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凭内需抵御TPP冲击(图)

来源: 华尔街日报 2015-10-12 09:20:2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902 bytes)
图片来源:Zuma Press
中国河北省邢台市一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中国的制造企业越发积极地在国内市场寻找发展机会。

然没有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简称TPP),但凭藉庞大的国内市场、深厚的供应链以及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中国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来应对该协定带来的挑战。

由美国和日本牵头的12个环太平洋国家签署了TPP,旨在深化经济合作关系以及降低或取消贸易关税。从表面上看,中国显然是被排除在TPP之外的输家。不过一些企业高管和经济学家们称,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至少在近期内经济状况良好,足以抵御TPP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正在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转变。到目前为止,内需增幅尚不足以弥补出口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有迹象显示内需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年1-8月份零售额增长了10.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7%左右。

一些行业目前主要在国内寻找增长点。江苏倪家巷集团精毛纺织有限公司(Jiangsu Nijiaxiang Group Worsted Textile Co.)称,在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出口占公司销量的70%,而如今占比已不到一半。

该公司制造经理苗志英(音译)称,到TPP实施时,公司的业务基础早已转回国内市场。

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帮助中国企业赢得了一些利基市场,其地位已经很难动摇。尽管从质量方面来说,中国的重工业企业仍然比不上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等全球领导者,但很多企业的产品的竞争力已经大大超过亚洲竞争对手。

而且,中国的体量使得很多行业拥有了越南等新兴制造业经济体无法威胁的优势。在电子产品制造方面,因为很多非中资企业已经在中国组装产品,大规模的采购转移难以进行。专家们也说,贸易协定可能不会对中国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有多大影响,因为1996年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已经消除了很多产品的关税。

未来,中国如置身于该协定之外,可能会面临重大障碍。就TPP本身而言,还需在各国立法机构经过激烈辩论才能付诸实施。

在中国的工资和其他成本不断上涨、令中国制造成本高企之际,TPP协定可能令较高端的中国行业更难以打入美国等利润丰厚的市场,而且会提高越南和马来西亚等竞争对手的地位。

该协定可能还会大幅提升中国在区域内最大竞争对手日本的竞争力。Gavekal Research说,TPP是迄今为止日本达成的最重要的贸易自由化协定,并称日本是TPP协定的最大赢家。日本的制造业一直举步维艰,部分原因是在中国的销售放缓。

或许更加重要的是,美国方面一直将TPP描述成确保中国无法主导全球贸易的一大手段。中国商务部则表示,不认为TPP的意图在于遏制中国。但中国提出的与TPP竞争的贸易方案规模相对较小。TPP的成员国总共占据全球GDP的将近40%。

不过,致力于采购等中国相关事务的咨询公司The Beijing Axis创始人及总裁古柏(Kobus van der Wath)说,在机械等行业,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区竞争者真的无法在短期内取代中国。

中国纺织业的演变史既凸显了中国消费者习惯的改变,也彰显出从业者正努力应对来自越南、孟加拉国等制造中心的激烈竞争。

作为替耐克公司(Nike Inc.)、阿迪达斯(Adidas AG)等国际品牌生产休闲服、运动服的廉价供应商,申洲国际集团(Shenzhou International Group Holdings Ltd.)迅速扩张。藉助在全球的强劲销量,该公司十年前就在香港挂牌上市。但该公司的国外最大客户——日本买家,最近已经将供货源从中国转移至了越南和印尼。

最近,这家有着近7万名雇员的公司推出了双管齐下的策略,这一策略可能帮助该公司经受住TPP的冲击。大和资本市场(Daiwa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John Choi说,该公司可能是中国几家最终从TPP获益的纺织品公司之一。

一方面,总部位于浙江的申洲国际集团将在越南建立新生产设施,总计3亿美元的投资可能会让该公司获得TPP关税削减资格,在不断变化的贸易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为了配合上述策略,该公司对中国市场再度关注。申洲国际集团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销售额猛增17%,远高于海外销售额增速。该公司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支出不断增加。

其他行业也在着眼于中国国内市场。咨询机构IHS Automotive亚太区咨询事业部总监赵英智(James Chao)说,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销售对象现在主要是国内市场。

在日本竞争对手在美国市场获得更好待遇之际,中国厂商依靠国内市场,其处境好于韩国厂商。韩国表达了未来加入TPP的兴趣。

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都急于寻找任何引发需求的火花,所以经济学家就这项交易是否会提振签约国之外的地区增长进行了讨论。

汇丰控股驻香港经济学家朱日平(John Zhu)表示,这些特惠贸易协定的风险在于:它是真正创造贸易还是转移贸易?

中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后一种情况日后对中国而言将是个坏消息;他在上周五发表的报纸评论文章中称,如果中国不加入TPP,则年均机会成本略高于0.5%的GDP。

导致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的一个因素是,中国在经济开放相关改革方面进展缓慢。支持改革的人士现在希望该协议带来的冲击能够促使中国启动对臃肿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其他改革措施,以维持竞争力。

总部位于伦敦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咨询公司China Matters主管Michal Meidan表示,该协定将使中国政府更迫切地展示中国开放的商业环境。

她在报告中称,即使中国近期不能加入TPP,也可以使其经济体系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她说,降低贸易壁垒、改善市场准入和促进金融业改革都将是有效的应对方式。

Brian Spegele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