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秘鲁纪行 (1)

来源: 黄杨 2020-04-02 16:16:1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386 bytes)

结束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旅行后,飞往秘鲁首都利马,旅程并不太长,但抵达利马时已是万家灯火。

由于我们在秘鲁的旅行是全程跟团,且又提前一天到达利马,因而,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到利马的第二天早晨,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出来逛街,寻找那些跟团去不了又想去看看的地方。

从旅馆出来后,十几分钟便来到海边的爱情公园。园中竖立着一对恋人亲吻的雕塑,吸引眼球。塑像周围是用彩色碎瓷片制作的爱情长椅,很有点儿高迪在巴塞罗那桂尔公园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浪漫色,为年轻人谈恋爱创造了良好环境。所谓爱情公园,对年轻人当然更有吸引力。我好奇地数了数在这里闲逛的人,果不其然,年轻人绝对比老头老大太要多。公园及附近的街道都建在面朝大海的火山岩上,居高临下的海景公寓,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以及三三两两遛狗的居民,都显示出这一带是利马的高档社区。

公园里有一个经营滑翔伞的摊位,不时有滑翔伞起降,使公园显得多少有点儿高大上。走近一看价钱,玩一次也不贵,顿时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但想到自己的朋友几年前因为这玩意儿不幸身亡,无论如何过不去这道坎儿,终于放弃了玩滑翔伞的念头儿。

徜徉在公园的步道上,西望太平洋,烟波浩渺,脚下的海滨大道上,车水马龙。沿着步道来到海边,但见波涛汹涌,很多人在此冲浪,热闹异常。虽然我们在此只是闲逛,但兜售冲浪的小贩不停地和我们打招呼,引诱我们来试试冲浪。由于天气不太热,最终还是没试。

世界各地的海滩都大同小异。虽然利马的海岸很有特色,转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去利马老城去逛逛,去那里看利马的风土人情。

从爱情公园乘车前往圣马丁广场(Plaza de San Martin)的路上,交通拥挤,走走停停,但不一会儿也就到了。坐落于老城区的圣马丁广场是为纪念19世纪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何塞·马丁而建。圣马丁的骑马青铜像屹立在广场中央,白色的座台象征安第斯山,一位女神高擎牌匾,裸体天使护卫两旁。广场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四周的欧式建筑端庄典雅,颇有欧陆风情。我们在圣马丁广场并未逗留太久,因为明天随团参观利马市容还会来这里。因此,我们从这里前往圣马科斯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校园。

位于圣马丁广场东南不远处的圣马科斯大学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签署行政命令于1551成立的,是美洲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比美国的哈佛大学还要早八十多年。就凭这,怎么着也要看看这所大学不是?从圣马丁广场走了没几条街,便来到这所大学。大学校园像个公园,碧树参天,钟楼高耸,著名学者的雕像在校园中排列成行。其实,这里是圣马科斯大学的旧址,大学现已迁到别处,这处校园只是这个大学的一个文化中心。

尽管如此,我们对这所大学的兴趣一点儿没减,购票入内,一个秘鲁小姑娘自告奋勇地带我们在校园参观。虽然她的英语词汇有限,但介绍校园还是绰绰有余的。校园里简朴实用的教室、挂满各种徽标的会议室、结构充满仪式感的礼堂及鲜花盛开的西班牙式庭院,无不令人遐想。就像徜徉在北大校园一样,您要是知道点儿辜鸿铭、陈独秀、胡适之等人的轶事,走在校园里就会觉得到处都有故事。

在一个西班牙庭院的走廊里,矗立着一座精致的铜像。秘鲁小姑娘告诉我们这是圣马科斯大学的校友,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的塑像。由于看不懂西班牙文,上网一查,才大致了解了这个人的生平。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1953年进入圣马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后来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西班牙等国,并长期定居英国伦敦。他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贯穿着反独裁的主题,代表作有《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等。2010年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将当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不知为什么,看着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塑像,我突然想起了刘晓波,想起他生前无法领诺贝尔奖的惨状。

从圣马科斯大学公园出来后,走了几条街,来到利马唐人街。这里店铺林立,人气颇旺。随便找了一家中餐馆,感觉饭菜非常正宗。走遍天涯海角,我们的胃依然都很中国。在秘鲁,中餐已为秘鲁人广泛接受,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写有Chifa字样的中餐馆。

每次跟团旅行,第一天都有一个欢迎酒会,这次旅行社改成了简单的碰头会,会上全体人员各自做了自我介绍,算混个脸儿熟。然后,导游介绍完行程,大家上车,秘鲁十日行就正式开始了。

上午随团游览利马市容。导游John是利马本地人,知识广博,人很幽默。一路上,把沿途的历史建筑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给我们,还时不时讲一些历史掌故,引人入胜。如果不是他不停地讲,路上那些漂亮的老房子可能会一掠而过,根本引不起注意。利马大街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豪宅呢?原来,秘鲁独立后,曾有一段靠卖鸟粪创造了经济繁荣的时期,而这些豪宅的存在依然能让人回忆起那个时代的辉煌。

秘鲁是个天主教国家,在利马随处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教堂,但最知名的无疑是座落在马约尔广场( Plaza Major)的利马大教堂(Cathedral of Lima )和老城区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Francisco)。

到达老城中心区域后,导游先把我们带到圣佛朗西斯科修道院,並详细讲解了它的历史和建筑特征。原建于1674年,经历了几次地震损毁又几次重建的这个庞大的宗教建筑群,主体结构为西班牙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由于这座修道院至今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修道院,因此,只开了一部分供有人参观,且大部分区域不允许拍照。

修道院大厅里,有个牧师正在给一些人传道,牧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来到教堂内一个藏着无数古老经文真迹的图书馆,真叫人大开眼界!望不到尽头的书架,浩如烟海的典籍经卷,手抄本,羊皮面,样样俱全,令人叹为观止!出了图书馆,但见一北非阿拉伯摩尔式的庭院,格局比圣马科斯大学校园的庭院更大,草木扶疏,鲜花盛开。回廊的墙壁上,镶满马赛克壁画,弥漫着强烈的宗教艺术气息。

修道院的地下室曾经是墓地,有两万多人埋葬于此。导游征询了大家的意愿后,带着我们这些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的一拨人,来到地下墓地。团里有一半人,不愿看墓地,便留在庭院里欣赏修道院的庭院。地下室昏暗的灯光,幽长的墓道,累累的白骨,再加上肃穆的音乐,令人毛骨悚然。我估计,要不是导游带着,很少有人敢独自下来。

从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出来后,走两条街便是利马的历史文化中心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又称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1821年,圣马丁在这个广场宣布秘鲁独立,因此,这里也是秘鲁的政治中心总统府坐落于广场正面,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535年,是当时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总督府及官邸。现在,总统府正中最顶端上镶嵌着盾形秘鲁国徽,显得庄严雄伟。持枪的卫兵明显比厄瓜多尔总统府要多。

毗邻总统府的利马大教堂建于16世纪,由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亲自奠基。大教堂外表既华丽又庄严,是利马最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里收藏着许多古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殖民时代的珍宝,皮萨罗的干尸也在此安放。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未能入内一观究竟。

利马大教堂对面亮黄色的建筑乃利马市府大楼,明显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风格。一座被烧毁的建筑在广场上显得非常剌眼。导游说那原是一家餐馆,一年前失火,至于怎么修,还在等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见。

下午参观利马郊区的Pachacamac前印加考古遗址,一处古印加时期的太阳神庙及居民点。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但遗址对外开放。这个看起来挺像古埃及法老墓地的考古遗址其实年代并不久远,和中国明朝大致相当。在遗址附近,许多低矮的房屋拥挤在海边。导游说,这是近年来利马人口迅速膨胀的结果。大批外来人口跑到利马讨生活,特别是有一百万左右的委内瑞拉人逃到秘鲁,对他们来讲,能够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就算烧高香了。

旅行社把晚上的欢迎宴会安排在一个博物馆里的小餐馆,是个文青喜欢的地方。晚餐后顺便参观博物馆。这家叫做Larco Herrera的博物馆,是个企业家的私人收藏,主打收藏品是印加陶器,且以性爱题材为主。其数量和规模,堪与印度克久拉性爱庙的雕塑相媲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