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楼主可以看看导演刁亦男的访谈,关于方言,关于背景选择,关于有意淡化角色的情感联系,他在访谈里都是有谈到的。

来源: 2019-09-12 09:44:5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附上链接刁亦男:用更纯粹的电影了解人的内心http://ny.zdline.cn/h5/article/fart.do?artId=74342

三联生活周刊的“中读”app在5月就发了小胡和刁亦男导演的音频采访。刁导的几句话好像是新信息,详细讲述了这次电影与之前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演员表演“去心理化”的要求。
 
“我想让这部电影更接近诗意的表达。因为《白日焰火》里还有很多现实主义的信息和调性,《南方车站的聚会》里面是一些更风格化的影像,更现代性的一种叙事手法,就是碎片化、打破叙事的连贯性,承载一些电影的形式,表现电影的形式之美;那它(这部影片)就不是一个完全模拟现实的、纯粹的社会现实主义的电影,那它(这部影片)的表演也应该是去心理化的、呈现出更多的中性状态,因为表演实际上只是我画面的一部分,不是我画面的全部。某个镜头里,更重要的东西可能是后面的那栋楼,或者是划过的那条船,表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演员的表演风格和画面风格冲突的话,就不对了。所以我要让他们都尽量给我中性的表演,然后就要求非常准确。如果你要强调电影本体的风格的话,肯定就要损失掉一些内容,这是肯定的,尽量还是要做到平衡。”
 
“有让人感动的艺术,这就是移情的艺术;也有让人思考的、冷静的艺术,那我这部电影是向后者倾斜的,它是相对更冷静一些的。但这种冷静是让你抽离出来,因为那些影像和形式让你“爽”了,那这些共情的东西不可能在这个时刻同时来到,但我还是相信观众到最后会共情,当两个女人走在小街上,加上胡歌唱梭罗河的歌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会有共情。电影的结尾很重要,导演在前面舞了很长时间的剑,最后看你扎在哪儿,扎对地方了,观众情绪就宣泄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