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我不是上海人,只是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看到您这样简单

来源: jf_zh 2018-07-14 05:51:4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6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jf_zh ] 在 2018-07-14 06:09:2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粗暴地给上海人的性格贴标签偶有所感罢了。

说到文学人物为观众普遍接受的可能性,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性格特征而非地域特色。阿Q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时代造就了他的性格和思维模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命运,从而能普遍代表某一类人,这已经完全跳脱了某个地区的桎梏了。生活中我也会随便说说“这是典型的XX人”,但我不会因为艺术作品中某个人物不符合“XX人”的框架而不平。给一个地方的人一本正经地贴标签,个人认为过于狭隘。“熟悉的陌生人” 不是因为地域,而是因为其性格的代表性。宝剑出鞘的方式很多,不需要面面俱到,一句对白一个特写就可以震撼人心,短而凛冽。

地域特色完全可以用生活方式语言特点等来表达,但一个地方的人性格千差万别,怎么能因为您脑中上海人应该是“胆小谨慎,做事不越雷池”就概而论之,见到艺术作品里不符合您既定模式的人物就质疑人家的典型性呢?就像我说的,个人生活中接触的上海人有儒雅的,有恶俗的,有大度的,也有精怪的,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为什么要求个个都得带上你认为正确的地域标签才算合理?

您可以说不少北京人身上有痞气,但会因为一个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里主角不够痞就认为其艺术高度大打折扣吗?老舍写过《四世同堂》,也写过《骆驼祥子》,里面的主人公个个都得吊儿郎当?他们的性格岂是用一句话概括得了的?如果我说上海历史上还发生过“嘉定三屠”,“淞沪会战”,南方人在抵御外辱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同样令人动容,这似乎都不太符合您“胆小谨慎”,“讲实惠”的框架,那这些史实如果拍成电影,因为在您那儿不够典型就要被质疑吗?

说回《药神》,很遗憾,程勇没有带上您框框中的上海人特色,但他在医院里探望老父时地域特点明显,其实这就够了,为什么要求一个戏剧人物都按您推测概括出来的套路完成心路历程呢?《药神》在艺术性上是略显粗糙,故事性上您不认同程勇能升华到赔本买药的境界我也理解,但我反对拿地域标签质疑人物性格。像那种“上海人还讲实惠,孩子有机会出国,削尖脑袋都要做的,哪有前妻要带孩子出国,他当父亲的在根本不能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的情况下,还死了不放孩子走的道理?”,我是不敢对于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下如此结论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