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 圣人之情

来源: 2019-02-06 20:43:1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常人不免七情五欲,又时时为情所累。有的情绪发作是很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自己甚至感觉不到。说实话,大部分人恐怕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动“情”- 只是自己的心太粗,没有注意到而已。但是动情的结果就是“情生智隔”,本有的智慧被各种情绪所障碍,而无法显现出来,如同明媚的阳光却被乌云遮蔽。那么已经断情绝欲的圣人是否还会动“情”呢?

《中庸》开始的时候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圣人行中庸之道,本体是无情的。但是当唯一真正得孔子心法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却哭得很伤心。跟从的学生说:“您伤心过头了。”  孔子说:“真的伤心过头了吗?不是为了他伤心过度,又会为谁伤心过度呢?”

庄子描写得道的人在世间的样子,“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所以得道的圣人遇到事情不是面无表情,而恰恰相会,也会表现出喜怒哀乐。那圣人之情与常人有何不同?

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曾经说:“世间 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然超不过古人的范 围,又何必再多著述。”冯友兰不算古人,只是现代的一名哲学家,但是其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些内容写得挺好,所以就作了一些修改,摘录于下。

开创了易经义理拍的玄学家王弼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 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王弼的理论似即庄子之言的发挥。 所以处理情感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情感与自我联系起 来。

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 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人之情各有所蔽, 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 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圣 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 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这是程颢答张载问定性的回信,后人题为《定 性书》。

从程颖的观点看,圣人有喜有怒,而且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因为他的心“廓然大公”,所 以一旦这些情感发生了,它们也不过是宇宙内的客 观现象。与他的自我并无特别的联系。他或喜或怒 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中引起相应的情感罢了。他的心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出 任何东西。这种态度产生的结果是,只要对象消逝 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这样,圣人虽 然有情,而无累。

孔子曾说弟子颜回“不迁怒”。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往往骂人摔东西,而这 些人和东西都显然与使他发怒的事完全不相干。这 就叫“迁怒”。他将他的怒,从所怒的对象上迁移 到不是所怒的对象上。程颐解释说:“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 譬 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 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 ... 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 君子役物,小人 役于物。”可见颜回不迁怒,是由于没有把他的情感与自我联系起来。一件事物的作用可能 在他心中引起某种情感。正如一件东西可能照在镜 子里,但是他的自我并没有与情感联系起来。因而 也就无怒可迁。他只对于在他心中引起情感的事物 作出反应,但是他的自我并没有为它所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