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王世光的《长江之歌》,说说我的杂感,也算唱个反调

来源: 2014-10-03 20:04:0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长江之歌和大部分歌曲不一样,是当时的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的主题曲脍炙人口之后应广大观众要求填词的。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最后由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青年作家胡宏伟拔得头筹。那时的小胡从此也一举成名,让我了解到前进除了铁源以外,还有一个胡宏伟。

这个作曲王世光也值得我多说几句,我最初知道王老师并非因为他的作曲,而是因为当时的蜚声乐坛风靡全国的中央乐团的男声四重唱,成员有王世光吴其辉杨唤礼贾宗昌,象大连好啊,你好峡江啊,少林少林啊,哎哟妈妈等等吧。也许是先人为主吧,抑或是奥特吧,将他们和现在的所谓各种组合相比,我觉得那简直就是江洋大盗和街头小偷的差距。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么优秀的一个组合,怎么就突然销声匿迹了。

还有他们唱的《送别》,我在八十年代初的北海公园的游园晚会上有幸见过他们的演出,那高音在跨前一步领唱:晚风吹动着银色的海浪,然后三人跟唱:海浪、海浪;男高音接着再唱:我送爱人去远航,三人又跟唱:远航、远航。就在这唱和之间,大海的辽阔以及分别时的无奈和分别后的思念通过他们的歌声镌刻在观众的心上。

这歌一听就不难判别得出应该是专为女歌手创作的,但经过四个大老爷们的演绎,居然以后就没听到过女声版的,男声的也没有了。他们是绝唱,也可以说是唱绝了,这也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这完全是一首值得世代流传的好歌。

后来,四人之一的王世光换人了,等到话说运河和话说长江播出之后才知道人家是作曲去了。

这个音乐审美和人物审美大不相同,它没有审美疲劳一说。再难听的歌,架不住你天天听,等你听顺耳了,自然就美了。距离产生美也不适用于音乐,高大上的交响乐离我们够远的了,又有几个真正认同的?马三立有句话,叫“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就是说听人说书,要听新的;听人唱戏,要听你熟悉的;曲艺呢,不是指相声快板,而是指大鼓啊岔曲琴书弹词一类的,你越听越爱听。这不排除马三立给他们曲艺团做广告,其中有道理的部分还是值得回味的。为什么许多唱歌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地挤上春晚舞台,混的就是个眼熟和耳熟。

说远了,回来再说《长江之歌》。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到过我理想中的那个版本。我理想的感觉,就是能产生和电视片的主题曲那种同样感觉的效果,在高亢激越澎湃里,也多些婉转厚重和悠扬。殷秀梅的《长江之歌》,我听了总象一首进行曲,是那股我们走在大路上高举红旗向远方的劲头。即使是唱到“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也是迈着正步奶孩子的豪迈。

其实,程志的《长江之歌》要好于殷秀梅的,一己管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