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过洋节 (图)

来源: 华尔街日报 2006-11-10 14:23:3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46 bytes)

许多朋友得知我们在中国庆祝万圣节都感到十分惊讶。我们实际上过了两次万圣节,这让孩子们很开心。万圣节前的周六晚上,在我家附近的裕京花园(River Garden)小区举办了精心安排的庆祝活动,还布置了一座恐怖的鬼屋,由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值守。裕京花园居住着80多个来自美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家庭。这是理想的庆祝地点,许多外国人,包括我们,都费尽心思希望得到邀请。 我们的朋友斯科特•克罗尼克(Scott Kronick)在市区住了十多年后,最近刚刚搬到这里。他很高兴看到自己的两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体验“不请客就捣乱”(trick-or-treating)的快乐。居住在这些高墙大院里的孩子们实际上比生活在美国要自由得多了,他们在街道上疯玩疯跑的情形和我30年前的样子有点儿像,而这在如今的美国居住区可是不多见了。 几天之后,我们的小区也举办了万圣节活动。尽管只有约五分之一的居民是美国人,但其他许多人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美国人的传统节日。活动组织者分发了宣传单,愿意参加活动的家庭要把它贴在门口。宣传单正面写着“万圣节快乐”。后面则是活动介绍:“乔装打扮的孩子会按响门铃,并说‘不请客就捣乱。’然后你可以发给他们一些糖果。” 大约四分之三的家庭送了糖果,今年参与活动的中国家庭和其他亚洲家庭比去年要多得多。一个中国朋友对此很热衷,希望她的儿子能有机会体验一把万圣节。这个节日在中国年轻人那里也有了市场,尽管多数情况只是单身男女结交朋友、纵酒狂欢的借口。万圣节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外国人的节日,不过它在中国日渐流行的趋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在北京居住的朋友告诉我,独立包装的大袋糖果和万圣节装饰品在去年刚刚出现,而今年这些东西已经很容易买到了。而在过去几年,这些东西大部分需要从美国进口,这当然限制了万圣节的流行。 万圣节通过居住在国际性社区的孩子们传播开来,美国同学对此推波助澜。可以预见的是,热爱社交的澳大利亚人很容易就对万圣节燃起热情,不过我也看到过德国孩子们穿上南瓜衣,中国年轻人打扮成白雪公主、蜘蛛人和奥地利骑士的模样,更不用说,在北京的许多英国人都被动员起来了。 英国朋友凯特•珀塞尔(Kate Purcell)告诉我,“去年我们没有参加万圣节活动,因为那时我们刚刚来到北京。英国人没有过万圣节的传统,而且这个节想起来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不太舒服。不过今年我不再拦着孩子们了。” 另一位英国朋友茱丽娅•斯万森(Julia Swanston)对万圣节的态度也类似,不过,与大多数人相比,她更忠实于这个节日最根本的精神。茱丽娅有个三岁的可爱女儿阿莱格拉(Allegra),万圣节时她没把阿莱格拉打扮成公主或是美人鱼的模样,而是给她弄了一身要多吓人、有多吓人的鬼怪行头。其他孩子见了阿莱格拉都被吓得转身就跑,这让茱丽娅很没想到。 她说:我觉得这个节就是让大家装神弄鬼的。她认为,孩子们不该被弄得女孩都装成芭蕾舞演员、男孩各个一身蝙蝠侠装扮。 有几位从别的国家来的朋友对万圣节很不“感冒”,认为它是美国向外国“输出”的又一种坏东西,跟冯•迪瑟(Vin Diesel)或“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 Spears)没什么不同。有些人认为过万圣节增强了人们对鬼怪的崇拜,其他人则谴责这个节日造成了不正常的糖果消费。 前一种指责大可一笑了之,后一种意见却不可否认。万圣节就像专门安排了一天时间让酒鬼们到处晃悠从邻居那里讨酒喝似的。不过这也是相对的。那位觉得万圣节太恐怖的是位英国人──5天后,当我第一次在我孩子的学校参加“盖伊•福克斯节”(Guy Fawkes Day)活动的时候,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每年11月5日的“盖伊•福克斯节”在英国很流行。这个节是为纪念1605年在英国发生的一起流产的武装阴谋,发动者想推翻国王詹姆斯一世、炸掉议会。盖伊•福克斯就是这次阴谋的策划者之一。过节的时候,人们先是举着用稻草、旧衣服等材料扎的象征这个“暴乱分子”的模拟人像游行,然后将他扔进篝火堆烧掉,最后是燃放焰火。 八岁的雅各布和我一起参加活动。他很快发现,他的英国小伙伴艾德华已经站到篝火旁了。这是今年以来第一个真正称得上寒冷的夜晚,大人们在篝火旁蜷缩着取暖,孩子们则直盯着篝火。中间我离开了一会儿去弄了杯热饮料,返回来时正赶上有人举着麦克风问大伙:准备好了吗?大家齐声回答:准备好了。 “我们要怎么处置他?” 他问。 “烧掉他!”大家一起喊道。 “什么?” “烧掉他!” 随后,我们抬着真人大小(但模样说不上逼真)的“盖伊”模拟像开始游行,过了一会,人们开始倒数数,接着把“盖伊”投向火里。这时,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雅各布和我也跟着大喊。孩子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但他们并不觉得害怕。后来我忍不住想笑,因为有人抱怨学校怎么搞这样一个吓人的活动。真是太好玩了。 一位美国朋友提议,明年我们应该组织孩子们唱篝火歌曲,但我实在对掺和这样的活动没把握。我们在中国已经按当地风俗过了两个中秋节──我们吃月饼、到水上放花灯(让它们顺流而下)。直到现在我对这些仪式的意义也不甚了了,但我们都喜欢和许多当地人一起参加活动。过节嘛,就该是这样的。 再过几周,我们又要迎来感恩节了,到时候我们会用传统方式庆祝──一顿火鸡大餐。有几个美国人将跟我们一起度过这个家庭化的节日,不过,我们也会设法请到几个其他国家的朋友。那时他们将有机会了解感恩节,而这样一个节日就像有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在从内部观察一种奇怪的文明。这种感觉我们都能理解。 Alan Paul (编者按:本文作者Alan Paul是《吉他世界》(Guitar World)的高级编辑,同时也为美国篮球杂志《灌篮》(Slam)撰写文章。因妻子工作需要,他举家从美国新泽西迁住中国,现居北京。作者电子邮箱:expatlife@dowjones.com)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