薄所致,真要做起来就必然会矛盾百出。《汉书》有一篇陈崇上表称赞王莽的长文,其中第一段就说:王莽平日“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独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了挤进王氏专权集团,“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之后又排挤自己姑姑的儿子淳于长,在大司马王根病时,进谗言说:你有病,淳于长可高兴了,就等?你死他接任大司马呢。于是利用王根、王政君的关系,自己当上了大司马。这就是他的“折节行仁,克心履礼”!

他让妻子“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却逼死了她生的二个儿子,让她哭瞎了眼睛。王莽还与妻子的侍婢原壁有奸情。余下的二个儿子中的一个,就是因为也与原壁有奸情,被发现后也被逼死,最后一个儿子王安,则是因为吓出了毛病,才勉强属于病死之列。等到四个儿子都死了,却又冒出来他和增秩、怀能、开明三个侍婢生的四个子女,这就是他的“妃匹无二”!等到当了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且始入长安时,王莽的宫女还有数千人!

他反对奴隶买卖,主张平等,并因为儿子王获杀奴而将其逼死,他自己却“私买侍婢”送给无子的后将军朱子元,以此来拉拢人心。

白居易有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其实不论是篡位前和篡位后,王莽的作为都离不开“匿情求名”四个字。

他的所谓理想和改制也完全是出自无知的自以为是,而其手段则是利用儒家不切实际的理论,加上所谓的符命,来强辞夺理地自欺欺人,他是用所谓的理想绑架了天下人。最后在天怒人怨中他被商人杜吴杀死在渐台上后,人们割下了王莽的舌头切碎分食,也就是因为他的长舌一度欺骗了天下。

胡适和柏杨都肯定了理想和为理想而不惜一切奋斗的精神,这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如果别人盲目地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大家就都去不切实际地追求,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有悖于人类独立思考才能进步这个原则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龚敏迪)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