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脉搏:美国在中国服装问题上面临难题

来源: 华尔街日报 2004-12-01 11:35:4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98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华尔街日报 ] 在 2004-12-06 09:35:5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美国在中国服装问题上面临难题


在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明年将面临的各项严峻挑战中,诸如与朝鲜的关系和改革税收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已是众所周知,不过还有一些虽不太惹人注目、但重要性毫不逊色的问题──比如有关棉质裤和内衣进口问题等,它们往往涉及更基础的东西。

明年初,美国政府必须就美国纺织品企业提出限制进口多项中国产品的请求作出决定,这些产品中还包括针织衫、床单和棉纱等。这些商品听来很平常,但它事关规模达每年760亿美元的美国服装贸易市场的命运和处于困境的美国纺织行业的未来,还牵涉中美双方的许多棘手的纠纷,比如美方要求中国放松外汇管制等问题。

华盛顿研究机构Cato Institute的贸易专家艾肯森(Daniel Ikenson)说,政府在这方面的决策将对美国明年及今后的贸易状况产生深远影响。在所有可能的方案中,激怒中国的方案将产生危害最大的后果。

参与处理上述事务的美国官员对这些问题尚未表露出任何倾向,但他们已同意对国内产业界最新提出的这项保护申请展开调查,仅此做法已引发了一片骚动。

如果决定对中国进口产品实行新的限制,那势必会惹恼中国政府,并在美国各类大型零售商中间──从J.C.Penney Co.到Liz Claiborne Inc.──激起抗议的浪潮。在这些零售商看来,随著控制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的已实行数十年之久的国际纺织品进口配额制度即将走向终结,从明年年初开始,中国商品将成为它们的选择之一。

但是,如果拒绝对纺织行业提供保护,那么南、北卡罗来纳两州及其他纺织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各州将作出强烈反应,而且,国会许多尚待通过的自由贸易提案目前获得的已很微弱的支持也将难保。在这些提案中最重要的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定于明年初进行投票表决。

根据三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的协定,在2008年之前,美国纺织企业有权针对中国进口纺织品请求实行暂时性保护措施。去年底,美国纺织界首次引用该条款,要求布什政府限制从中国进口胸衣、晨浴衣和针织布。2002年,随著这几类产品从已实行了30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体系中被剔除,中国这几类产品的出口量猛增。

而美国纺织企业上个月提出的这项最新请求与以前大不相同,因为所涉及的商品种类仍在全球配额体系的清单上,这一制度一直严重限制著中国进入美国市场。今年1-9月份,美国棉质裤进口总额高达86.5亿美元,而其中来自中国的产品还不足3%。在美国企业要求保护的几类纺织品中(包括棉质和毛质裤类),来自中国的进口今年也在收缩。

全球配额制度取消后进口额骤然飞涨的局面目前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美国纺织业已在试图说服政府针对这种威胁采取行动。参与提出保护申请的主要团体之一American Trade Action Coalition的政策推展部门主任施莱特(James Schollaert)说,等到损害发生了才采取行动就没有意义了,在那之前行动还不算太晚。

美国大型进口商和零售商对政府决定受理这些请求仍感到震惊。他们认为,中国加入WTO时签署的协议并没有规定,可以市场受到干扰为由限制从中国进口。

如果美国纺织业胜了,他们将获得意外的收获,中国输美纺织品的增长将受到限制,而中国目前的增幅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偏低。世贸规则允许美国在达到特定年限前,对任何类别的商品均可将进口增幅限制在7.5%以下。Liz Claiborne全球采购主管赞恩(Bob Zane)说,如果政府根据今年的进口量确定明年的配额,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中国的指标在明年3月份前就被全部用光的情形。

美国商务部(U.S. Commerce Department)纺织业政策部门负责人莱昂纳德(James Leonard)上周对一个零售商和进口商团体表示,政府将根据自己的判断考虑纺织业的申请。他说,同意考虑申请并不意味著政府最后就会采取保护行动,实行配额。

将由一个特别协调小组负责作出的决定无疑将充满政治因素。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劳工部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该小组中都各有一个投票权。大多数观察家相信,商务部和劳工部会支持批准纺织业的请求,而财政部会提出反对。国务院和贸易代表办公室会作何决定则比较复杂。

那些欠发达国家支持限制中国进口,因为它们担心中国会把他们挤出美国市场。国务院希望能在不得罪中国的情况下避免在服装贸易问题上出现全球性动荡,特别是在眼下,安抚中国尤为重要,因为美国正在争取让北京放松外汇管制、打击中国到处蔓延的侵害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

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或许需要在国会赢得一些支持,以便有助于将来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通过,而这可能意味著为安抚对自由贸易持反对意见的人士,他会投出不利于中国的一票。

对美国的产业界来说,争论的政治意味越大,对他们就越有利。施莱特说,他们的目标是争取最后让(布什的首席政治顾问)罗夫(Karl Rove)作决定。他们认为,如果问题最后被推到总统那里,那么就会如他们所愿。

美国产业界一直以来在利用政府气候达到自身目的方面非常有智慧。就在本月初的总统大选前夕,袜类生产商提出的限制从中国进口袜类的请求获得了批准。

同样,在离选举还有5天的时候,他们成功地让政府受理了他们提出的对中国棉质裤实行配额的申请。

下一次全国大选要等到两年之后了,产业界或许会丧失一些“时机”武器,不过,他们已经获得了局部胜利:为避免实行新配额带来的风险,美国进口商已经将部分订单转往中国以外地区。

不过,美国产业界深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他们至少争取到了时间。施莱特说,他们只希望能再有一年的回旋时间,来思考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油价还能回去吗?


油价近几周来已显著回落,这使一些专家对油价在2004年经历暴涨后正在回归常态抱有了一丝希望,但他们也警告说油价有再度飙升的危险。

在经历了14个月的痛苦后,石油消费者终于否极泰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简称:欧佩克)增产的石油正源源不断地运抵主要石油消费国的港口,后者的商业石油库存也在不断增加。尽管伊拉克的输油管道屡遭破坏,但该国的石油出口量仍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墨西哥湾地区的石油生产在遭受飓风的破坏后正在逐步恢复。

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昨天在其最新月度报告中指出,除非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重大事件,否则油价在冬季前后将会继续下降。

当然,目前的油价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虽然仍显著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但还是比年初时高了49%左右。目前的油价水平依然会阻碍全球的经济增长,并对航空业等石油依赖型产业造成损害,对于那些汽油和取暖油消费者来说,当前的油价也仍然偏高。

油价昨日的跃升提醒人们,石油市场仍旧处于高度波动之中,此前美国公布了相互矛盾的石油库存数据。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说,取暖油和柴油等馏分油的库存在继续下降,但行业团体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的数据却显示,馏分油库存出现了上升。在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割的轻质低硫原油价格昨日收于每桶48.86美元,上涨了1.49美元。

从去年起就使消费者深受其害的一个因素仍有可能导致油价再度大幅上扬,那就是,全球石油工业已几乎没有富余生产能力来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发生。IEA的报告指出,欧佩克目前的石油产量已接近其持续稳定生产的极限。但在石油这个规模巨大且全球布局的行业,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出现却是家常便饭。今年9月曾导致墨西哥湾地区石油大幅减产的伊万(Ivan)飓风就向人们证明,人力无法控制的事件可以多么快地导致石油供应下降。飓风导致的减产使油价大幅飙升,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其战略石油储备。

使得市场心情放松的部分原因可能并不是什么好消息:高昂的油价已经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损害,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因而也抑制了石油需求的增长。IEA称,从许多国家纷纷下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看,上述因素已经初露端倪。

鉴于石油供应不断增长而石油需求的增幅却在下降,今年推动油价上涨的另一个因素──市场投机者,似乎正在撤出石油市场。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驻巴黎的分析师黛博拉·怀特(Deborah White)说,市场心态已经改变。她说,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者上周大量结清石油期货头寸,一些基金正将投资转向股市。

最坏的情况没有出现,这对石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虽然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今年春季曾一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但至少目前为止袭击事件造成的影响已经平息,该国的石油生产设施也未受到损害。虽然俄罗斯政府与该国尤科斯石油公司(OAO Yukos)间爆发了税收争端,但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生产总的说来并未受到影响,尤科斯公司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 。而罢工和政治混乱迄今为止也未显著影响尼日利亚这一西非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生产。

但许多业内人士仍然心有余悸。法国兴业银行的怀特说,如果油价在年底前不出现回升倒是件怪事了。她认为油价在明年2月还将出现一次上涨,因为届时将是冬季石油需求的高峰期。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担忧,是因为石油工业目前实际上已将生产、运输和提炼能力用到了极限。供应商们要应对市场取暖油需求的季节性飙升已有困难,如果北半球冬季的气温低于正常水平,额外增加的石油需求将使供应商们更加难以应付。如果再发生严重的供应中断事件,油价就很有可能迅速反弹,一举超过10月25日创下的每桶55.67美元这一高点。

美国咨询公司ESAI的瑞克·穆勒(Rick Mueller)说,如果突然降温,或是伊拉克发生什么灾难性事件,人们目前对油价的所有乐观预期都将成为泡影。

美国银行(Banc of America)的首席市场策略师约瑟夫·昆蓝(Joseph Quinlan)本周发表评论说,在油价回落至每桶40美元之前,人们是无法对油价问题感到放心的。他说,全球收入正在流向石油生产国,但这一财富再分配的受益面太小,因为欧佩克仅贡献了全球进口额的3%,因此其无法有效地将所获得的石油美元重新循环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

即使油价不再上涨,消费者背负的负担也依然沉重。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最新估计显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取暖油成本预计将比一年前上涨37%。


美元正在日渐凋零。自8月份以来,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下跌了9%左右。类似的标题经常映入眼帘,但却没有指出症结所在。美元疲弱实际上是全球经济问题的缩影,同时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

真正的问题是,世界经济目前已处于紊乱之中。

美国人已经成了全球的终极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美国的生产能力,两者间的缺口就要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补足。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给美国人送来吃的、穿的和用的。美国从那些花钱节俭的国家购买产品,而这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国家则每天借给美国18亿美元。

这对美国人来说一直是笔好买卖。美国人因此得以寅吃卯粮。由于外国人乐于购买美国国债以及按揭贷款巨头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 简称:房利美)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发行的债券,美国的利率因而能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经济学家史蒂·罗奇(Stephen Roach)将这些海外投资者称做维持全球经济运转的人,近几个月来他一直呼吁说,世界经济需要一次再平衡。罗奇指出,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流入的外资,美国的长期利率将比目前高出1至1.5个百分点。

美国以低成本借钱的能力也使布什政府受益。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伯克利分校的国际经济学家巴瑞·艾欣格林(Barry Eichengreen)说,能够以低成本融资的美国联邦政府可以放开手脚花钱,增加在国防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支出,而不必增加税收。

在大西洋另一边的人们也能够从中受益。虽然欧洲大陆的消费者花钱总是缩手缩脚,那里的央行对通货膨胀有著病态的恐惧,但受出口的推动,欧洲经济依然能够实现增长。对美出口也使得日本经济免于进一步恶化。美国的市场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给外国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了较其本国市场更能获利的投资选择,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繁荣的年代。中国和其他一些较小的亚洲经济体从某种程度上正在复制日本和韩国以往的成功,希望凭藉强大的出口来使本国人民脱离贫困,并使本国经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为了保持自身出口产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亚洲各经济体或将其本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固定在某一具体水平(中国大陆、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做法),或通过出售本国货币购进美元的方式抑制本币上扬(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做法)。如果这些亚洲经济体放弃这一做法,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可能会上扬。

其结果是:亚洲各央行手中积累了大量美元,总额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多数都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这实际上是将美国向它们购买商品的美元又借给了美国。当然,这也成了中国和日本不希望看到美国经济或美元遭受重创的一个重要理由。

所以美国人能在很少存钱的情况下购买并享用大量进口商品。而那些多储蓄、多出口的国家则能增加其出口部门的就业岗位。美国人借钱,其他国家放贷。一段时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那些就业和利润受到进口商品威胁的美国人和美国企业例外──都对此感到满意。

不过,既然美元汇率在2002年初见顶后又开始下跌,显然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改变──外国人越来越不愿持有更多的美元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最近表示,总有一天人们会对美元丧失增持的兴趣,但他又马上补充说,目前为止他并没有看出人们对借钱给美国有多少抵触情绪。

以历史标准衡量,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本周估计,美国今年的经常项目赤字将达6,700亿美元。

这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7%,而在许多主流经济学家看来,超过这一百分比的一半就已经是难以为继了。即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花钱最大手大脚的那个时代,经常项目赤字也从未超出过GDP的3.3%。格林斯潘指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中国际贸易和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增长,但事实上只是自2000年起美国经济才变得如此依赖于海外的资金流入。

25年前,美国公司和美国公民所持有的海外资产额远高于外国人在美国拥有的资产额。但多年来随著美国股票、债券、企业和房地产等美国资产不断流入外国投资者手中,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美国的海外资产额目前已远远低于外国人拥有的美国资产。其净差额接近美国GDP的25%。

OECD称,如果政策和汇率维持不变(这是不大可能的),10年内这一净差额将增加到美国GDP的50%。这将迫使美国每年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向外国人支付利息和股息。最终,就像一家高负债公司一样,为了使债权人能继续向自己贷款,美国将不得不向后者支付更高的利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Michael Mussa)说,这种游戏总有一天会玩不下去的,具体是哪一天,人们不得而知。

简而言之,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市场和世界其他国家所逼迫,美国将不得不多存钱、少花钱,特别是少从其他国家买东西。而其他国家则相反,必须少存钱多花钱,特别是增加从美国的进口。而如果要保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那就意味著欧洲、日本和中国必须更多依赖其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减少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

这就是为什么美元下跌可以成为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一个途径。美元的仓促下跌将会扰乱全球市场并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但如果美元汇率像现在这样逐渐下跌,就能降低美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同时会提高进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这种局面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历史表明,这会起到抑制美国进口、提振美国出口的作用。

但在美元疲软的过程中还要面临几项障碍。

其中之一是,中国迄今为止一直拒绝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华盛顿智囊机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莫里斯·格德斯坦(Morris Goldstein)说,要使美元汇率下跌,那么其他货币就必须升值,这方面很难找到比中国更合适的候选人了。

中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规模──美国目前约13%的进口来自中国,还在于,如果中国不让其货币兑美元升值,那么承受著中国巨大竞争压力的亚洲其他经济体也不会愿意让本国货币兑美元显著升值。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由其他地区的货币(主要是欧元)来消化美元下跌的全部影响了。美国、欧洲和IMF正在向中国施加压力,要其放弃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便人民币兑美元能够升值。许多经济学家声称,这样做也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它将有助于给中国可能已处于过热状态的经济降温,使中国获得像其他经济大国那样在适当的时候调整利率的空间,还可以使中国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本国经济中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购买如此多的美国国债。中国官员同意这一看法,但却没有提出调整汇率政策的时间表。

第二个问题是进口和出口近来已变得不像以往那样简单──这有可能增加外汇市场发挥作用的难度。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交易在跨国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如福特汽车(Ford Motor Co.)这样的美国公司就在墨西哥生产汽车,而宝马(BMW)这样的德国公司则在南卡罗来纳生产汽车。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新进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美国目前约20%的进口属于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推动这类进口的通常是跨国公司自己的经营策略,而不仅仅是汇率因素,如果美元贬值,这类进口也未必会相应减少。

事实上,美元贬值对减少美国的进口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几乎所有为美国经济开药方的人都建议美国人多储蓄,这样才能减少对外国贷款的依赖,他们大多认为这意味著要削减美国的联邦赤字。

美国有三种储蓄途径──家庭、企业和政府。美国企业近来已储蓄了不少,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缺乏投资意愿。美国家庭的储蓄率不高。美国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昨天称,美国人10月份的储蓄额只相当于其税后收入的0.2%。

但美国联邦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才是美国在储蓄方面的重大变化,也是引发美国从海外借款额大幅跃升的短期因素。即使是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对人们有关美国财政赤字的警告不屑一顾的布什总统,现在也将财政赤字与美元汇率联系了起来。他上个月在智利与亚太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领导人举行会晤后说,能够让那些美元汇率观察家们改变看法的最好办法就是承诺说,美国会致力于解决自己的短期和长期赤字问题。

如果美国增加储蓄,那么为了维持全球经济的增长,世界其他国家就不得不多支出。目前担任花旗集团(Citigroup)副董事长的资深国际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说,为了弥补对美出口下降造成的损失,其他国家将不得不另寻经济增长推动因素,否则它们将因本国货币升值而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