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观『三个广告牌』有感——微谈电影的张力

来源: 农村干部 2018-01-13 17:13: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90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农村干部 ] 在 2018-01-13 19:19:5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观『三个广告牌』有感——微谈电影的张力

影片在开头直接点题,交代『三个广告牌』的缘由与主要人物。很容易让人认为是一部较「韩国」的电影素材,将平民小人物塑造为正面人物,警察为不作为的一方。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样的大标签逐渐被撕下,导演着力刻画电影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简洁自然的描写将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展现在屏幕前。

这里有和普通电影很大的不同,就是「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电影的工业化发展,逐渐可以批量化生产人们愿为之买账的作品,对于剧情来来可以很迁就,就像考试一样,有着熟悉的套路,比如影片开头就直接交代正派反派,整个影片走向就是在正反之间的相互较量,观众从头至尾希望正派战胜反派,或许中间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当然这是必要的),但最后终将获得胜利。

这样的拍法并不高端,但很多时候是可以及格的,比如演员的演技,逼真的特效,搞笑的桥段,导演知道什么时候该「吓一吓」观众,在大量工程化模板制作下的电影,大多数时候虽算不上优秀,但至少是可以交差的。

而『三个广告牌』超出了「合格」的范畴,不依赖陈词滥调,将电影中的「张力」表现了出来。

什么是电影的张力

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演员表演,也就是展现的张力,二就是剧情的张力。

先谈演员的张力。

女主表现的是一种「愤怒」的张力。

我的孩子被害了,找不到凶手,我就觉得警察不作为,我没有办法,只好使用极端的方法,尽管我和孩子的关系也不好,不过那不重要,我的孩子被害了,警察,你们给我破案,凶手,你给我偿命,做不到,我就只好走极端满足自己的要求。

影片优秀的地方就在于此,不会将一个人物永远脸谱化,而是全方位的将其展示给观众,哪些做法是过激的,哪些不是,她作为被害者的母亲,她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如何为自己维权,而这种维权,又会伤害到谁。

再谈剧情的张力,我从开始同情女主,到后来的动摇,思考,影片的走向是让人猜不透的,你觉得应该这样走向,然而并没有,它选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方向,然后告诉你说,这种激进才是合理的。

最大的张力就是「没有套路」。

它就将生活中最极端的环境展现出来,最真实的还原了其中每个人物最合理的选择。

荒谬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本身。

或许观众会指责女主对警察的不理解,不信任,但是,作为惨死女儿的母亲,要求完全理性或许并不公平,女主的生活过得并不好,包括自己与丈夫的关系,与女儿,儿子的关系,女主的女儿死了,她很难过,她不懂女儿,女儿也不懂她,但女主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要不择手段的要一个公平

『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

二人的性格很类似。

影片的推进会让观众困惑,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弱者,弱者是好人吗。弱者为什么在对峙的双方中交替出现?

中国的「国画」讲究意境,好的艺术作品同样如此,并不会直接盖棺定论,而是将定夺权交给你,激发观众的思考。

问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背后可以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

同时,影片在塑造人物上同样成功,或许警长自带「戏骨」加持,而冲动莽撞的小警察身上,就完全展示出了戏剧冲突的多样性。

没有多余的人物,没有多余的对白。

直到影片最后,导演也没有放弃,同样处理的相当巧妙。

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导演,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优秀的剧情。

一个好的剧本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之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张力」十足,除了演员的演技精湛之外,说的就是剧情了,而对于导演来说,他只是运用主观的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将他对演员的交代,编剧的交代做一个记录。

国产电影一直振作不起来的很大原因,在于「严肃文学」的消逝,可以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优秀作品,很多都是优秀小说的改编,比如『红高粱』,『霸王别姬』和王朔的很多作品。(如果王的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严肃文学的话)

这和整个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为什么严肃文学少了,可能是人们不买账了,为什么人们不买账了,这个问题分析下来的原因可就很多了,暂且不在这里延伸。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