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漂洋过海的日记(三)

来源: 大漠满天星 2020-12-17 11:58:3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545 bytes)

Day 7 古巴哈瓦那
游轮一早到达哈瓦那湾的港口,顺水道进入港湾,水道两旁一边有两座防御要塞,一共4座堡垒扼守要道,西班牙人修来防止海盗打劫的,东面的第一座堡垒叫三王莫罗堡(Castillo De los Tres Reyes del Morro),“莫罗”是西班牙语“石头”的意思,西属殖民地到处都建有莫罗堡。天不见亮,莫罗堡的灯塔灯光闪耀

东面的第二座堡垒是圣卡洛斯堡(Fortaleza de San Carlos),据说花了西班牙国王巨量的资金建造

两岸之间的水道地底下有隧道可通行汽车。我们一早就在顶层甲板上看游轮进港,天上云层很厚,呈现蓝调,间或有发红的云朵,甲板上又碰到那位古巴裔老太,她跟游客激动地讲述她家故事,说她叔叔还在哈瓦那,就住在市区她手指的那个方向。

现在有点弄明白了为什么老美听说奥巴马要对古巴开放是那么雀跃,这个曾经是美国后花园的地方,敌视对峙了近60年,又重新开始关系正常化,确实是件好事。哈瓦那就从最初一瞥就知道是加勒比地区最美的城市,最有历史沉淀的城市,最有故事的城市,没有之一!

作为老美趋之若鹜的旅游目的地,地利和历史悠久的原因就不说了,近代史上惊心动魄的恩恩怨怨,美苏冷战时期的种种纠葛,以及封闭隔绝于世50多年的神秘感,都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船上加拿大人也不少,加拿大与古巴的关系正常化要早得多,60年代肯尼迪贸易制裁古巴时,加拿大和墨西哥没有跟风,所以加拿大人民早就把古巴当成避寒的后花园了,对美国人有一种另类的优越感。

古巴在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曾一度陷入经济困境,苏联给古巴的援助断粮了,对产业单一的古巴是沉重打击,这段时间古巴政府称之为“特别时期”(Periodo Especial),有点像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缺乏燃料和原材料,古巴很多部门停工减产,大面积停电停水,交通停顿,粮食配给减少,工资降低。91年苏联从古巴撤军,也撤走了全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多么熟悉的故事啊,古巴的困难时期长度也跟中国的一样,持续了三年直到94年。

为了找出路古巴开始对外资开放,有限制地允许个体经营,允许美元合法兑换。改革大幅度推进发生在教皇保罗约翰二世98年访问古巴之际,97年为迎接教皇来访,古巴重新把圣诞节定为法定假日,并大力发展旅游业,开放的程力度之大,基本上来者不拒,只认钱,任何国家的人只需花钱买张旅游卡就算签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古巴赚外汇的产业第一是旅游业,其次是雪茄、朗姆酒和咖啡出口,另外一大外汇来源便是海外古巴人接济亲友的汇款。古巴革命前后大量有产阶级流亡海外,以后还不断有人偷渡美国,光是佛罗里达迈阿密就有四十多万古巴裔,古巴大城市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海外亲友。

古巴总统卡斯特罗是个传奇,经历了社会主义阵营从强盛、分裂到瓦解的全过程,是世界上所有开国领导人中唯一的一个,在任期间,他熬走了11届美国总统,5任苏联和3任俄罗斯领导,连中国也换了11届中央政府。晚年卸任后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他郁郁地说古巴模式现在行不通了。卡斯特罗逝世后由他亲弟弟劳尔接班,现在劳尔是军队头把手,修宪废黜了总统终身制,把总统的位置让出来了,据说现任的古巴总统米高.迪亚斯.卡内尔(Miguel Diaz-Canel)全力以赴搞经济,前不久才去了纽约招商。

我们订了船上组织的哈瓦那团游,一个团二十多人,一个圆筒腰精力充沛的古巴女是导游,她是正宗西裔,但是英语很溜,大大松了一口气,她比我们在西恩佛雷哥戏院里的导游要好很多,那些导游有浓重的西语口音,我听得似是而非。古巴街上跑的旅游大巴是清一色中国河南出产的“宇通”客车,给老爷车城带来一点现代化的气息。大巴一出港口进入市区就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口挤满了人排着长队,导游说那是西班牙大使馆,人们排队申请移民,她解释西班牙允许西裔古巴人移民。估计黑人没戏,那么黑白混血穆拉托人呢?没逮着机会问她。大巴经过几个老城区的广场,向西城开去,在革命广场飞快地兜了一圈,广场上最打眼的是内务部大厦,外墙有切.格瓦拉大幅头像,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来,十分逼真

另一栋楼同样大小的线条头像是革命领导人卡米洛,奇怪,整个哈瓦那鲜见卡斯特罗兄弟的大幅肖像,也没有塑像。满大街到处都是印着切.格瓦拉头像的纪念品,T恤、包包、杯子、工艺品、宣传画,明信片,其实在整个拉美地区,切.格瓦拉已经成为波普艺术的主题,叛逆一点的年轻人用切.格瓦拉头像装扮自己。

导游莉迪亚在行车过程中讲述了许多古巴现状,据她说古巴人每家都有政府发的“粮本”,凭此能够在指定的商店购买基本食物,价格极其低廉,一个人每月花等值于两块外汇卷的比索就能填饱肚子,当然味道好不好就另说了。国家租给每个人住房,有能力的人可以买房子,平均房价大约相当于6万美元左右,对于每月挣相当于二、三十美元的普通人来说还是太贵了,古巴买得起房子的人一般都是社会精英,如芭蕾舞明星、体育明星、国企高管、政府高官、以及有海外关系的殷实人家。车上老美一听6万就能买房来劲了,但莉迪亚及时泼冷水:外国人不能在古巴买房,除非跟古巴人结婚。古巴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强制性12年学制,经过考试选拔后45%左右的人能读大学,古巴的识字率达到99.8%,全球之冠。古巴有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平均寿命达到78岁以上,也居世界前列。古巴的医疗水平挺高,

出产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得病后就是在古巴治疗的,古巴经济困难时查韦斯给古巴供应石油,每天十万桶,古巴知恩图报。医疗输出是赚外汇的行业,但大头国家拿,小部分给医生。外派到拉美国家的医生一般都是援助性质的,不以挣外汇为目的,很有情怀啊,即便这样许多医生也争取外派,可以出国开眼界,再带回几大件紧俏商品。

讲到古巴革命,她说革命前当时的独裁者巴蒂斯塔把古巴搞得一团糟,60%的国土卖给了外国人,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巴蒂斯塔及其从属从土地交易中牟取暴利,哈瓦那成了毒枭和黑社会的天堂,所以当一个国家烂到根子上的时候,爆发革命是有缘故的,是有深厚民众基础的。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都是富有家庭知识分子出生的革命家,有思想有魅力,帅得像明星。卡斯特罗律师出身,经常志愿为穷人打官司,不收费。切.格瓦拉是阿根廷人,富家子弟,父母双方祖上都是贵族,切.格瓦拉医学院毕业,拿到医生执照,但是热衷劫富济贫,打打杀杀,在拉美到处煽动人民闹革命。卡斯特罗能说会道,在重要的集会上滔滔不绝地一讲就是几个小时,古巴人民不嫌烦,听得群情激奋,像崇拜神一样崇拜他、热爱他。他确实说到做到:消灭了阶级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穷人从此温饱有了保障,政府也比较清廉,比如卡斯特罗的月工资也才等值55外汇卷(当然特权是无价的),普通人跟着他觉得有种安全感。

导游得知我们是中国人后,特意提到哈瓦那有个中国城,二十世纪初古巴大兴土木修建铁路时,从中国招收了几十万华工,后来这些华工在古巴安家落户,中国人善于经商又勤奋,经过几代人后一般都家境殷实。革命后国有化浪潮席卷了华人圈,第一波富人私产被没收,第二波卡斯特罗“向小商贩开战”,普通华人做点小生意也没门了,绝大多数华人落荒而逃,离开了古巴,中国城华人寥寥无几。近年中国城入口建起了一座牌坊,新修的,中国政府出资。哈瓦那港口附近有一座俄罗斯东正教洋葱头教堂,是2002年向俄罗斯表示友好的时候修建的,古巴历来并没有多少俄罗斯裔居民,过去跟苏联交好时有些卖拉达车的常驻古巴,教堂揭幕仪式上来了为数不多的俄国使馆人员。

我们去访问的那家舞蹈团叫康帕斯(Compas Dance Co),借用一家国营事业的礼堂为我们表演,主持人英语讲的很棒,小伙子精精神神,他介绍舞蹈团的选拔过程非常严格,台上的演员多是姑娘,身材相貌都很好,动作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打击乐队的几位乐师是男的。给我们表演的是融合了非洲风味的打击乐舞蹈,很强的节奏感,姑娘们用棍子,椅子,鼓,和葫芦做成的乐器做为道具跳舞。表演完毕,主持人留给观众问答时间,我问他这个舞蹈团以后走国营路线还是私营路线?他说他们倒是非常想往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但困难重重,他们到过美国佛州的Tampa演出过,但由于难以获得美国签证,只成功地出访美国一次。

最后演员们下台来与观众合影,姑娘们都有一种纯净羞涩的气质

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大巴拉我们去吃中饭,路过革命纪念馆,玻璃房子里供奉着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等闹革命时从墨西哥杀回古巴的游艇“Granma“,传闻卡斯特罗等开国革命家一共80多人挤在这艘游艇上过海,而游艇等正常载人数是24人,这段子使我想起父辈关于当年红军能飞檐走壁的传闻。周围草地上摆放着飞机,大炮等武器,美式坦克是缴获的。

大巴将我们拉到附近一座古要塞旁,古要塞现在成了警察局和军校的地盘,进不去。餐厅就在古要塞对过的大街上,宅子很气派,国家旅游部门的门面,里面是个很大的天井,典型西班牙式建筑,天井四四方方的,栽种着花草,走廊很宽敞,摆满了桌椅,靠走廊的房间都是一家家销售纪念品工艺品的小店。走廊上一共摆了几十桌,客人大多是大巴拉来的团游老美,一看就是船上的,老头老太居多,大胖子居多。饭菜是三道,前菜,主菜和饭后甜品,菜品吃后无多大印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桌上每人一杯的朗姆酒饮品,朗姆酒可是古巴一绝,有老美问,招待说是3年的Havana Club。尽管饮品中朗姆酒已经被大幅度稀释了,喝到嘴里还是有股浓郁的酒香味,喝完后并不上头,确实不凡。对面餐桌前有几个古巴女子在吹拉弹唱挣小费,她们演奏完一首曲子就换一桌,还没等到她们换到我们桌前我们团就开拔了。

下午要参观三个地方,第一个去哥伦布公墓,顺道观赏哈瓦那著名的滨海大道Malecon,导游莉迪亚抱歉地告诉我们,今天海里起大浪,浪潮涌上堤坝,滨海大道海水倒灌,十分危险,大道被封路,我们只能从市内与滨海大道平行的街走。这条街上全是老式西班牙建筑,殖民风格,高穹顶,窄门窗,木百叶,装饰石雕,看得出曾经非常风光,如今满目疮痍,破旧不堪

很多房屋看似破损得无法居住,但总有人冷不防地从里面冒出头来。

莉迪亚解释说这是因为房屋靠海,海风吹来潮气将房屋严重蛀蚀,天长日久又没有维护,维修材料稀缺昂贵,加上体制的原因,私人维修的手续繁杂,所以就成了烂摊子,其实这些老房子要是适当的修整一番会是一道非常有品位的复古风景线。到了哈瓦那不去滨海大道是遗憾,但是大巴司机想方设法在巷子里拐来拐去终于拐上滨海大道开了一段路,让我们领略了一下临海风光,白花花的海浪汹涌澎湃,大道呈曲线形,远远看去的确壮观。

到了有着有着远久的历史的哥伦布公墓,这个公墓起始于西班牙殖民时期,埋葬着无数富豪名人,以及后来的革命先驱和国家英雄,林林总总的墓碑上面竖起精致典雅的大理石或者花岗石的雕塑,活脱脱的一个艺术园地。

大巴开到园子中间,我们下车,莉迪亚安排了一个英语讲解员,带领我们重点观看了几个墓地,有的墓地覆盖着古巴国旗,一看便知逝者必是有身份的公家人;有一座超大的墓地很有气派,墓碑是一组雕塑,据说是一队因公殉职的消防队员;有一个墓地上有座洁白的大理石雕像,一个满脸悲伤的年轻女子怀抱婴儿,墓地有鲜花的只此一家。讲解员说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女子刚生下孩子就离世了,婴儿也夭折,悲痛欲绝的家人将母婴同葬入墓中,过了几个月后由于某种原因打开墓棺,一看母子二人尸体竟然一点都没有腐烂,于是大家认为是个奇迹,是神灵附体,从此以后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都来祈求神灵保佑。

我抓住机会问讲解员:古巴革命后的主要建筑是什么?他说革命后的建筑主要集中在革命广场一带,受苏联影响很深。哈瓦那建筑风格以1959年革命为分界线,之前主要为南欧风格,之后苏联风格,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变得杂乱无章,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风格。讲解员是莉迪亚的朋友,历史学家,典型的书生模样,下车后大家都给了他小费,他接钱时脸上溢出难为情的笑容。我猜想是莉迪亚利用自己导游的身份给了他这个赚外快的机会,给一个旅游团讲解一次他就能赚到三十多块外汇卷,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了。莉迪亚讲古巴现在正是旅游旺季,几乎天天都有游轮停靠哈瓦那港。听老美议论,哈瓦那说会讲英语的导游,甚至涉外饭店的服务生,酒吧的调酒师,开出租的司机,很多都是专业人士,比如律师,教师,工程师,艺术家,等等,老美觉得不可思议,可惜了这些人才啊!我们可是见惯不惊,立刻就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下海”浪潮。

大巴回到老城码头附近的湾区,穿过海底隧道到达对岸的卡萨布兰卡山耶稣巨像公园,这是今天下午的第二个参观点。公园门口有个飓风纪念馆,明黄色墙上赫然几个大字,卡斯特罗语录:“革命的力量胜过飓风”,彰显领袖的宏大气派。

山坡下有座小屋,标明是切.格瓦拉居住过的地方,也成了圣地供奉起来。

耶稣巨像是革命前夕由当时的独裁者巴蒂斯塔的夫人组织修建的,她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需要修座耶稣像做为精神寄托,祈求耶稣来庇护他们的权利地位。由于巴蒂斯塔政权臭名昭著,所以充满革命热情的古巴人对这座雕像不太尊重,戏谑地称耶稣的姿势是一手雪茄一手朗姆酒。

来这里的多是外国游客,公园内到处有跟游客要钱的半大小子和兜售雪茄烟的流窜人员。我们早就被游轮官方和旅游指南打过预防针,来路不明的雪茄最好别买。耶稣像的前方就是哈瓦那湾水道,对岸是老城,这里能居高俯瞰老城,风景很好。

(未完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计划经济很熟悉 -老文学读者- 给 老文学读者 发送悄悄话 老文学读者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7/2020 postreply 13:52:35

是啊,经历过那个年代,古巴似曾相识 -大漠满天星- 给 大漠满天星 发送悄悄话 大漠满天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7/2020 postreply 16:57:43

看过一个纪录片,说古巴人在他们的困难时期平均体重掉了15磅 -攀山舞水- 给 攀山舞水 发送悄悄话 攀山舞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7/2020 postreply 18:05:52

没有像中国困难时期饿死人就不错了 -大漠满天星- 给 大漠满天星 发送悄悄话 大漠满天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0/2020 postreply 11:39:34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