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和另一半相处?学学亚当和夏娃吧(图)

来源: 华尔街日报 2017-04-09 22:36:4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696 bytes)

根据天启宗教的创世神话,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关于这对天成的佳偶,我们常会忽略一个基本事实: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依然彼此相守。



1867年12月,马克﹒吐温游览耶路撒冷时,来到圣墓教堂参观,走进了一个被认定为亚当墓室的房间,一时激动得不能自已。他写道:“我对人类始祖的强烈情感被激发出来,心里翻江倒海一般。”从此他便迷上了这位人类之父,甚至强烈要求纽约市规划部门把自由女神像换成亚当纪念碑。他还写了几部关于亚当和夏娃的作品,其中包括《亚当日记摘录》和《夏娃传纪》等。

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初和夏娃在一起时,亚当觉得不太自在。他说:“以前这里美好又安静。我预感到了麻烦,我要搬走。”同样,夏娃对亚当也并不感冒。“他很少讲话,也许是因为他不聪明,而且对自己的愚钝还很敏感。”

但慢慢地,他们接受了对方。亚当说:“我认为,没有她,我会感到孤独、沮丧。”夏娃也回应了这份感情:“我爱他,用尽我的全部炽情……我祈祷、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一起离开人世。”

亚当和夏娃彼此相爱?没搞错吧?怎么会有人这么想?

这么想的大有人在:米开朗基罗、约翰﹒弥尔顿、拜伦、玛丽﹒雪莱、海明威,以及从现在的碧昂斯和方济各到古时的《希伯来圣经》作者等众多表演艺术家和思想家。3000年来,每当家庭形态发生转变的时候,人们就把目光投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亚当和夏娃。

显然,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时刻。过去30年,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结婚率大幅下滑,离婚率高居不下,性别变得更易转变,女性涌向职场,男性变身奶爸。互联网让两性关系更加扑朔迷离,全新的交往、分手方式层出不穷,或者干脆宅在家里也毫不寂寞。在这个超连接的世界里,我们正面临关系危机。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能给我们一些指引吗?

我认为可以。过去几年,我追寻着这对史上第一夫妻的足迹,从伊拉克的伊甸园跑到耶路撒冷古城,又从弥尔顿的伦敦来到梅﹒韦斯特(Mae West)的好莱坞。我发现,是亚当和夏娃给人类带来了爱情的概念。他们是西方历史上第一对探索与爱人相处这个人类重要谜题的夫妻,尽管在探索过程中也历尽悲欢离合。

然而,历史非但没有纪念这一成就,反而指责亚当和夏娃(尤其是夏娃)自私、不忠、淫荡,认为是他们将罪孽、不道德甚至死亡带至人间。他俩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身攻击行动的牺牲品。

这种消极看法得以长存,原因之一是我们很少带着亚当和夏娃可能彼此深爱的想法去读《创世纪》的开篇。如果有这个想法,就会有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

奇怪的是,关于亚当和夏娃的起源,《创世纪》讲了两个故事,而非一个。第二个故事更为人所知,出现在《创世纪》第二章里。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亚当,然后用亚当的一部分身体造了夏娃。两人钟情于彼此,但夏娃渐感无聊,偷跑进伊甸园,不仅自己吃了禁果,还拿给亚当一同分享。于是他们被逐出伊甸园,育有两子,二人不睦,弟弟为哥哥所杀。亚当和夏娃分开,后又团聚,生了第三个儿子。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很关键的问题:到底哪个才是上帝选中的性别,男人还是女人?但如果从《创世纪》第一章那个不太为人熟知的小故事出发,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创造天地的第六天,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第一个造出来的人没有明显的性别和性格。犹太教经典《塔木德》(Talmud)中的智者拉比就认为,那人是雌雄同体。然后,上帝将此人一分为二,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男人的造法和女人的造法一模一样,他们完全平等。

从亚当和夏娃的第一个故事里,可以看到造人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古老年代,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还是埃及的人类起源传说,皆是讲人由神造,要么来自神与神的结合,要么是神与人的结合。

《圣经》首次将一对凡人男女作为人类繁衍的鼻祖。上帝不能生儿育女。他需要人类伙伴来完成人类自身的延续,于是造了亚当和夏娃。现在的问题是,亚当和夏娃能否找到共处的办法。

既然男女平等有了《圣经》的加持,怎会出现后来的不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宗教传统都对这个故事实行“拿来主义”,也就是说,将这个故事交到了几乎清一色男性评论家的手里。早期的拉比和教父都对夏娃表现出了特别的敌意。

《创世纪》第二章说,上帝用亚当的“tsela”造了夏娃,这是个希伯来语,意思是“身体一侧”,指亚当和夏娃并排站立。然而绝大多数释经者都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肋骨”,说上帝选择用肋骨造夏娃,是因为女性和肋骨一样,微小而无足轻重。

早期释经者一致强调的一个问题是:都是夏娃的错。

除此之外,故事里的亚当和夏娃还饱受七情六欲之苦,如欲望、挫折、责备、羞耻、内疚、宽恕与和解。尽管俩人的具体相处复杂得难以尽述,但早期释经者一致强调的一个问题是:都是夏娃的错。正如一首美国老歌所唱:“就是这样,不必多说 / 夏娃吃了苹果,亚当吃了果核。”

米开朗琪罗是试图削弱男女性别等级制的人之一。1508年,他在罗马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上绘制了三幅有关亚当和夏娃的壁画。其中最知名的是《创造亚当》,但这似乎并不是米开朗琪罗最看重的一幅。

他最看重的是第二幅,《创造夏娃》。亚当躺在左边,上帝站在右边,身体健壮又不失优雅的夏娃在二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亚当的侧面(米开朗琪罗看过《圣经》)起身而立。占据房间正中间的不是亚当,不是上帝,而是夏娃。在第三幅壁画里,亚当和夏娃甚至更加平等,两人一起伸手采摘禁果。他们并没失和,他们是伙伴关系。

米开朗其罗之后又过了100年,亚当和夏娃的相亲相爱之说在英国诗人、檄文作家弥尔顿的笔下,迎来了另一个突破。当时,已入而立之年的弥尔顿娶了只有17岁的玛丽﹒鲍威尔(Mary Powell),蜜月刚刚归来便遭到新婚妻子的抛弃。于是他将自己的满腔郁闷化为了一部流传千古的檄文,共分五个册子,6万余字。他坚持认为,社会应当接受彼时还被普遍视作不合法的离婚。很多人觉得是弥尔顿发明了有爱婚姻的概念。

其实,弥尔顿立论的基础正是上帝对亚当和夏娃所说的:“那人独居不好。”弥尔顿认为,美好的感情不是建立在“没有爱情的性生活”之上,而要以“夫妻恩爱互助”为根基。

几十年后,双目失明和政治失利的弥尔顿在其伟大作品里重拾这一主题。《失乐园》其实就是一部娓娓论述亚当和夏娃平等关系的著作。

起初,亚当和夏娃享受着“不受打扰的欢乐,无与伦比的情爱”,“收获着长生果”。但随后,弥尔顿笔锋一转,写起了二人对于平等地位的讨价还价。夏娃说,她希望两个人平等分担伊甸园里的劳动。亚当表示,这个想法太荒唐了。夏娃以出走相要挟,但亚当说那样会“破坏(我们的)伉俪情深”。夏娃冷冷地反驳道:“老样子的话,我们的幸福将不堪一击。”

亚当不想刺激她出走,于是做了让步。后来夏娃吃了禁果,想独自享用这份为“女性”争取来的 “战利品”。但最后她决定,自己需要亚当,“我如此深爱他。”面对爱情和职责,亚当也选择了前者,“没有她我怎么活。”俩人“手拉手”离开了伊甸园,去了一个“更加幸福的地方。”

这种反常规的亚当和夏娃的爱情故事又写了几百年,直到19世纪女性有了更多公开谈论这个故事的自由后,才算真正开花结果。

美国女权运动创始人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Elizabeth Cady Stanton)在为工资、法律和投票权等不平等问题斗争了几十年后,决定将矛头直接对准问题的核心。因为无论何时,只要她提起女权,就会有人说,“《圣经》上讲……”

历史学家Melinda Grube对我说:“提到女性,总有人重提《圣经》,说夏娃是用亚当的肋骨做的,夏娃是亚当的助手,夏娃给人间带来罪恶。”如果斯坦顿想恢复两性之间的平等,就只能从亚当和夏娃“开刀”。

她正是这么做的。19世纪90年代,75岁的斯坦顿公开了一份强调男女平等的特别文献,题为《女性圣经》。秉持着《创世纪》第一章上帝同时创造男女的理念,斯坦顿开宗明义地写道:“这是历史学家所着的第一个关于女性起源的神圣著作,上帝依照他的形象,同时创造了男人和女人。”

夏娃的名誉真正迎来转变发生在几十年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开始在宗教领域担任领导角色,夏娃才从替罪羊变成了真正的“半边天”。相应地,亚当和夏娃的关系也被视为更加平衡。

今天,几乎没人认为,男人和女人不是平尔等之地站在上帝面前。那么在两性关系恢复平衡的当下,我们从亚当和夏娃那里能学到什么?他们又能教给我们哪些爱之真谛?

坚持。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里,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他们在分开一段时间后总能重归于好,重新开始新生活。然后夏娃独自走开,她可以一人生活,但还是会回到亚当身边。出了伊甸园后,他们本可以各自天涯,但他们选择彼此相守。在失去一个孩子后,他们分开了,后又重聚,有了赛斯(Seth)。一而再地分开,又一而再地复合,这是他们给我们上的第一课:要学会弥合分歧,这是相爱的关键。

诗人里尔克说:“人们误解了爱情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把爱情看成是玩乐,因为他们认为玩乐比工作开心。”但他接着说:“其实没有什么比工作更让人快乐的,而爱情属于极度幸福的范畴,所以它与工作无异。”

相爱不是要避免冲突,而是要化解冲突。莎士比亚写道,爱是“百炼成金,直到世界尽头”。有谁比亚当和夏娃更了解世界尽头的滋味呢?

相互扶持。亚当和夏娃这对第一夫妻最值得现代人借鉴的一点或许是,他们的相处就像压跷跷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夏娃是亚当身体的一部分,但亚当又十分依恋夏娃。亚当向夏娃求爱,才有了两人爱的结晶。夏娃承受了十月怀胎和生产之苦,而且几次负责给孩子起名。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都会承认这种角色上的不断转换。

现代社会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彼此平等才是爱之真谛。但这是有误导性的。人类学家Helen Fisher对我说:“所有人都愿意相信平等,但现实情况是,总有人挣钱多一些,总有人更擅长带孩子。”她还说:“在成功的亲密关系中,不求平等,但求平衡。”

琴瑟和鸣。伟大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发明了“集体独白”一词,用这个词来形容学龄前儿童一起玩耍时各说各话的表现。相爱的两个人则正好相反,你们应“集体对话”,共谱爱曲。

共谱爱曲是浪漫爱情的又一大特点,也是亚当和夏娃最应该传授给世人的秘诀。从上帝将本来合体的他们一分为二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各自谱写着自己的乐章,可谓是西方历史上鸾凤和鸣第一曲。

跟所有的好故事一样,爱情故事也会一波三折。哲学家Robert Solomon表示:“相爱的两个人不是说尘埃落定后,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生活。”他认为,“爱是一个自我书写的连续剧”,情节、主题、开始、发展和结局,一切都由主人公自己决定。你们俩的人生由你们俩共同创造,这是亚当和夏娃教给我的最后一样东西,也就是说,爱是我们和另一个人合讲的故事。

在“工作和生活能否两不误”与“鱼和熊掌能否兼得”的当下,在所有人都不免让爱人和自己失望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亚当和夏娃也曾挣紮过,但他们最终找到了治愈伤痛和原谅对方过错的方式。

我们要让这个古老的故事成立,而不是成为笑谈。我们需要亚当和夏娃的爱情故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