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说和波兰说来自海外党史学者芦笛和作家张戎,还有冯胜平,高伐林等学者。下面是来自冯胜平的比较完整的信息。

来源: 十具 2024-01-13 21:06:5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605 bytes)
海外党史学者芦笛。他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用业已公开的史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1. “波兰模式”的历史背景

1936年3月,苏联把外蒙当成主权国家,和它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苏联这一行动,给毛泽东极大鼓舞。他在5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三月间订立的苏蒙条约,就是告诉中国革命者,你们可以如此做,我们可以同你联盟。”(3)毛由此萌生了“西北大联合”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核心是:红军与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联手,“三位一体”,同苏联结盟,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4)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瓜分了波兰。这年9月底,斯诺问毛:“苏联对中共的帮助是否会采取占领半个波兰那样的形式?毛积极肯定地答复:‘按照列宁主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谈话被英美报刊泄露,季米特洛夫大为震惊,来电斥责毛泽东失言。(5)

1939年9月14日,受苏德条约和波兰模式启发,毛泽东断言:“过去关于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之划分已经失掉了意义”,今后各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推翻世界反动营垒,用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战争,打倒战争祸首,推翻资产阶级”。(6)对此芦笛评论道:“马列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当时的中国是蒋介石的,不是无产阶级的。若能有一半落在无产阶级手里,也是世界革命的伟大胜利,‘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7)

1940你1月19日,基于中共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毛泽东首次提出隔江而治,建立南北朝的构想,同时准备一旦国共全面破裂,则挥军向南。他写道:“新四军是否能向南发展,向皖浙赣大活动,抑或应过江向北,要看今后的形势来决定。假如全国剿共,则我们可以向南,假如前途是国共划界而治,则我们不宜大举向南,而宜向北,以求与蒋隔江而治。”(8)

当时莫斯科正在与东京谈判,中国问题是中心。毛泽东期待苏日条约签订,以波兰模式解决中国问题,而这正是蒋介石最担心的。目睹波兰被瓜分,蒋介石和毛泽东显然有不同的感受。毛希望乱,他告诉周恩来:“蒋介石最怕的是内乱,是苏联,故我们可以这点欺负他。”(9)苏联大使潘友新当时写道:“毛的打算是,如果内战打起来,俄国人会援助中共。”(10)


2. “十五万精兵”计划­的提出

1940年11月1日,在法国被划分为德国占领区和维希政府之后,毛泽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苏联出面调整中日关系的可能性仍是有的,中国要争得比 法国优胜的地位,只有苏联出面调整与我们坚持努力才有可能。”(11) 他还说:“应估计日蒋夹击消灭我军是日蒋双方的计划。” (12)一天前,10月31日,根据苏联大使的秘密通报,毛说:“据我们判断,蒋介石正在与日本讲妥协并可能在两三个月内成功,时局将直转急下。”(13)基于这个判断,毛认为日蒋合流、联合剿共已是迫在眉睫的危险,于是决定给斯大林写信,提出“十五万精兵”计划,要求苏联援助,帮他打通西北,与国民党全面开战。

11月4日,毛泽东起草了给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斯基的电报,请共产国际考虑他集中“十五万精兵”打到国民党后方去的先发制人的军事计划。电报说,“蒋介石的计划是驱除我们至华北,修筑重层纵深封锁线(正在大规模修筑)置我们于日蒋夹击中而消灭之”。毛表示,中共不会就范,拟以大部军队坚守根据地,而以一部精锐(约十五万)打到国民党后方的河南与甘肃等地去。考虑此举必被指责为破坏抗日,并“有可能闹到蒋介石与我们最后大破裂,故在政治上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最后决心还没有下”,“请求你们给以指示”。(14)电报由毛本人署名,特地注明抄送斯大林和国防部长铁木辛哥。

电报发出的前一天,11月3日,毛泽东曾向周恩来讲过自己的构想:“如果我们在反对内战的口号下不怕内战,待他的剿共军前进时出十五万精兵(以三十万支持各个根据地),抄到他后方,打几个大胜仗,提出请求撤惩何应钦(清君侧),”“那时苏联又出来调整一番,这种好转是有可能的,恐怕中国的真正好转要在那时也说不定。这是生产经过阵痛的道理。但那时也有蒋介石做贝當并最后做汪精卫之可能,那就是最后大决裂···。如果蒋那时做了贝當,便证明我们正是打得对,我们便把清君侧(或兵谏)的旗帜改换为打汉奸的旗帜,一直打到底,这就是取内战形式的民族革命战争。”(15)

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十五万精兵”计划最完整的叙述。诚如杨奎松所说,毛泽东提出这一计划是基于错误情报做出的被动反应,但同样应该承认的是,毛对此计划酝酿已久。拉苏联下水,推翻国民政府是中共的一贯战略。这个战略中共1927年试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领取苏联武器);1930年试过(李立三发动城市起义,要求苏联出兵帮助中共建立政权,说这是“莫斯科的国际主义义务”);1936年试过(支持张学良、杨虎城搞“西北大联合”,并争取华北宋哲元、山西阎锡山等加入,试图效法外蒙,与苏联结盟);1940年又再次尝试。不同的只是,这次的理由是“预防日蒋合流,全面剿共”。

“十五万精兵”计划是毛泽东精心策划的一场豪赌:错了是清君侧,对了就是打汉奸。质疑者说:千里奔袭国民党后方太荒唐,作为一个战略家,毛不可能制定这么愚蠢的计划。回答是:的确很荒唐,所以才要采取波兰模式,以苏联为后盾。事实上,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毛非常谨慎,“十五万精兵”计划是他唯一浪漫之作。网友匣中剑先生批评笔者:十五万人要千里迢迢取重庆,“这个历史发明太过荒谬,共军又不是傻子。”(16)熟读党史的匣先生太小看毛泽东了:七百人都敢上井冈山,十五万人为何不敢下重庆?!事实上,毛在不久后一次谈话中就讲到,“一经调动即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17)去四川,应该不是去峨眉山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事变时,毛泽东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计划,即调动二、三万精兵,万里奔袭打到南京去。(18 )[/size]
斯大林否决了“十五万精兵”计划。11月25日,克里姆林宫来电:“目前暂时不要动,争取时间,在华中地区军队北移问题上,与蒋介石尽量周旋,讨价还价。”“绝对关键的是你不要首先挑起军事行动”。(19)在与毛泽东的往来电报中,季米特洛夫强调,目前还看不出蒋有全面剿共和降日的决心,要求毛无论如何“不该将破裂作为出发点”。(20)没有莫斯科的支持,毛只好将计划搁置,等待时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毛泽东认为他对时局的判断得到证实:“蒋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是中国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始,是全面投降全面破裂的开始。”激愤之下,他重提“十五万精兵”计划,让周恩来质问崔可夫:“叶项被俘,全军覆没,蒋介石无法无天至此,请问崔可夫如何办?”“何种时机他们可以公开援助我们?”“五月后他们有何办法援助我们夺取兰州?”他强调:“没有飞机及攻城部队,夺取兰州及甘凉肃三州是不可能的,而这一问题迟早必须解决。”(21)

毛泽东与彭德怀等军事领袖商量,准备大打。“如立即取攻势,即须调动华北兵力,而一经调动即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非打到四川不能夺取陕甘),即须有决心同蒋介石打到底”。“问题是远方(按指苏 联)的政策与我们所想的相左;三个月来几经往复,尚未解决。故目前我们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势,而在军事上暂时还只能取守势,惟须作攻势的积极准备,以便在四个月或 六个月后能够有力的转入攻势。”(22)

此时的毛泽东不仅准备以重兵攻入四川,而且还请求苏联出兵,帮助共军夺取兰州和甘、凉、肃三州,以建立军火走廊。这一计划之所以胎死腹中,完全是因为斯大林需要蒋介石把日本人拖在中国泥潭中,以防日本人和希特勒两面夹击苏联,所以再次否决了毛的计划。

3. 莫斯科的“国际主义义务”

1941年 4月13日,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国被两大恶邻肢解,蒋介石痛心疾首,毛泽东兴高采烈,他在为中共起草的声明中写道:“这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又一次伟大胜利。”苏日条约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这对于一切反动派都是不利的,而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与被压迫民族则都是有利的。” (23)

为什么对人民有利?毛泽东的解释是:“日苏条约使苏联彻底解除被攻威胁”,从而“对制止中国投降与反共危险有积极作用。”(24)他希望,解除了后顾之忧,苏联可以腾出手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帮助中共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了。

斯大林再一次使毛泽东失望。根据苏日中立条约,苏日的确瓜分了中国,但瓜分的并不彻底,没有完全按照波兰模式。4月16日,毛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苏日条约订立之后,苏、日双方都得到自由,但对中国问题没有解决。”(25)对此芦笛以他特有的尖刻写道:“美中不足的是,该条约没能像苏德条约‘解决’波兰问题那样,彻底瓜分中国,将毛‘与蒋隔江而治’的梦想化为国际条约,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如‘满洲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一样扶植起来。(26)

1941年的莫斯科有更重要的敌人要对付,来不及帮助中共夺取政权。此时离德国进攻苏联只有两个月。如果斯大林真如毛泽东所愿帮助中共实施“十五万精兵”计划,他将犯一个巨大的错误。斯大林从不相信条约,也不认为日本会守约。苏联的国家利益要求中国尽可能长久地拖住日本,而这只有决心抗战的蒋介石才能做到。那时的中国姓蒋不姓毛,蒋是在看守自己的家。崔可夫来华就任苏军军事总顾问时,斯大林曾明确告诉他:“由于有我国的援助和英美盟国的援助,蒋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长期拖住它。···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恶化,暂不要去管他们”,“苏联的援助只能给予蒋介石国民党而不能给予中国共产党。”(27)

看到苏联迟迟不履行它的国际主义义务,失望的毛泽东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宣称:“中国人民的希望,只要说到外援,便是首先寄托在苏联身上的,而苏联在这次条约上并没有使中国失望,也永远不会使中国失望。”(28)

毛泽东是对的,只是需要再耐心等上四年。

1945年8月,毛泽东盼望已久的国际援助终于到来:苏联出兵东北,并在撤军时把关东军全部武器装备连同东北一起交给了中共。解放战争期间,莫斯科继续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大力支持中共。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解放军饮马长江,斯大林重提“划江而治”,毛泽东回答:“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4.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以波兰模式为基础的“十五万精兵”计划无疾而终。失去苏联的后援,毛泽东迅速调整战略,放弃与国府划江而治、必要时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目标,开始韬光养晦。“他知道,没有苏联援助就不可能推翻国府,现在苏联已自身难保,中共唯一明智的战略就是苦撑待变,待苏联打赢了战争,再挟苏援与蒋争天下。”(29 )

在毛泽东身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统一。极端自尊的人,心底里一定自卑。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极端现实,不择手段。既然共产主义的目的是打碎旧世界,共产主义者的行为不受传统道德束缚,自然就在情理之中。既然工人无祖国,爱国、卖国之类的概念对他们也就没有意义。

讲到“波兰模式”,人们就想到瓜分。其实,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瓜分只是权宜之计,是力量不足暂时妥协的结果,赤遍全球才是最终目的。1939年,苏联力量不足,和德国瓜分了波兰;1945年,它战胜德国,遂将整个波兰纳入共产主义版图,并与美国瓜分了德国。同样,1939年,力量不足的毛泽东想的是“隔江而治”,“蒋、日、我,三国誌”;(30)到1949年,口号变成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及至文革,目标又升级为做世界革命领袖,“解放全人类”。

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抗日剧泛滥的今天,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可能令人难以接受。但如果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他的计划则是完全符合现实和国际共产主义正统理论的。鉴于对蒋介石抗战决心的错误判断和对列宁主义原则的真诚信仰,毛期待斯大林以“波兰模式”解决中国问题,不仅合符逻辑,政治上也无可挑剔。当毛向莫斯科提出“十五万精兵”计划时,他心里想的一定是革命导师“工人无祖国”和“化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教导。列宁不就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推翻了本国资产阶级政权吗?苏共能干,中共为什么不能?何况,当时的中共,远比 “十月革命”时的苏共强大。

1940年的毛泽东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所以他要抗战,奉蒋介石为抗日领袖;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随时防备日蒋合流联合剿共;他同时更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相信共产主义的利益高于一切。对于共产党人毛泽东来说,民族利益不是最高利益。即使在日本入侵,民族危亡关头,也是如此。如果能效法列宁十月革命,化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推翻蒋介石政权,他不会有丝毫犹豫。

以上讲述的是一个没有发生的故事。今天的人们,缺乏信仰,蜗居在“小时代”中,计算着彼此的含金量,很难理解毛泽东、蒋介石那一代人的故事。那是一个主义高于利益的“大时代”,属于狮子和老虎。故事的主角虽然没有走出丛林——他们用枪杆子搞政治,却有坚定的信仰:蒋是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毛本质上则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互杀戮,不仅是为了利益,更是为了主义。最重要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他们相信:“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于是,有了“十五万精兵”计划。

注释
1 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2 何方:《党史笔记》,利文出版社,(下册),212页。
3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1936年5月8日,转引自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100页。
4 毕万闻:《英雄本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5 斯诺与毛泽东的谈话,转引自张戎、哈利戴:《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开放出版社,2006年,189页。
6 毛泽东:《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讲演提纲》,1939年9月14日。转引自杨奎松:《走进真实》,275页。
7 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明镜出版社,2011年,353页。
8 《中共中央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1940年1月19日,《皖南事变(资料选辑)》,53页。
9 《毛泽东关于国内形势和应付投降、力争时局好转致周恩来》,1940年11月3日,《皖南事变(资料选辑)》,38页。
10 潘友新:转引自张戎、哈利戴:《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开放出版社,2006年,194页。
11 《毛泽东关于目前时局的指示》,1940年11月1日。
12 毛泽东:转引自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13 同上。
14 《毛泽东致季米特洛夫、曼努伊斯基的信》,1941年11月4日,转引自杨奎松:《抗战期间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文献资料评述》,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 《毛泽东关于国内形势和应付投降、力争时局好转致周恩来》,1940年11月3日,《皖南事变》(资料选辑)》,38-39页。
16 匣中剑:《断章取义的伎俩——评《冯胜平:对何方先生“澄清一则传闻”的澄清及致歉》,天涯社区,煮酒论史,2013年12月26日。
17 《毛泽东关于时局发展情况给周恩来的通报》,1941年1月30日。
18 《毛泽东致张学良电》,1936年12月17日,《文献与研究》,1986年第6期。
19 季米特洛夫:转引自张戎、哈利戴:《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196页。
20 季米特洛夫:转引自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21 《毛泽东关于时局发展情况给周恩来的通报》(1941年1月30日);《毛泽东关于请问崔可夫苏联何时可以公开援助我们给周恩来电》(1941年1月30日);转引自杨奎松:《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109页。
22 毛泽东:转引自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23 《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194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75-76页。
24 《毛泽东年谱》,(中),电子书。
25 同上,324页。
26 芦笛:同上,354-55。
27 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33、35-36页。
28 《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1941年4月16日。
29 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明镜出版社,2011年,332页。
30 毛泽东:转引自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增订本》),网络版。

 

所有跟帖: 

有张戎、芦笛两名字就足够份量了,两个小说家,更有希望得诺贝尔文学奖。。。 -FarewellDonkey18- 给 FarewellDonkey18 发送悄悄话 FarewellDonkey1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3/2024 postreply 23:01:23

人家用的是中共自己的史料《毛泽东关于时局发展情况给周恩来的通报》41年1月30日“一经调动即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是去峨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33 bytes) () 01/14/2024 postreply 00:42:57

证据还包括毛与季氏的来往电报,毛屡次被训诫:“绝对关键的是你不要首先挑起军事行动”,”不该将破裂作为出发点”。你的唯一的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42 bytes) () 01/14/2024 postreply 00:56:2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