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4)

来源: 深溪乐园 2014-07-14 07:23:0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9363 bytes)



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1)
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2)
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3)(上)
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3)(下)


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4)

(04/13/2014 ~ 04/17/2014)



(四)吴哥大圈(Big Circle)(04/16/2014)

今日路线:
   第二次小吴哥寺日出(Angkor Wat)
-- 1)圣剑寺(普利凯寺)(Preah Khan)
-- 2)龙蟠水池(涅槃宫)(Neak Pean)
-- 3)塔逊将军庙(Ta Som)
-- 4)东梅蓬寺(East Mebon)
-- 5)皇家浴场(Srah Srang)
-- 6)变身塔(比粒寺)(Pre Rup)
-- 7)斑黛咯蒂(斑蝶克蕾)(Banteay Kdei)
-- 8)豆蔻寺(Prasat Kravan)
-- 按摩


由于昨天没有看到日出,今天凌晨4:30am再次摸黑起床,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日出,本文第二集已叙述。


接下来的大圈将游览下面8个景点,今天的行程不是很紧,因此晚饭后去做了按摩,放松一下。




清晨看完日出,9点左右便来到了今天第一站,圣剑寺东塔门口。


1.圣剑寺(普利凯寺)(Preah Khan)(游览1小时45分钟)
圣剑寺是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为纪念父亲修建的,也称“父庙”。据说当时大吴哥城正在修建,这里就成了国王临时的住所,也是国王举行祭拜和读书的地方。有一个时期,高棉的18个重要的节日都在这里举行。据记载当时圣剑寺里装饰有金、银、宝石和11万颗珍珠,还有镀了金犄角的牛像,住有10万名僧侣,可惜如今只剩下剥落的石壁,空荡的藏经阁、坍塌的庙塔,一片颓垣败瓦,徒增失落感。

圣剑寺规模宏大,围墙长800米,宽700米,由三层围墙包围,整个建筑呈十字型,从东、南、西、北四扇大门,沿着窄长的拱顶长廊分别穿过三个塔门,就可到达中心的中央圣塔,四扇大门外侧是长长的参道。
我们的行动路线是由东向西(也可以由西向东),从东塔门进入,穿过圣剑寺,从西塔门出去。





主要看点:
1)东、西塔门外的砂岩雕像参道
2)两层的图书馆
3)榕树
4)有仙女雕刻的墙壁
5)舞女平台
6)中央殿堂
7)三孔湿婆神平台
8)伽鲁达(Garuda)和纳伽(Naga)的雕像


1)东、西塔门外的砂岩雕像参道
一下车,就踏上了东塔门的外侧参道,两旁是代表湿婆神(Shiva)的林伽(Linga)雕像,每侧56座。一看这架势,顿感圣剑寺的大气和神秘。圣剑寺本是佛教寺院,后来发生了宗教纷争,许多佛祖雕像被激进的印度教徒铲除破坏。
细看林伽(Linga)的雕像,下部基座部分是伽鲁达(Garuda)的形象,双手高举是它的习惯动作,上半部分原本是佛祖的佛龛,佛像已不知去向。




穿过东塔门下,一阵微风吹过,真腊王国千年前的一瞬间,就这样被抓住,或是被错过。只见内侧参道上左右两侧是搅拌乳海的修罗(Sura)与阿修罗们(Asura),头像几乎全部遗失,真是惨不忍睹。




2)两层的图书馆
【圣剑的传说】
在圣剑寺东边入口有一座吴哥建筑群里唯一的两层罗马式石构建筑,相传这座房子就是用来存放父亲赠送的宝剑的,国王在登基时都要有自己的宝剑,不是打仗佩戴用的,而是王权的象征。




也有说法这个两层建筑是当时的图书馆,一层是圆柱子,典型的罗马柱,二层是方柱子,典型的高棉风格。
为什么建筑内没有通往二楼的楼梯呢?有说法高棉人是骑在大象背上上二楼的。
为什么高棉人建的房子都是方柱子?因为当地甚多眼镜蛇,蛇可以蜿蜒爬上圆柱子,而爬不上方柱子,所以方柱子是为了防蛇。




3)榕树
横跨墙壁的榕树像百岁老人的手背,抚摸着千年古迹的脉搏。




残留的树根依然屹立在石墙上,可以想象,如果拿掉树根,石墙将会倒塌,如果没有石墙,树根也会失去支撑,不再站立,两者相互依存,同生共死,这种缠绵的场面随处可见。




4)有仙女雕刻的墙壁
东侧第二塔门后面有一面浮雕墙壁,墙上装点着无数姿态曼妙的跳舞仙女Apsara,她们隐藏在各个角落待人去发现,随时会给你惊喜。




漫长的岁月里,青苔把原本红色的墙壁染成了浅绿色,被人为凿去头部的仙女们,就这样静静地默立在红绿之间。




5)舞女平台(Hall of Dancers)
从东侧第二塔门中央进去,有一个著名的建筑叫舞女平台(Hall of Dancers),因刻有翩跹起舞的13个飞天仙女(Apsara)而得名,现已坍塌。




细看舞女平台门楣上的13个飞天仙女(Apsara),雕刻得异常精美。




6)中央殿堂
信步沿着从东到西的拱顶长廊慢慢行走,会穿过十九道门,一门套着一门,越往中心,门的宽度越宽,高度却越低,使进入的人逐渐低头放下身段,藉此使来者产生敬畏之心,如此细节,不难看出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独具匠心。




终于来到中央殿堂,据说,当初这儿立有一座阇耶跋摩七世父亲的站立雕像,内埋有阇耶跋摩七世父亲的骨灰,四周的墙壁内也尽镶宝石,整个殿堂光芒四射,现在这座小佛塔是16世纪后建的。

最精彩的是站在小佛塔前,凝神向上方看,阳光从上方的石缝穿过来,构成了像蜡烛似的火焰,预示着佛祖的光芒照亮人间的一切。




7)三孔湿婆神平台
非常形象的林伽(Linga)和尤尼(Yoni)雕像。据说,想生男孩就去摸摸石柱,想生女孩就去摸摸托盘,想增强生育能力的就把水淋到中间的石柱上,再从托盘的槽口接水来喝。
这座三孔湿婆神平台,是绝无仅有的,尤为珍贵。分别供奉毗湿奴神(Vishnu)、湿婆神(Shiva)、婆罗摩(梵天,Brahma) 三个大神。




8)伽鲁达(Garuda)和纳伽(Naga)的雕像
圣剑寺最有意思的是多处的伽鲁达(Garuda)和纳伽(Naga)争斗的雕刻,强健的伽鲁达,脚下踩踏着纳伽(Naga),伽鲁达的上方原来也有佛陀雕像的,后因毁佛行动而被毁坏。



一直以来,圣剑寺仍旧是高棉人最重视的寺庙之一,香火一直不曾断过。由于地处穷乡僻壤之中,周围出奇地安静。在这里,你可以独自安静地面对整个柬埔寨最为神秘的庙宇,慢慢体味到高棉古国最为伟大的历史。



11点到达龙蟠水池,可惜里面的小岛都被栏住,只能沿着栈道远远地看看。


2.龙蟠水池(涅槃宫)(Neak Pean)(游览15分钟)
涅槃宫,是高棉语“Neak Pean”的音直译,和佛教中的“涅槃”没有关连,为“两条蛇的盘踞”之意,故称为“龙蟠水池”更为贴切。龙蟠水池是由宅心仁厚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于十二世纪末所建的一所大医院。闍七世在位37年中,积极修建各种工程,包括盖水库、铺路、修桥、建了101所驿站、102所医院等,可谓功绩卓著。


涅槃宫的整体布局是由五座正方形水池所组成,中央水池规模最大(70米正方),象征印度古老神话里喜马拉雅山上的圣湖,主水池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25米正方的小水池。




主水池中心有一座直径15米的圆形七层基台,逐渐向中心点缩小,最上面的基台上有一圈精细的莲花花瓣雕刻,形成一个大型莲花座,而象征“须弥山(Mount Meru)”的石塔小岛庙就建在这个莲花座上。最下面的基台有两条七头蛇神纳伽(Naga)缠绕,蛇尾在寺庙的西边,蛇头在东边。



【飞马救人雕像】
据说古代发生大洪水时,释迦牟尼佛听到苦难百姓的哀求声,化身为飞马,将百姓由大洪水救出。另一种说法则是传说海上商人遇难,差点被女妖吃掉,菩萨化身为马,将受难者从水面驮起,马身上攀附着获救的人体,双脚弯曲腾空,从水面升起。在岛庙的东边,就有座“飞马救人”的雕像,虽已残破不全,但仍可看出一匹飞天石马从水中跃起,一群人紧紧抓住,造型独特。


东南西北四个小水池现在都不让近前细看了,大水池的水就是通过四个不同动物雕像的口中流入小水池的。网上图片。
东池为:人面-象征土。(东面原为牛石雕后来被人面石雕取代)
南池为:狮子-象征火。
西池为:马头-象征风。
北池为:象头-象征水。





当时在大水池的池底种满了各种草药,待雨季到来,池水上涨,药水就会流入到相应的小水池中,四个池中的药水疗效不同,根据不同的病情,安排到不同的水池里浸泡。相当于我们的药浴。



人们浸泡在药水池里,祈求肉体痊愈的同时,也祈求精神的寄托,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涅槃宫”就是用这种单纯的沐浴空间完成了医药科学和宗教信仰的合二为一,把病痛的人们带到信仰的所在。



3.塔逊将军庙(Ta Som)(游览15分钟)
“Ta”是对长辈的尊称,“Som”则为人名。塔逊庙是为了谁而建的呢?各说不一,一说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给他父亲盖的寺庙,二说是为了纪念吴哥王朝伟大的将军塔逊而修建的。


整座建筑相当精简,约有250米见方,四座塔门上方都有四面微笑佛,凡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盖的寺庙,塔门上方一定有这四面头像,这几乎已成为人们对吴哥的第一印象。




这是应该在门楣上的雕刻,现在拼了回来,还放在地面上。




塔逊将军庙的雕刻不算多,主要有两个看点: 一个就是被古树包围的东侧塔门,树与塔融合为一体,蔚为奇观,这是塔逊将军庙的标志。




另一个看点是仙女雕像,这些仙女的动作与姿势各异,以娇媚著称,都是长耳垂,长耳垂上装饰着拖曳至肩的夸张饰物,有的面带微笑抚弄着长发。尽管垒砌的石块已经开裂,但她们的笑容依然美丽。



很快转一圈出来,就来到上午的最后一座寺庙,东梅蓬寺。


4.东梅蓬寺(East Mebon)(游览25分钟)
东梅蓬寺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于952年修建的一座印度教的湿婆派寺院。其目的是作为纪念其双亲的祖先庙,后成为历代国王祭祀祖先的祭坛。9年后,同一个国王还建造了相似的变身塔(比粒寺),区别是东梅蓬寺的阶梯较高。东梅蓬寺原是位于东湖(Eatern Baray)中央的一座岛上寺庙,当时是需乘船前往,现由于湖水早已干凅,因此,下车后要走过一大片开阔地,寺的正门就是当时上岸的码头,比马路高出数米。

最上层平台共建五塔,中间最高的塔代表须弥山(Mount Meru),四个角落各有一座较矮的塔。




不过,东美蓬寺这座建筑本身是一个未完成的建筑体。




砖塔的门楣与八角细长柱也是看点,人们把信仰雕刻在石头上,期望神能感受到他们的虔诚。




在寺的第一和第二层平台的四个角落,共有八只与真象同等大小的,栩栩如生的,身披甲胄的大象雕塑,这是为了纪念当初从远方拖运石材的大象之辛劳所建,也是参观重点之一。




这些石狮从背面看,臀部都撅得那么骄傲,也是国力强盛的一种表现吧?




东梅蓬寺的建材同时使用了高棉的三大建筑材料:砖、沙石岩和红土,工匠们是在外面覆的灰泥上作细致的雕刻。这些砖塔的外表面上有许多小孔,这是用来固定灰泥的,因为年代久远,灰泥脱落后,便露出底部砖的模样。




12:30 吃中饭的餐馆恰巧就在皇家浴场旁边,我们边吃边欣赏水景,很是惬意。


5.皇家浴场(Sras Srang)(游览10分钟)
皇家浴场由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建于十世纪中叶,是一座800 X 400米的人工湖,主要供应民生用水及皇室举行沐浴仪式。湖中央原建有一座木质寺庙,现在只剩下石基平台,平台周围是蛇神纳伽(Naga)的栏杆和狮神辛玛(Singha)的雕像,前面还有神鸟伽鲁达(Garuda)骑在纳伽(Naga)身上的雕像。




湖内终年储水,水质清澈,周围绿树环绕,是吴哥窟看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因此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欣赏美景。




吃罢中饭,来到变身塔门前,已经下午2点。


6.变身塔(比粒寺)(Pre Rup)(游览20分钟)
变身塔是由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961年所建,比小吴哥寺还早约两百多年。建筑风格和东梅蓬寺及其相似,是典型的红砖结构塔山建筑。
变身塔又称为比粒寺,为古代皇族火化变身为神的神殿,非达官贵族是不能随便入内的。他们认为火化即是一种“变身”的仪式,透过轮回,肉身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后进行转换,“变身塔”因此得名。这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地方。




整座建筑分为三层,相迭而上,由外而内逐渐收拢,气势雄伟。最下一层平台50米正方,最上层平台耸立五塔,中间最高的塔代表须弥山(Mount Meru),四个角落各有一座较矮的塔。




在东侧通往神龛塔的阶梯前有座长方形的停棺台,孤零零地有点渗人。




这几座塔都有些损坏,靠东的两座是供奉湿婆神(Shiva)和毗湿奴神(Vishnu),西边的两座则是供奉祂们的神妃乌玛(Uma)及拉克西米(Lakshmi)。




日斗星移,只有忠实威武的石狮们依然厮守着千年沧桑的寺庙。



由于寺庙在夕阳照耀下泛着暖暖的红色调,加上开阔的视野,总是吸引着游客到此欣赏日落美景。


7.斑黛咯蒂(斑蝶克蕾)(Banteay Kdei)(游览50分钟)
斑黛喀蒂是闍耶拔摩七世(Jayavarman VII)12世纪末所建的佛教寺院,寺院的整体结构与巴戎寺(Bayon)相似,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长700米,宽500米)。四个方向塔门的上方都有四面佛雕像,并饰有神鸟伽鲁达(Garuda) 的浮雕。




通过塔门沿着参道来到这个取名为“跳舞大厅”的地方,想象着众多惟妙惟肖的仙女在此跳舞的身影。




中心塔内部并未完工,由于施工仓促,中央塔及长廊都已坍塌,很多部分几乎是废墟。




这里是由七头蛇神纳伽(Naga)守护的平台,四周依然是由神鸟伽鲁达(Garuda)支撑着屋顶。




用粉红色和绿色石块交错堆叠雕刻,是斑黛喀蒂的特色之一。 到处可见不同舞姿的阿普莎拉(Apsara),每每看到她们,我们都会不自觉也摆出一样的姿势:)心情也会随着她们一起欢快地扭动。




驻足在地上的尤尼台(Yoni)和莲花台阶前,又会想些什么呢?




而这些优雅娴静的蒂娃妲(Devata) ,虽然残破,但难掩温暖美丽的女神魅力。




15:40pm,终于来到今天最后一座寺庙,豆蔻寺。


8.豆蔻寺(克罗凡寺)(Prasat Kravan)(游览20分钟)
“Prasat Kravan”柬语的意思是豆蔻,故称为“豆蔻寺”,豆蔻寺建于921年,是用来供奉毗湿奴神(Vishnu)的一座平底式寺院,史学家推测以前是由高官所建,1960年由法国人重建,豆蔻寺是吴哥古迹中最小的一座印度教寺庙,虽然小,但很有看点。
三个主要看点:
1)五座砖塔
2)红砖浅浮雕(Bas-reliefs)
3)标以“CA”符号的新砖块


1)五座砖塔
特有的五座砖塔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开在不甚高的台基上,面向东方,除中间的主塔外,其它四座塔的塔顶已经毁坏。




仅存的中央主塔有五层,由下而上越来越窄,代表层层天界。




2)红砖浅浮雕(Bas-reliefs)
豆蔻寺最迷人的是塔内的红砖浅浮雕(Bas-reliefs),她们是吴哥早期典型风格的珍贵之作。只有中央塔和北塔内部有浮雕,可见寺庙尚未完工。


a)中央塔内的红砖浅浮雕
中央塔内三面墙的主题都是毗湿奴神(Vishnu) 。
最左侧墙上浮雕两公尺高的四臂毗湿奴像化身为侏儒瓦马那(Vamana),右手持海螺、金刚杵,左手握莲花,及象征太阳的日轮,头戴宝冠,下围短裙,裙带飘飘,三步跨过海洋,拯救整个世界。
中间则是八臂毗湿奴站在六排随侍中间,高贵神圣。
右侧的浮雕保存更为完整,连砖雕上敷盖的灰泥都还在。毗湿奴神(Vishnu)蹲在神鸟伽鲁达(Garuda)的肩膀上。伽鲁达的身上围满了羽翅,双手上举,护卫着毗湿奴神。




b)西塔内的红砖浅浮雕
西塔内的浮雕供奉的是毗湿奴神的太太,四臂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kshmi),所以中间还有个尤尼(Yoni)台。。图片上可以看出砖块的颜色有深有浅,浅的砖头就是新建造的砖。这种浮雕是先盖好后,再进行雕刻,在早期是看不到砖面的,因为上面会敷上一层灰泥,由于时间久远,灰泥剥落,才露出砖头拼接的砌痕。




左墙和中间墙的浮雕最完整,约两公尺高的四臂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kshmi) 雍容华贵地立在中间,她是带来美丽与幸运的女神。只见她手持莲花,上身全裸,体态雍容饱满,腰围长裙,裙上端翻卷着花瓣,下摆衣褶刀法工整,呈现出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 两旁有单膝蹲跪的侍女们,双手合十敬拜,构成完美的尊仆配置。




重建后的砖塔,虽然无法完全恢复当年的荣景,但那些排列整齐的砌砖,却未使用砂浆做黏合剂,砖块间的密合度依然非常好,可见当时的建筑工艺已趋近完美。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在原旧砖的基础上补进一些新砖,所有新砖上都会印上“CA”两个字母,代表“Conservation Angkor”,即“吴哥古迹保护工程”。




下午4点我们就结束了今天的游览,晚饭后,我们决定放松一下,先去做了小鱼足疗池,$3 半小时。然后通过酒店安排了全身按摩,$12/人,一个多小时,从头到脚,确实很放松。



晚上睡了个好觉,明天将是我们暹粒之旅的最后一天了,期待更加震撼的场景到来。
有些照片是不同手机拍的,效果不太好。


                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4)   (完)


Wat Than





所有跟帖: 

大鼎这个系列!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4/2014 postreply 19:37: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