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首都 - 波哥大掠影

来源: 2014-11-03 16:48:0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哥伦比亚首都 - 波哥大掠影
 
                                                                                                                  流浪汉     2009.11
 
去哥伦比亚

‘你如果去哥伦比亚,把你的财产先给我吧。’几年前但我告诉朋友我想去赤道上的国家哥伦比亚时,朋友开玩笑说。那时,哥伦比亚的那位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铁血总统上台没多久,反毒与毒贩的抗争战争正如火如荼,不少生灵被碳涂,哥伦比亚国家的司法部长都被毒贩暗杀。

‘你去哥伦比亚玩什么?’亲戚问。

‘没有什么,只是一种文化。’我的确回答不出那里的特色,那里的著名地方。

出发前,我努力思考,对这个不陌生的国度,我知道什么呢?毒品,绑架,枪杀。我记得某一年的足球世界杯,哥伦比亚队守门员一个失误,导致了比赛的失败。回国后,守门员被枪手在公共场合明杀。那可以说那是对足球的疯狂,也可以说是对生命的藐视。仅仅是几周以前,这个国家的一个街道足球被整个消灭掉了。

除此之外,控制我们感官的媒体控制都毫无例外地重复着:毒品,暗杀,绑架游客,警告。一句话,地狱。

像往常一样,准备工作从网上开始。即便是这种没有惊天动地的轰轰烈烈,没有世界奇迹,但她是南美第三大国家,一个曝光率很高的国家。这是中国开放旅游的国家,去那里的中国人却非常少。中哥之间每年五十亿美元的贸易,多少会带去一部分工作和生意人,但却很少去旅游,更少人留下对这个人口有四川的三分之一,但面积却是四川的两倍(都以重庆独立前算)的国家印象。

在这个世界上,哥伦比亚不是一个小国,放在欧洲,她的面积是英国的四倍,德国队的三倍,法国的两倍,她也是日本的三倍;四千四百万的人口与西班牙差不多,是英国,德国的五分之四。哥伦比亚放在欧洲,无论是人口还是面积,都不算是个小国。

‘气温,波哥大。’回车。波哥大是哥伦比亚的首都。当我费心查询安全问题时,也没有忘记看一下自己该带什么衣服。

‘摄氏5度-13度。’我开头一直以为不管是南半球的深春也好,还是赤道附近的旱季也好,气温无论如何也该比这个范围高。春节时分泰国的炎热记忆,还没有从脑海里抹去。大腹便便的我最怕高温烧烤。

坐上飞机,和旁边那位棕色人聊起来,才知道波哥大地处高原,海拔在2600尺,赤道的高原导致了波哥大终年气候如春。在地球上,离太阳越近,气温越低。这是可以证实的。

我把话题扯到安全问题,飞机上我旁边这位平凡得丢在人群里就找不到的哥们,去过那里。

‘大城市是安全的。不过你最好不要在街上打车。从旅馆找车出去。’

‘怎么,你出过事?什么事情?’我担心的是被绑架。敲诈几个钱倒是小事,我也没有什么钱可供敲诈。在北京被敲诈后,我的原则就是被出租车敲诈时,其实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噢,我没有出过事,只不过是听说。’他回答。

‘起码比墨西哥,巴西好。’网上一位先行者是这样描述的。出发前,有了这句话,我心里的石头放下了。只要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绑架和射杀,都是安全的。巴西的抢劫,巴拿马的强偷,阿根廷的险遇,我不会总是那么运气不好吧。

因为到达是夜晚,我还是打了电话,让旅店接我。这是我第一次请旅店接机。

飞机上传来机长的广播‘我们遇到爱达台风,飞机将会颠簸。’一万米高空也受台风影响?

临近加勒比海上空,飞机果然开始摇晃。我已经麻木了,近几年坏消息已经让人麻木。服务员递过酒来。自从好友喝酒出事以来,已经很久没有酒友了,也很久没有喝酒了。喝酒是喝的朋友。

‘要什么饮料?果汁,酒,可乐。’

‘有什么酒?’

‘果酒,烈酒。’

‘烈酒有什么?’

‘罗姆,杜松子酒,伏特加。。。。。’

没有忍住,我点了最烈的酒。人生该有几回醉?酒还没有入口,人就已经醉了。

 
初到

飞机着陆的预告广播把我从醉梦中唤醒。窗外的灯光已经不远了。

来南美的航班常在夜里到达。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黄金城国际机场(El Dorado)是我所见过的最简单的首都国际机场。行李处与停机坪仅一简陋墙之隔,行李员从外面露天的停机坪把行李放上传输带,从里往外看,机场飞机不太多。我在想,要是下雨怎么办?

海关入关,很容易,倒黑不黑的边关警察问了些基本问题,比如说是为什么来,停留几天等,就放行了。

照片组1:机场

           到达机场行李处外面是飞机                                                                               到达机场


 













 


   
             机场                                                                                                                旅店小酒                         

 
 


 










 
 
我在机场内的外汇兑换处兑换了哥伦比亚元(比索,Peso)。哥元币值很小,是日元的二十三分之一,是过去意大利里拉的十分之一,一人民币可以换300哥伦比亚比索。很久前,在意大利还使用里拉时,曾经换过一次,一起去的朋友开玩笑说,这里的百万富翁成群。哥伦比亚的百万富翁比意大利还容易。和在意大利的感觉一样,我看见那么多零心里就发怵,要是记错了看错了,多麻烦。我对数字天然害怕。

一过海关,几乎就是接人处。夜里,小小的接人出口,人挤得很多,我在陌生的人群里寻找我的名字,不远处,我看见坐在我旁边的旅客在向我招手。我挤了过去。

‘我想这是接你的。’他很自信的说。

‘还真是,谢谢。’我其实觉得这家伙真不露相,坐在我旁边,不显山,不露水,好像一直闭目养神,却把我填的表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货。

旅店的年轻女接待员个子不高,居然除了‘不讲英文’外,真不讲半句英文,拿出呼机唧唧歪歪地把附近等待的旅店的车叫来,我们很快进城了。这是我第二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非常顺利地进城。第一次是在巴拿马,但那次是旅店自动安排的车。

旅店离机场并不太远。晚上从机场出来的道路因为维修,还显得拥挤,道路两边的灯光很少。可惜接待小姐一点不说英文,我什么都问不到。郁闷。

旅店,果然如网上描述的一样,门口是荷枪实弹,带着大狼狗的警卫。

照片
2:旅店门口的警卫和狗
 
            旅店门口的警卫和狗


 

















旅店服务生都是男性,前台英文还行,但对当地旅游知道很少。比起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甚至是巴拿马都差很多,连地图都没有像样的。我后悔这次因为有人接机,没有在机场多转几圈,拿点地图和其他旅游信息。

打开电视,频道不少,几十个,但八成都是美国频道。旅店是美国旅店。难道这又是一个欧美殖民国家模式出来的?现在的世界几乎都是笼罩在欧美文化之中,太多的好莱坞,CNN,太多的街舞,RAP,太多的妖魔小说。太少的自己。

我后来知道,尽管哥伦比亚的总统是哈佛毕业生,但这个国家是南美几个国家中欧美影响最小的国家,是一个最注重自己传统文化的国家,是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国家。
 
 
地下盐岩教堂

我一大早,就来到旅店的服务处,找到昨天已经下班的客服小姐。

‘这里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特有的教堂,是在地下的盐岩教堂,全世界只有这一座。一定要去。’服务员刚大学毕业不久,还很清纯。

好主意。利用过去的盐矿,改建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教堂。在不远的小镇,我决定先去。

诺大的波哥大没有地铁,快速的交通主要靠市内捷运,有点像中国有些城市的BRT,大通道的公共汽车,走专门的车道,尽量减少红绿灯。这种低成本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问题,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城市交通灯不可能完全取代,车道本身也是资源,特别是交通拥挤的地方。

照片组
3. 捷运(BRT)
捷运车站-西蒙大街                                                                              -捷运车


 


 


 


-





                 捷运车





 
 














波哥大依山而建,城市的整个东面都是芒色热特山,城市成扇形向西边扩散,捷运也从东向西成扇形,在远郊的几个终端形成交通枢纽,由小巴继续向远处辐射。北口,苏巴口,拉丁八十,美洲口,和南口。

我来到北口,找到继续往北开,去思巴克塔(Zipaquirá,发音为Sibakita)的小巴。小巴是南美常见那种标准搭配,一人开车,一人吆喝招客,路边的客人只要认识车,招个手就停,沿途没有车站,只是在较大的城镇中心有些站牌,聚集客人。

波哥大的司机开车,有点像这个国家的剽悍。出城后,道路不直,不平,不时可以遇到修路的路段,司机好像在考验丰田车的性能,急起猛煞,加上不好的路况,这种剧烈的运动折磨着我的肠胃。但拉客的搭档却十分习惯,他常常需要助跑,赶上不停的小巴,以便节省时间。

第三世界小巴非常流行,是城市间的中长途的重要交通工具。小巴灵活。从波哥大北口去思巴克塔镇是4000哥元(13人民币元)。

小巴出城后,两边的房屋逐渐变成浅丘的草原,但牛羊却不多,也没有种庄稼,两边偶尔在草原上可以看见一些温室。从土地的颜色和上面茂盛的草丛上看,土地是肥沃的,我觉得真可惜。后来我发现,这个国家是在是自然资源太丰富,特别是土地和气候,他们无所谓,对土地的荒废不像在可耕地比例较低的中国人那么惋惜。

作为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的英文普及不高,出了市区,会英文的就更少了,我几乎是问遍了车上的乘客,都一点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有时候真是急人,而又担心。好在出发前,我把地下盐教堂的名字写在一张小字条上,并用拼音背下来,加上盐教堂的闻名度,我一路装颠,不停地叨,连我旁边的小伙子都知道我要去哪里,一路不停用手势告诉下还是不下车。

49公里的路,路况 不好,加上小巴拉客接客,用了一个小时才赶到盐教堂所在的思巴克塔小镇。拉客的小伙子下车帮我拦下旁边一辆出租车,用西班牙语告诉司机我要去哪里,并连比带划告诉我费用是3000哥元(10人民币元),才回到小巴离开。

盐教堂在思巴克塔大约两公里的小山上。安第斯山脉把哥伦比亚西北部的沿海与这个国家大部分,中南部内地分割。一千五百年前,海边与内地的交通不便,盐运成本高,内地盐矿应运而生,颇像四川的盐都自贡。从老照片上看,这个盐矿曾经堆积有几十米高的盐山,在矿门口分成大袋,再运到四面八方。盐矿曾经是小镇重要的经济支柱,直到本世纪初。

照片组
4:盐教堂的入口,立着纪念过去盐矿工的雕像。
地下盐教堂前雕塑                       


 


 


 
















   
            地下盐教堂入口浮雕                                                                                                地下盐教堂入口


 


















教堂门口有导游,但多数只讲哥国国语西班牙文。而英文导游要求是起码五人才能成行。我和管事的商量,看是否可以行个方便。管事儿的讲西班牙文。

‘他们说想办法凑五个人吧。’看出我的窘样,旁边一位中年人过来帮我翻译。‘你从哪里来?’他顺便问。

‘中国。’

‘中国哪里?’这样问的人都多半去过中国。

‘你熟悉中国?’我反问道。

‘我去过,走过几个城市,但记不清了,只记得吃得太好了。’

‘当然。我从上海附近来。’我用了太太的故乡。

‘上海我们去过。’

我相信来过中国的哥伦比亚人的比例,会比去过哥伦比亚的中国人的比例高。走出中国后,觉得外面的平均富裕程度和冒险精神都是我们不如的。

尽管他帮我说了一阵,但英文导游实在太少,我只好跟着西班牙导游组,尴尬地盲听。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只有一次弄懂了他们在说什么,那一定是导游在大声让大家报自己从哪里来的时候。

‘巴西。’

‘阿根廷。’

‘秘鲁。’

‘巴拿马。’我可以听出那些熟悉的名字。来客多半是南美国家,没有常见的日本人,印度人。大概怕死。

‘中国。’我的回答让不少人侧目。我想,来这里的中国人也一定不多。尽管如此,与几年前相比,我还是明显感到中国的影响上升极快,我们已经从第四世界进入了第三世界。几年前,去南美国家时,还很少看到中餐馆,而这次我起码见过两三家中餐馆。

进入盐矿不久,两边的泥土里就出现白花花的盐渍,像老人灰白的头发,越往下,白色越多,伸手一摸,再舔一下,两亿五千万年前的海水,巨咸。多年的开采,让这个地下盐矿盘根错节,再经过近百年的教堂开发,和近二十年的旅游开发,里面的小道都很平,很宽阔。

网一般的路边按教堂的样子用盐岩雕成宗教人物,故事情景,十字架,桌椅等,两百米深的底部主教堂部分,主厅高几十米,正前方十字架用蓝色灯光装饰,在黑暗里非常醒目。两边的副厅,用十几人才能合抱的盐岩石柱分开,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粗的‘盐柱子’了。

照片组
5:盐教堂
地下盐岩教堂雕塑                                                            地下盐教堂雕塑
















 


地下盐岩教堂柱子                                


 


 


 


 


 


 


 
            地下盐岩教堂

 


 


 



            地上雕塑


 


























         盐教堂主堂十字架-借花献佛

































         盐教堂主堂副厅-借花献佛



























盐岩教堂在世纪初曾经是礼拜的地方,更有远处的信徒慕名而来。后来由于第二次旅游开发,教堂变成以旅游为主,被天主教取消正式教堂的资格。

波哥大本来海拔就高达2600米,算半个拉萨,而盐岩教堂又深入地下200米,氧气更加稀薄,我头晕得十分厉害,脚步飘逸,这时体会到入口处的警告。我真想一下子坐下去,不再起来。我拼命深呼吸,应用刚开始学的太极慢功,极力放缓自己的所有动作和脚步,怕自己坚持不到出去。

从盐岩教堂出来,我按记忆,向山下走去。很快,我发现原来山路上正中间划着一条黄线,这是怕大家迷路,为了方便游客而特意画出的路线。顺着这条黄线,我顺利地回到思巴克塔。
 
 
路过思巴克塔

这里没有一栋高楼,甚至是除了盐岩教堂,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有名的地方,这是典型的哥伦比亚小镇,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镇,人口看起来有几千万把的,规模和四川的乡差不多。

尽管是周末,在小镇稍微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白天人还是不多,平房很像村落的住宅,瓦房,白墙,很很多殖民地那种铁皮房顶很不一样,我怀疑这里的照片上可以和中国相混。

照片组6:思巴克塔小镇及路边饭馆
思巴克塔小镇的小巴

 
























思巴克塔小镇民宅



 


 

















                                思巴克塔小镇小街                                                                


 


 
















思巴克塔小镇路边快餐                                                                                                  路边快餐


 




















                     思巴克塔小镇主街



 


















仔细看哥伦比亚人,竟有很多和中国人非常挂像。很多时候我几乎是忍不住想要上前打招呼,可是看看他们与其他当地人的融洽关系,听他们那种和当地人一样的西班牙口音,我打消了他们是中国人的念头。我知道,从网上看,来哥伦比亚的中国人不多,更不可能与当地人几乎融入一片。

大概正是由于哥伦比亚人不少很像中国人,我在大街上引起的回头率并不像南美其他国家那么高,好几次当对面的行人走到很近时,才在眼里流露出诧异,大概才发现我这个冒牌的当地人。据介绍,哥国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占60%,印第安人与黄种人接近,只是个子矮些,皮肤再红些,是不是综合上白人的血统就看起来像黄种人?

我从冷清的盐岩教堂附近,走到人气逐渐多的地方,选了家客人比较满的小馆子。这里我很难想象会有中国城市那种做几十,几百人的大馆子,热气腾腾,嘈杂喧哗。

小饭馆只有六张桌子,客人拼桌,每张桌子坐六个客人。

我摆出外国人的架子,选了个单边坐下。

‘请给我菜单。’我已经习惯比划了,怕伙计听不懂。

‘没有菜单。一切都在我脑子里。’令我大吃一惊,伙计不仅听懂了,还比较流利地回答我。

‘没有菜单?’

‘没有。说吧,要什么,牛肉,猪肉,还是鱼。’伙计很牛。

我四周看看别人吃的什么,选了一个样子好看点的鱼。其实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哥伦比亚老百姓吃的。吃,是风情、文化的重要部分。

饭菜上来了,炸薯条,炸鱼,炸红薯,外加一小口米饭,一小撮白菜,几片西红柿,大约70人民币一份。因为没有菜单,我不知道其他价钱怎样,但起码不会像我在上海那样被堵在房间里狠宰。在这样的小镇上,让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我后来在波哥大看到的菜谱,知道这里一顿简单的便饭大概就是50到70人民币。

这是波哥大及附近典型的快餐,炸鸡,炸鱼,炸牛排或猪肉,加点炸薯条,一点饭。盘内的饭菜,份量不少,但光看就已经饱了。我回想起即便在半流放的时候,冬天寒冷的半夜也时常要悄悄溜出去,去那对老夫妻开的、也是同样小的饭馆,溜个热气腾腾、辣辣的肚条。难怪刚才在盐岩教堂门口那位兄弟说在中国‘吃得真好。’

什么是天堂?天堂就是几串烤羊肉,一个爆腰花。

哥伦比亚的人比较友好,旁边的客人不时投过来眼光,点个头,微笑一下。

吃完饭,我很自信地问伙计,回波哥大的车站在哪里。这下我可失算了。伙计能够很溜地说牛肉猪肉,但语言却不超出这个小饭馆的六张桌子以外。

‘¥%&×#。’

他带我走出店里,指了指方向。起码,他听懂了‘波哥大’几个字。他指的,一定是汽车站的方向。

我顺着饭馆伙计指的方向走下去,两个街区后,一个中年人迎上来,叽叽咕咕的西班牙一通,看他直接迎向我,我猜有可能是路人或是小饭馆的伙计叫来的人。我跟着来人,向镇中心走去,直到看见一辆小巴离开。那人挥挥手,拦下小巴,对我招招手,让我上去。

坐上小巴,我的心放下来。这次,不是我没有想到回程车,只是实在不知道,或是说没有时间去安排回程车。加上白天,人烟也密,我想总应该有办法回来。

上车后,我实在困得不行,在迷糊过去前的最后一眼里,看见小镇中心居然有个中餐馆‘龙’。当我再醒来时,已经是波哥大的北口汽车枢纽站了。
 
 
波哥大漫游

从北口汽车站往市中心走,越走街道越宽,大路两边的平房逐渐变成两层,三层,四层,房群横向延伸越来越厚,逐渐演变成街区,枝生出横穿主道的副街,街道也越来越繁华,店面越来越光鲜,人气越来越旺。从北口到市中心,白天坐捷运或出租车需要近一小时。这是一个有八百多万人口而又很少高层公寓的大城市。

这座离赤道距离和新加坡离赤道距离相近的城市坐落于芒色热特(Monserrate)山麓之下,向北,西,南散开。城市的西南郊是贫困区,被城市最大的博利维尔(Bolivar)广场建筑群隔开。博利维尔广场是为了纪念哥伦比亚独立领袖西蒙·博利维尔。

那天一大清早,天刚亮,我就出门了。我对出租车司机拿出旅游介绍上面的波哥大的主教堂照片,他琢磨了一下,不太肯定教堂具体位置,他凭着经验,把我带到博利维尔广场附近,问了街角的一个警察后,让我自己走过去。太阳刚出来,我就来到博广场。这是城市的最大最主要,最有名的广场。首都主要的公共建筑都在这里,罗马式的主教堂,现代化的国家司法部和最高法院及720独立纪念博物馆。1810年6月20日,哥伦比亚的独立的就从这里发出最早的呼声。现任的铁血总统府,也在广场边上。广场附近小巷里,居然还有一家中餐馆。

清晨,上班一族还没有来办公室,广场很安静,教堂,政府都还没有开门,人不多,但寻早食的鸽子已经不少了。广场刚开始准备圣诞节,地上满是鸽子粪,一位老太正在喂大群的鸽子。空旷的广场,四周围绕着古老的石头建筑,略显得冷清,凌乱。缺了人气。

照片组
7:博利维尔广场、总统府、教堂、国会、司法部、中餐馆
Bolivar广场哥伦比亚国会                                                                          Bolivar广场波哥大市府


















Bolivar广场上的鸽子                                                                  Bolivar广场大教堂



















      Bolivar广场博利维尔雕像                    



















      博利维尔广场小店                                                     博利维尔广场中餐馆

 
                波哥大总统府前门                                                                               总统府侧门

 
 
                                   老城区天主教堂



































    老城区天主教堂



































哥伦比亚在宗教文化方面,继承了欧洲的天主教,十字军那种标志,不时可见。两座有名的天主教堂都在广场附近,我企图混进其中一个去参观,但被告知教堂不开门。我没有等,我看过太多的教堂。我注意到,教堂是波哥大唯一没有保安和警察的地方。难道毒贩也怕上帝?

总统府就在广场旁边,不大,远不能和中南海比。总统府戒备森严,对面是军营,门口用汽车堵着,两侧的街道用水泥路障拦着,只有行人可以通过。临近总统府的街区冷冷清清,空无一人,似乎没有人居住。守卫的警察盯着稀少的路人,气氛十分紧张,起码是我感到如此。这是我在波哥大唯一感到紧张的地方。

博利维尔广场是传统欧洲典型的四合广场,四周布满了围楼。我拍完照,从边街走出去,广场四周的大街上,人们已经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流,公共汽车和小巴挤满了大街小巷,一天的忙碌工作即将开始。我注意到波哥大市区的交通,是捷运,大巴和小巴的组合。捷运走干道,大巴走大街,小巴则穿街过户,把人们运到几乎是每一个角落,这种组合非常方便,我几乎在所有的小街,弄堂里,都看见忙碌的小巴穿来穿去,人们几乎是下了小巴,就跨进办公室大楼或自己的小家。小巴非常便宜,只是你需要知道它的路线。

照片组
8:博利维尔广场旁大街的晨运

 博利维尔广场旁大街的晨运                              晨运小巴


 


 


 


 


 
                   穿街过户的小巴


 
























虽然博利维尔广场是波哥大最主要的公共建筑集中地方,是政府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但却与欧洲城市不同,没有构成波哥大城市的商业中心。波哥大人气最旺的,是由此向东的芒色热特山麓,那里才是丰富多彩的市中心,挤满了商店,博物馆,小摊的闹区。

波哥大的闹区,分白天和夜生活不同。在白天,老城中心是城市的灵魂,和我熟悉的亚洲市中心气息相投,本地生活的人们,年轻人在这里堆积,到处是人群,在琳琅满目的商店进进出出,露天小摊区也集中在这里,这是波哥大唯一比较大的露天小摊区。白天在城里漫步,我想,这里和中国一样,好像总有走不完的不上班一族,不上学一族。

哥伦比亚多数人口,占60%为白人和原著民印第安人混合后代,白人20%,黑人和印第安人各10%。大街上主要是那种倒黑不黑的人群,年轻人特别多,很多年轻人留着南美式的大胡子,头发上涂着发胶,街上还有很多男男女女很像当地的学生。地处赤道附近,却由于高原而全年气温如春,使人们忘记了太阳的毒辣,忽略了保护自己的皮肤,从而很多人皮肤粗糙。尽管如此,紧邻着世界选美之都委内瑞拉的哥伦比亚,大街上仍然不时会出现美女。我注意到,很多倒黑不黑的人,从个子,体型和肤色上,与中国南方人很像,特别是侧面,因而我在人群中并不太起眼。记得当我刚进入哥伦比亚时,机场的警察从侧面看,实在是太像中国警察。可惜机场不能拍照。不知道别的游客是否注意到这个有趣的景象。

然而,大街上,电视上看,这个历史上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国家,主要仍然继承了欧洲文明,街上的建筑,商店的橱窗,人们的装饰上,当然更不说语言。这是一个典型的南美有着西班牙殖民地历史的国家,整个政府,经济,文化,甚至是斗牛场。国家的独立,只是多了一个总统和几个部长。
照片组9:老城市中心街景、斗牛场
波哥大市中心                                 







 
















波哥大市区小摊区                                                                           斗牛场






















           市区街景























   市区街景                                                                                             市区街景


夜景






























老城中心小摊区教堂                                                                      老城中心


 


 


 


 

从大街上,如果说一定要挑出和欧美有点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主要街道的没有如林的欧美和日韩的大广告牌,街上麦当劳,汉堡王没有那么多,英文很不普及,大部分旅游点都没有英文介绍和导游,韩国汽车和欧美日汽车一样普及,而三星的薄屏电视压倒号称是薄屏电视主要产地的中国。

波哥大街上还有一景,就是流动手机站。走在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有人举着200 min的字样,开头我以为是给手机充电,后来我琢磨出,那是给路人打电话用的。照下面的照片很不容易,开头我总以为是角度不好,后来发现是他们刻意躲避。最后是背着脸让我照了一张。
照片组10:每分钟200、150哥元的手机


 















 





   这位哥们血拼,只要150
























夜晚,位于北口和老城中心之间的拉·卡斯投拉那(LA. Castollana)一带是城市的生命。这是波哥大中产阶层集中的地方,也是城市夜生活集中的地方。

‘你一定要去,’旅店的客服部小姐极力推荐,‘那是真正的波哥大。’

其实,那里是波哥大比较富裕人区,商店更像欧美那些大商场,不少精品店。入夜,附庸风雅的人们蜂拥到这里享受精心装饰的灯光。拉·卡斯投拉那大概也是波哥大最大的夜生活区,一座座临街的饭店,酒吧挤满了人群,街上人群接踵擦肩,真好像是什么都不要钱似的。哥伦比亚以黄金和绿宝石闻名天下,但夜店里这些特产不如老城中心那么多。拉·卡斯投拉那类似于北京的东直门和上海的南京路的混合。可惜,都不是我的爱好。夜里,光线不好,加上对太拥挤的人群的不习惯,我连照片都没有多留。

我住在波哥大近郊,离市中心有15分钟的车程,相当于成都的新南门,或是北京的三环。早晨,我走出旅店,四周是现代写字楼,后面是常见的一片片居民小区。清晨,人们开始跑步,准备早餐,服务店已经开门。一切,和我们熟悉的生活景象类似,连楼房,公园都是那么相似。现代文明把世界变成单一模式。

照片组
11:波哥大近郊
                窗外小区                                                                        波哥大近郊写字楼


 
波哥大近郊写字楼                                                                             波哥大近郊写字楼

























        住宅小区派出所后面也是足球场                                                        住宅小区保安


 














                      近郊住宅小区                                                                       近郊住宅小区下面的小吃店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
 


      


























小区活动中心



                          
波哥大闻名的游地之一是登芒色热特山一望。在老城中心不远,有直上山顶的缆车。以前还曾经有爬高的小火车。芒色热特山面向城市一面,是峭壁。山顶上却修建了公园,教堂,和餐馆专门供游客眺望这座美丽的城市,是所有到波哥大一游的人们必去之处。

登上山顶,大部分波哥大市尽在眼底。整个城市高楼不多,都集中在城市中心,整个城市非常密集,显出成熟城市的特点。可惜城市北部被山崖挡住,不能窥探整个波哥大。

像中国人把道观和佛庙修在深山老林一样,南美有把教堂建在悬崖峭壁上的传统。登芒色热特山顶建有一座比较规模的天主教堂。教堂对外开放,中午还有祷告,福音传播。教堂后面是为游客服务的礼品小摊,大排档的饮食。山顶还有个很不错的公园,精心栽种的花屏,幽禁的小道,和几间别有特色的餐馆。当然,山后面远处有路盘旋上山,而不是到处是悬崖峭壁。远处,还有另外一座圣像,很像好莱坞常见那种孤零零山上的圣像,可惜我过不去,只是远远地拍了张照片。
 
照片组12:山崖上的铁路、山顶教堂、公园、山顶小摊、远山的圣像、波哥大俯瞰
                     山崖上的铁路                                 






















       山下的老城中心


























      山顶上的教堂






























    山顶上的教堂






































 


 


 


 


 


 


 


 
     山顶上的小摊区

 


 


 


 


 

 


                山顶小吃                                                                                        


 



















 



























         城南远眺

 
 


                                                
   旁边山顶上的耶稣

 


 


 


 








 

这是一个宁静的城市,成熟的城市,一个生活的城市。它也许不是那么有名,不是到处名胜,不是日新月异,那么张扬,但八百万百姓在这里栖息,他们自得其乐,他们喜爱自己的城市。
 
 
黄金博物馆

哥伦比亚除了足球和毒品外,自然资源丰富,黄金开采和加工历史悠久闻名,而祖母绿宝石则不仅是世界主要产地,占90%以上,而且质量质量上乘,被视为高贵、稳重、优雅而高尚的象征。

在波哥大,有一座世界独特的黄金博物馆,里面记录了哥伦比亚黄金开采和加工的历史。

黄金博物馆位于老城市中心,门面上很朴实,楼也不高。我一大早来到这里,博物馆还没有开门,警察却比我来得还要早。我闲着无事,观察起世界上最密集的警察。

照片组
13:黄金博物馆
黄金博物馆                                                                     黄金博物馆


 


 


 


 


 










































波哥大是世界上警察最密集的城市。据观察,波哥大的警察分为三类,一类是每个街口的岗警,第二类是每个街区巡逻的步警,很多是带着狼狗,第三类是重点地区的军警或特警,这类特警通常都持长枪。我发现,波哥大的警察,不仅是城市中心地带严密布置,而且就连远郊,连那些不起眼,但重要的地方,也都是非常精心布置,没有丝毫马虎。这大概是七年来的与毒枭斗争的教训和结果。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虽然说是密度上有所夸张,但却是非常贴切的描述。

除了三类主要警察外,还有大量的保安,而这些保安也多是佩戴武器,警棍,狼狗。除此外,还有旅游警察。波哥大的警察和北京的警察相比,实在是太和善,虽然都是武装到牙齿,但非常容易接近,问路时,态度也非常好,一点没有脾气,也不反对和游客合影。波哥大的每一栋大楼,都有非常认真的,保安措施。从这一点讲,波哥大是非常安全的。在南美的几次奔波,这是第一次什么惊险都没有。

照片组
14:岗哨、步警、军警,带狼狗的保安,旅游警察
                                          岗哨                                                            巡警

 
 


 


 


 


 
  军警

 

























     旅游警察









 




















黄金博物馆,当然是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在博物馆开门前,四周已经布满了警察。开门时,参观的人不太多,我几乎是几个馆的第一个游客,金灿灿的博物馆非常幽静,黑暗中的工作人员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博物馆是为我一个人开的。

参观前我很好奇,还有什么比中东那些权贵送给白金汉宫的黄金品更漂亮的?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金灿灿的黄金岛,精致的树叶,耀眼的光泽。那已经是极致了。带着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以为哥伦比亚的黄金博物馆仅仅是黄金饰品的陈列,但几百年前印第安人的饰品能够有多辉煌?

波哥大的黄金博物馆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开眼的,并不是金灿灿的陈列,而是文化、历史的介绍。黄金,作为饰品,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资本主义把它作为另外一个经济杠杆,另外一个货币手段,因而产生了超出黄金本身的虚拟价值,与我们日常的纸币类似。昔日西班牙殖民者从这里掠夺的黄金,在本地并不是那么值钱,我们甚至可以猜测那些殖民者带来的物品,也许对当时的本地环境而言,比黄金具有更大的价值。

只有当殖民者掌握了大部分黄金,只有在殖民者将资本主义的价值和产业带回来,并统治这个环境时,黄金才会上升为一种主要财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难以合成的金属都有可能变成‘黄金’
– 波哥大黄金博物馆开篇就这样介绍。的确,如果有一天哥伦比亚成了世界超级力量,文化,军事,经济,那一天祖母绿宝石一定会成为黄金中的‘黄金’。

除了黄金历史外,博物馆还介绍了南美的人类历史,介绍了千百年来采集,加工这个博物馆里陈列的黄金饰品的人们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从这里,可以看到人们普遍偏重的希腊和埃及文化之外,还有南美这支古老的文明,这里同样悠久,也同样发达过。展览告诉我,一万年前,南美已经有人类的遗迹,而这个人类的分支,曾在中国文明达到高潮的两千年前,也到达过高潮,略比埃及晚些,也不如埃及那么辉煌。而这些文明,都没有征服大海而最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展览没有交代曾经是前列的文明为什么落到了后来的印第安人阶段,也没有探讨文明落后的原因。

哥伦比亚的黄金历史,仅仅是这里印第安人的黄金饰品历史,是黄金的色泽,易保存,特别是作为陪葬品再出土时的保存性。对几百年前的南美印第安人而言,黄金的价值比不上可以用于狩猎,耕耘的铁,铜的价值。据介绍,当年西班牙人大量涌入这块土地,他们很快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黄金资源,在掠夺印第安人时,由于大量的金块,让掠夺者对印第安人的黄金装饰无暇顾及,而且在这里,没有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从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首饰遗产,使今天的博物馆金碧生辉。

哥伦比亚的文化底蕴,是我见过的南美国家之最。其他网友提到的这个国家读书的习惯,也许可以做一个佐证,而黄金博物馆,是有一个佐证。同在南美,类似的自然环境,同是一个祖宗,同是一段殖民史,但是却不同的表象。

可以看出,哥伦比亚没有否认自己的历史,尽管早已经从西班牙宗主国独立,这里的文明,这里的统治阶级主体文化,仍然是欧洲文明。虽然混血人群已经是这里的主体,但过去的殖民者仍然受到纪念。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是屠杀还是驱赶,欧洲文明给这里带来的是进步,是更先进的文明,是让这个国家进入世界民族之列。

黄金博物馆不大,三层,加上地下一层。和欧美国家,或是中国的那些大博物馆,罗浮,大英,大都会,故宫相比,这只是沧海一滴。而这三层中只有两层是真正陈列过去的黄金饰品。尽管几百年前的技术和审美一定不如今天的大师们,甚至可能还不如南京路上大的精品店,但我还是被众多的陈列震撼了。

博物馆的收藏丰富,跨越时间长,品种多,印第安人所能想到的装饰部位,从额,颈,手,胸,腰,臀,下身,大大小小,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不同风格,从时间长度和品种宽度,立体地勾勒出几百年来印第安人的黄金文化。考虑到时代的元素,我还是要为那些精品喝彩。陈列基本按年代和部位展开。其中几个密集陈列处,黄金本身的色泽,在装饰灯光的反映下,发出那种耀眼光泽。个别展品也许是出自比较近代,做工超过一般印第安人土著的整体水平,已经算是精品。

组图
15:黄金展览陈列


 


 


 


 





         




























     金光灿烂                                                                                           黄金博物馆的早期殖民历史





















 
 
博物馆和反毒

波哥大还有国家博物馆位于老城中心的斗牛场附近。这又是让人对哥伦比亚文化刮目一新的杰作,远超过南美第一、二的大国巴西和阿根廷。一个只有四千来万人口,还不到四川的一半,却实实在在地从远古的甲骨文历史,到三千年前的石器文化,再走过欧洲人的殖民时代,一直到近代。十七个陈列室,思路非常清楚,布置也干干净净。唯一的问题,也是大问题:只有西班牙文。这对于一个国家博物馆来说,显得偏激。

我只能根据照片,展品和图片走马观花一般游览博物馆。这也让我有机会观察参观的人群。在参观者里,有很多年轻人,20-30岁,还有很多情侣。其中不乏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的参观者。这在任何国家,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甲骨文,残片,破布类的历史记录,都没有这么认真的。一个国家能够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历史自觉学习,就连东方国家也无法做到,坦率地讲,连我自己都做不到。

我对哥伦比亚历史没有研究,不知道是否与玛雅文化相关,地处加勒比海,链接墨西哥、北美与南美大陆,也许是玛雅文化中的一部分。不知道有什么历史高手对此研究过。

照片组
16: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参观博物馆的学生























    博物馆展品




















 
同样处于老城市中心附近的波哥大的现代博物馆,则是艺术博物馆。这是在一个小街上,门面也很不起眼,完全不能和黄金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相比。出租车司机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即便跟着地图,我们来到现代博物馆门口,司机还在问入口在什么地方,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江湖博物馆。说实在的,我走到门口,又退出来了,直到实实在在找到旁边墙壁上被树叶遮住的现代博物馆几个字后,才进去。

楼不大,里面是个礼品店。

‘这里是现代博物馆?’

‘是的。’

‘展品在哪里?’

‘这边。’售货员指了指她左边一个小入口。

照片组
17:波哥大现代艺术博物馆


 


 



















现代博物馆很小,三层,每层隔成三、四个展厅,展厅还是宽敞明亮,画不多,基本上是两个主题:一是当地一种画在小船上的小风景油画和另外一个主题占了画展的70%以上,那就是反毒儿童画。参观者很少,我常常只看见自己,我也见不到工作人员。而且,像国家博物馆一样,现代博物馆也没有英文介绍。好在绘画语言是跨越国界的。

照片组
18:小船上的风景


 


 


 


 





























 




















哈佛大学商学院大概教会了哥伦比亚现任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博士不仅要武攻,还需要文斗,要从思想上,从意思形态里让贩毒离开社会,离开老百姓。这位儒将上台七年,这场反毒战争就进行了七年。在开初,毒贩的抗拒相当有力度,一时腥风血雨,到处是镇压和报复,到处是暗杀和绑架,连政府的反毒高官都不能幸免,让这个国家度过了动荡的几年,也让西方怀疑了几年。

哥伦比亚独立近两百年,由于农业资源的富裕,不存在吃饭问题,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常完善,不仅有首都波哥大,还有不少中小城市。哥伦比亚农村人口绝对稀少,而赤道的阳光和雨水,高原的四季如春,造成茂密的树林,给法律边缘人群造就了良好的环境。从飞机上往下看,和一路的加勒比国家相比,哥伦比亚的森林最茂密,而且葱翠欲滴。这又是一个天府之国。

我过去始终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当年的纳粹会逃到南美,现在倒是觉得除了距离,南美的富裕和欧洲文明是另外一个原因。

反贩毒画展,展现了葱绿的山区,血腥的杀戮和镇压。在我印象里,油画作者不是儿童,不记得是从什么地方得出的印象,也许是从油画的版面,大小和数量。但油画的对象是儿童。

‘反贩毒有多少年了?’在离开哥伦比亚的飞机上,我问旁边的乘客。这次是位姑娘,而且看上去像哥伦比亚人,衣着,面目,而且带有很浓的这几天在街道上听到的口音。

‘七年。’

‘警察只是在波哥大有那么多?’

‘不,所有的城市都是。’

‘治安有改善吗?’

‘有,哦,很多。’看来老百姓还是支持那场反毒战争的。

我不知道是否在所有城市力度都那么大。我知道哥伦比亚有不少城市。我也知道波哥大一定耗费了纳税人很多钱。来前,我以为欧美媒介过分夸大了哥伦比亚的这场战争,但现代博物馆,满大街的警察军队,说明了曾经战争的残酷性。经过七年消磨,任何毒贩,不管曾经多么强大,在没有外援,没有国际支持情况下,都无法和稳定的国家政权抗衡。毒贩还是不够明智。广东人就知道,富不与官斗。
 
照片组19:现代艺术馆里的反毒品战争油画



 


 

 


































































 
离开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到了回家的时候了。

‘你起码要两小时前到机场,最好是三小时。’旅店的服务员告诉我。

鬼差神使,我居然很早就到了机场,这次我发现服务员说对了。全世界的机场在游客离境时,都没有哥伦比亚黄金城国际机场搜查那么严。我的包,所有乘客的包,都被仔仔细细里里外外翻查过三次。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哥伦比亚要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还是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的压力。我从头到尾通过安检,实实在在地用了两个小时。

这是一个安全的国家,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国家。我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这个国家的更多的地方和城市。
 
后记,游记结束时,传来哥伦比亚一个州长被枪杀。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