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个92年生作者鲁舒天的影评

来源: 醉卧花底间 2018-01-21 20:08:2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432 bytes)

https://mp.weixin.qq.com/s/LX9_infzLad0WEbAH010CA

 

《无问西东》里的选择,是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从容与高贵

Original 2018-01-20 鲁舒天 秦朔朋友圈

作者:鲁舒天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70篇原创首发文章

 

作为“清华校庆宣传片”的《无问西东》的故事内容横跨了“上世纪20年代的清华学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上世纪60年代的广阔天地”与“当代的都市职场”这四条时空线,支撑起这般庞大叙事的是拍摄团队在14个月中所浏览和收集的百万字文献及17万张历史旧照。

 

不过《无问西东》真正落笔的不是时代,也不是时代中的人,而是那些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面前做出的选择。我之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人(不止是年轻人)很可能不明白电影在讲什么,原因在于时人和故人存在着本质区别。这种“本质”是莫言在《红高粱家族》里形容的“种的退化”,或是李敬泽感叹樊於期献颅荆轲时的那句“如此热血,今人又怎会懂?”

 

 

利己而随俗的时代的大多数们已经忘了秦汉武士怎样仗剑,忘了魏晋文人怎样运笔,忘了唐朝宫娥怎样画眉,忘了在“风雨如晦”的年月仍要“鸡鸣不已”,忘了在山河破碎的时候应当视死如归,忘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忘了“任尔东西南北风”。至于清华大学校歌中的那句意味昭彰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不仅无法对其产生解铃之效,恐复又加重其对于人生选择的困惑。 清华大学校歌华语群星

 

只问初心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在电影中,广告策划公司经理张果果(张震饰)的戏份被认为是剧本的最弱一环,或许围绕这个角色的职场上的尔虞我诈以及商战里的攻讦杀伐对于我们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当代戏码。然而,平庸的观察专注于总结“相同”,但卓越的视角考量的从来都是“不同”。在张果果身上,我们应当看到那份与众不同的选择。

 

 

“众”就是世俗,是想利用张果果打击竞争对手的Robert(韩童生饰);是将忠心耿耿的张果果当作牺牲品的上司David;也是怀疑张果果利用商战规则从中谋利的秘书Susan。他们代表了通行的行业思维,亦诠释了大行其道的阴暗人性——猜疑、狭隘、世故圆滑、两面三刀。“世俗们”从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他们反倒认为本质纯良的张果果是不完整的,后者似乎欠缺太多东西了,所以Robert问张果果:“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吗?”

 

张果果是世俗眼中永远的年轻人,而电影的英文名正是Forever Young,世俗永远理解不了什么叫“永远年轻”,只因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青春,而是周而复始忙着快马加鞭地跃入精致利己与明哲保身的中年。张果果去救助四胞胎的时候,Robert提醒他这样做可能会被他救助的那家人缠上,等于“认了一门亲戚”。这种貌似“善意”实则“油腻”的劝告一度令张果果犹豫不决,但当他想清楚“做自己喜欢的、开心的事”而继续资助四胞胎、并朝那位年轻妈妈递去数张名片的时候,他收获到的是四杆精心回馈的胎毛笔,而不是Robert栽赃过的所谓麻烦。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张果果没有改变世俗,但他用一句“我和他们不一样”拒绝了参与进Robert的世俗游戏。电影的另一个细节也值得注意,当派头十足的命名师将17个女字旁的备选字交给张果果筛选时,后者看到那些未经筛选的不能用来起名字的选项赫然在列,他不得不将那些字眼悉数划去。这处辛辣的讽刺不过是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世俗的敷衍态度,它混乱与低劣的本质会顷刻腐蚀障眼的装潢,故而我们要保持那刻永远质疑它的初心。

 

只问自由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电影之于吴岭澜(陈楚生饰)的上世纪20年代北平清华园的段落,充满了浓郁的哲学况味。清华学子吴岭澜究竟算不算学霸?他国文与英文是满分,而物理则是不列(不及格),这种偏科到极致的典型似乎难以界定。但这里的“难以界定”是放在世俗的观念里的,在我看来吴岭澜不仅是学霸,且在“吴岭澜们”济济一堂之际,“学霸”仍是十足的褒扬之词。

 

 

原因在于学霸的关键不在于“霸”,而在于“学”,今天的学霸,却不乏“江左沉酣求名者”,其问学的动力越足,其心性愈趋于功利。陈丹青批评中国教育再也出不了大师,正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只培养圆球,而真正的人才都是锥形。圆球意味着圆滑与平庸,意味着千人一面,意味着虚与委蛇,意味着民国风骨的荡然无存。

 

电影中的梅贻琦建议吴岭澜可根据自身情况转去文科,吴岭澜回应当下最好的学生都去学了实科。正所谓“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吴岭澜不为功名,他只想把自己交给书本,他相信孜孜不倦与心无旁骛自会给他一个交代。梅贻琦提醒他,这样想没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真实。所谓真实,即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孔子定义君子时提出“内省不疚”与“不忧不惧”,吴岭澜此前只是做到了“内省不疚”,但他还是在世俗评价面前有所忧惧,乃至晕头转向。是梅老师与泰戈尔的珠玑之论点拨了他,让他明白思索生命的意义并不羞耻,让他明白对自己的真实才能抵达内心的平和,让他明白流于现实的辩证是如此短浅,而不负自己才能无问西东。

 

只问盛放

 

“奔赴一场劫难,却像赴一场盛宴,永远去做那些令你害怕的事。只问盛放,无问西东。”沈光耀(王力宏饰)的段落是电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此节有西南联大的君子与书卷,有国破家亡的激愤与哀愁,也有投笔从戎的热血与悲壮,堪称微缩版的《巨流河》。清华学子沈光耀视死如归,电影海报为何却用“盛放”来形容他的选择?因为富贵出身的他看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在苦难面前他义无反顾。用孔笙(《战长沙》导演)的话形容就是——“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生长”。

 

 

《无问西东》里中国民众用肩膀拖着石碾、喊着号子修机场的场面,我在十几年前就看到过历史原图,复原的实在太像。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哭了。犹记得后来在报纸上看崔永元《我的抗战》的一篇长谈,崔谈到了一组关于时间的数据,大意是说美国的专家告诉国民政府,即便用当时最精干的工程组完成盟军的修建指标,那也是旷日持久的活计。美国人只预估到了中国后方地理环境的恶劣,但他们却没有料到中国的老百姓有多坚韧。参与过修机场的老人回忆,中国人知道这些机场是炸日本鬼子的,所以即便再苦再累、吃的饭又糙又馊,也没有一个人退缩,后来工程进度的顺利完成被美国专家称为奇迹。

 

同样堪称奇迹的还有“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那些在中国抗战的两条生命线上拼命硬干与穿行不息的无名英雄们才是抗日战争真正的中流砥柱。章东磐先生在《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里写道,当时有很多南洋华侨的后裔,毁家纾难以报祖国,家里面富裕的、有私人飞机的,冒着生命危险在这些生命线上运输抗战物资。修滇缅公路的时候,青壮年短缺,老人、孩子甚至怀孕的妇女成为了劳动的主力军,一路上累死、病死多少人,根本没法统计。而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为这些埋骨青山的英雄们修建起一座纪念碑。

 

 

沈光耀真正的原型是国民革命军空军第2航空大队9中队分队长沈崇诲,出身清华的他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的同年就考入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9日,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全面爆发的六日后,沈崇诲与副手陈锡纯执行轰炸任务返程时于上海白龙港附近遭遇日军旗舰“出云号”(淞沪会战时中国空军与海军的头号打击目标,经旅日作家萨苏考证实于1945年7月在广岛近海被美军击沉)。当时沈崇诲的座驾内部故障且无弹可投,他与副手没有选择跳伞,而是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谱写了“空军邓世昌”的千古绝唱。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这是笕桥空校走出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空军集体的毕业誓词,他们大多在淞沪会战爆发后的半年内牺牲,平均年龄仅为20余岁。电影中沈光耀牺牲的悲壮段落,取材于1940年9月的璧山空战,在中国空军的“伊”苏式战机面前,日军新晋装备的“零式战机”在飞机性能上取得了碾压性的优势。4大队的王牌飞行员徐华江回忆,在苏联断绝援助、飞虎队还未加入的1942年之前,中国空军仅剩几十架勉强能飞的落伍飞机。飞行员每次出行和返航都是哭着去哭着回来的,因为架着那些旧式飞机升空作战完全是送死。但他们是军人,在日寇凌虐的时刻,他们必须为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去死。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在花样年华死去,这是沈光耀的选择。沈光耀不是为了浮光掠影般的青史留名,当沈母翻开他生前的日记本,终于明白儿子牺牲的原由:为了华北和南粤能放下一张安稳书桌,为了街头巷尾被炸死的陌生妇孺,还为了那些在校园中对他多有误会的美丽姑娘——她们抱怨沈光耀总是不理睬她们,却不知那位牺牲的贵公子早已用画笔绘下她们身着旗袍的倩影。那时的中国空军都像沈光耀一样,不以军人身份自傲,反倒害怕自己这必死之身会耽误了追求者们的光明未来,因此不敢和她们恋爱。

 

只问深情

 

陈鹏(黄晓明饰)与王敏佳(章子怡饰)的段落是电影中对历史反思最深刻的一章,在“文革”愈发只能以春秋笔法在教材中容身的当下,《无问西东》里关于文革前夜的揭露与控诉尤显贵重。忘记历史,历史就会重演。修改历史,并不会让历史变得更完美,只会让现实变得更丑陋。后人对历史真相的淡漠不仅源于自私,更是愚蠢的体现。今日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中学生与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以及对世俗的洞察力,所以其在面对采访镜头的时候甚至会肯定“十年浩劫”的价值,这种苟且与肤浅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遭遇的“世俗”精神。

 

 

在《无问西东》里,陈鹏对王敏佳的爱情是晦暗的时代叙事中唯一一抹人性之光。那句“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之所以令人感动,只因身处一个深坑遍布、人人自保的境遇,能有人坚定地站在你身后深情不变简直可遇不可求。但电影里的陈鹏做到了,两弹元勋去清华招他参与核试验的时候,身为孤儿的他告诉组织“我有人要照顾”,王敏佳就是他的选择。但陈鹏意外撞见王敏佳与李想促膝而对的一幕后,他改变了主意。陈鹏没有后悔,他只是觉得心上人可能更爱李想,而近水楼台的后者似乎比自己更能照顾好王敏佳。

 

突发的变故替王敏佳在这两个男人中间做了选择,当王敏佳在政治运动中被莫须有地扣上“通敌”的帽子,李想选择了退缩,而陈鹏却把她救起并安顿妥善。体现在李想身上的特质是一种不分青红皂白式的“信仰坚定者”的虚伪——连身边的人都不敢爱,却声称自己深深爱着边疆;连青梅竹马的心上人都不去保护,却愿意为远方的事业奉献一切。陈鹏也是“大有作为”的时代青年,但他很清楚自己的青春不过寥寥,真正应当笃念的不是功业,而是爱己所爱,行己所行,从容地走好爱情的每一步。至于他人怎么看,统统不重要。

 

 

关于这段爱情的最后下落,一端是完成任务的陈鹏不辞千里赶赴西南边陲的小村庄,只因天地虽大,心上人惟在此处;另一端是王敏佳沿着戈壁滩上的铁轨向西北而去,寻找自己的爱人。我想起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那个桥段:唐妻(孔维饰)在雪山上真的找到了一个写着“尽头”的牌子,老唐(姜文饰)从象征着世界尽头的牌子后面出现,与她深情拥抱。陈鹏与王敏佳会像他们这样相遇吗?这是电影留给我们最深的悬念与浪漫。

作者:中原男子,92年生,金牛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