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

来源: 2010-07-14 12:08:5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为什么总是捉对撕杀? 虽然观点不同, 但用不着你死我活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 建议互相尊重.

引一文建议书 "文人相亲": 哈哈...

"“文人相轻”一语典出三国曹丕之《典论·论文》。《辞海》对此解释:文人彼此瞧不起。其实曹公当年所提“文人相轻”之本义是指文人厚古薄今、贵远贱近的一种治学态度。到了魏晋时期,嵇康指出“文人相轻,先轻后重,文章之道”,就成了学术争论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后来说自由化的文学批评,这种批评就事论事,真理是真理,朋友是朋友,两者完全并行不悖,就像古希腊所谓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而非现在《辞海》之解释。说来奇怪,本来国人民风淳良,本性谦和,况且中国文人更被视为社会之精英,时代与历史前进之标符,照说理应以礼相待,退一步说也应该相安无事才是,何故攻伐不断,干戈不息?细思量之,余觉其由不外乎三:

其一,从历史层面观察,“文人相轻”是阶级社会,尤其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在“官本位”为主导的社会里,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此条件下,某些文人为了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等利己目的,往往有意贬损其他文人,尤其是与自己同行的文人。

其二,从现实层面观察,“文人相轻”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历史的惯性作用。封建残余及其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还在发生作用,因而“文人相轻”不可能立即消失。二是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激励和约束知识分子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知识分子之间的竞争还存在着无序性、不公平性和非公开性。这种情况也使得“文人相轻”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下去。

其三,从主观层面观察,文人自古皆自命清高,目空四海。所谓“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强”,一个个都自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而自己又总忍不住要对他人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以显得自己高明。

窃以为如此“相轻”实为不智,综观古今,文人相亲之范例亦不为少。其中,北宋欧阳修的所作所为,就被世人传为美谈,千古流芳。当时,欧阳修与宋祁同为文坛名流,但两人的文学主张和写作风格迥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奉命同修《新唐书》,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矛盾。但文坛声望很高的欧阳修却对前辈宋祁很尊重。他从通稿到署名,都充分考虑到对方,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并打破了著书只署官职高者名字的惯例,署上了宋祁之名。

世人若能按照曹公所提“文人相轻”之本义行事,只就学问学术进行善意的、健康的相互批评,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文坛,却充斥着不少的人身攻击和相互诋毁——去年你发表评论对我评头品足,今年我来篇杂文痛陈你的缺点;你戳我的痛处,我揭你的伤疤;或当面说风凉话,背后说难听事。我们的一些文化人没能做到心平静气、就事论事地去进行文学评论,而是多有排斥、攻击,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之言行。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